關于園藝設計服務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園藝設計服務屬于有償服務,能促使園林增值,設計師一般通過園內景觀與植物設計呈現一套作品。但是當前的園藝設計服務并不規范,對層次化與人性化的體現不夠到位,植物配置水平也相對較低,應積極思考優化園藝設計的途徑,提升園藝設計服務質量。
關鍵詞:園林;園藝設計;服務
隨著現代社會不斷加快改革與發展的步伐,園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和探索,并主動投入園林城市建設。如果說上檔次的、高端的高樓大廈是城市象征,那么山水園林與園藝就展現出城市低調的、有內涵的人文社會,所以優化園藝設計服務顯得至關重要。
一、引入競爭機制,規范園藝設計服務
園藝設計單位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應積極引入競爭機制,科學設計薪酬和激勵制度,規范園林特色管理標準,以便制約內在惰性,憑借強勁的機制保證競爭意識和服務效率始終處于較高水平。在城市園林綠化中,不管是營造養護動植物景觀還是防治病蟲害,園藝設計服務都存在特殊性,當下行業缺乏針對性的深層次研究,工作人員應脫離密集勞動,在研究與探索中投入更多精力,優化整合資源,開發更多園藝設計服務產品和園林管理服務產品,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園藝設計服務。
二、園藝設計服務體現層次化與人性化
在園藝設計服務過程中,首先需確定設計的初衷與理念,接著利用現代科技綜合各種工藝與材料,創造形式各異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物質與精神等文化需求。所以設計也是一種功利性的、實用性的作業,不能只按照設計者的感覺進行,還要考慮消費者的需求、文化品位。園藝設計作為一種作品,在投入市場之后就有使用價值,只有滿足客戶需求,同時經受市場檢驗,才能實現價值,設計就是其關鍵因素,每一位設計者都要根據客戶的需求層次進行園藝設計,并根據客戶需求做出調整,為其提供層次化園藝設計服務。
同時,園藝設計多涉及到各類小品及構筑物,在其藝術設計中應恰當運用照明、光線,在不同環境里營造不同視覺效果。設計者應合理利用高差、色彩等環境因素,提升園藝的觀賞體驗;或使用一些線條、幾何圖案等,豐富個性化的內容,體現園藝設計服務的人性化。對于園藝物理環境設計則需要調整園藝采光、通風與溫度,按照客戶需求恰當選擇材料,增強園林的視覺感染力與表現力。在設計環節還要堅持幾個基本原則:安全性——確保園林環境質量,不管怎樣改進園藝設計服務,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不能隨意改變框架或結構;舒適性——因為人們不斷提高對環境的舒適性要求,主要體現在通風采光條件良好、配套設施完善、園藝溫度適宜等方面,設計所用材料盡可能選擇環保材料,并保證各類設施整齊;經濟性——在園藝設計服務中傳承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既要追求高質量、高水平,又不能浪費資源,在滿足園藝設計需求的基礎上盡可能降低成本。
三、提升園藝設計服務的植物配置水平
對于現代城市園林綠化而言,除了小品及構筑物,園藝設計服務更主要是利用灌木、喬木和藤本植物、草本植物等的軟質元素,不管設計者選用什么種類的植物或任何生長階段的植物、配置方法等,均要展現其獨特魅力,讓園林看起來更舒心,并發揮凈化空氣和改善生態平衡等作用。換言之,設計者在配置植物時應把植物創造力變成優化園藝設計服務追尋的目標,充分體現植物多樣性,這是營造自然生態體系的過程。如果在園林園藝設計中植物種類太過單一,視覺方面就顯得過于單調、貧乏,因而設計者不僅要增添園藝設計板塊的類型,據此提升植物多樣性,還要利用地帶性植被建立園林主體,把野生灌木、野生植被變成園林的自然綠化景觀,通過地帶性植被多樣性設計開拓園林。
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比較復雜的、穩定的系統群落在運用各類資源時都經歷互補的過程,這是實現資源再利用的根本途徑,園藝設計服務中的植物配置也應體現地方特征,掌握歷史,在園林中展現地域文化特色,強化互補過程,真正提升園林園藝設計的品位。在園藝設計服務中要想科學配置植物,還要遵守植物生物學特性,為植物選擇合適的環境、氣候、土壤,使其與環境相互協調,強化各種植物的和諧統一,在長期共同生存之后相互依賴、互取互利。蔬菜植物也是園藝設計的常用植物,設計者應使用多樣性蔬菜植物,營造美好的蔬菜景觀。比如在茄類觀賞蔬菜園藝設計中,設計者可將綠色葉片作為最主要的觀賞部位,在其中添加紅色或明黃色的觀賞植物,進一步健全園藝設計內容,提升整體亮色。只是要注意合理搭配花色不同、花期不同的植物,保證園藝設計時時有景色、色調和諧。
綜上所述,園藝源自生活,它是生活的藝術,但它又高于生活,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發生碰撞,完美契合城市和自然,在人和環境之間架起友好橋梁,作為園藝設計者必須要進一步規范園藝設計服務,充分體現層次化與人性化的特征,同時提升植物配置水平,從而提高園藝設計服務的整體質量,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張琪,翟玉瑩,王冠等.創新思維下的園藝設計研究[J].時代農機,2018,45(03):195.
[2]詹海泉.淺析園藝設計在城市建設及社會生活中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8,38(12):2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4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