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矛盾和對策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我國是典型的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息息相關,黨和政府始終關注我國農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當前農村經濟雖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但也應該看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和矛盾現象,為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特提出幾點對策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經濟;問題;矛盾;對策
中國是典型的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有著深切的關聯。為實現農業安全,黨和政府始終關注我國農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于三農工作的,2003年我國提出“三農問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該份決定提出要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意見;黨的十八大針對農村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意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進入新時代,要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以新發展理念指引農村經濟發展。2019年1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雖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但也應該看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和矛盾現象,這些情況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特提出幾點對策供參考。
一、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與矛盾
1.農業生產成本和風險不斷提高制約了農民的經濟收入。當前我國普遍面臨經濟增長緩慢,短期的經濟周期性波動和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持續下降,使農業生產成本卻不斷提高,而農產品的價格持續走低,種養殖的風險不斷加大,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農民增產不增收。
2.城鄉差異影響農民的非農性就業收入。農村城鎮化和農村工業化進程緩慢,二三產業比重偏低,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業困難;加之城鄉醫療、教育、衛生等基本民生和社會保障事業的差距,城市失業人員激增、畢業大學生數量增多等都嚴重影響農民轉移性就業收入。
3.財政支農保護體系建設不夠完善。中央地方財政投入的支農資金比重偏低、總量不足、結構有待調整,尤其在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環節等基礎性、戰略性、社會公益性項目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戶、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的啟動發展資金嚴重不足。
4.農村產業升級引發的沖突與問題。目前我國農村產業體系普遍較低,農民平均占有的土地面積少,產業升級所依賴的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不適用于我國國情。在城市化尚未完成的情況下,產業升級要謹慎推進;農民受教育水平高低不齊,容易造成了農民內部之間的矛盾。
5.農村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仍然滯后。農村基礎教育的管理和財政投入以縣區為主,分級辦學制度加重了基層政府和農民的負擔,城鄉教育均衡無法實現;農村預防保健、公共衛生、農民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制度仍然有城鄉差別,給農民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
6.新一代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仍需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影響,導致農民接受外來信息能力弱,對新知識與農業新技術的敏感度不強,很難培養他們學習先進的技術,使用先進的裝備。而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農業的生產效率與水平。
7.農業和農村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急需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雖然逐漸完善,但流轉配套辦法需完善,以解決土地流轉農民的后顧之憂;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雖然數量多,但普遍規模小、農民參與程度低、發展實力薄弱、發展步伐緩慢,農村經濟結構急需優化。
二、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應對策略
1.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對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需要政府有針對性地投入資金;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投資應當應用于農田、水利、灌溉、農機、農業生態保護等基礎設施領域。在進行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的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的保護。
2.因地制宜合理有序進行農業產業升級。農村產業升級需結合不同地區不同情況合理有序地進行;信陽市近年來進行農業產業升級轉型,宜茶種茶,宜糧種糧,宜機械化則機械化,結合信陽茶產業開展生態茶旅游,結合稻蝦共作開展生態農業,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3.培養職業農民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民素質是加強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而提高農民的素質需要將科技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對于新科技要在應用中予以學習;通過陽光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引導更多村民提高素質,從而促進農業經濟高速發展。
4.推進和優化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嚴格控制基本農田不被侵占,推廣農業新技術,推進和優化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鼓勵和促進農產品深加工行業和相關產業鏈發展,要保證農產品品質不斷提升,應對國際農產品貿易環境,擴大出口,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5.制定完善的農村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把數量龐大的農村人口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做法,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資金支持和培訓質量監督,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吸引、鼓勵和號召大中院校和職高畢業生到農村干事創業。
6.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渠道。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以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等為重點,放寬農民進城落戶條件,探索城鄉一體的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基本保障制度,提高農民歸屬感。
7.多措并舉解決農村經濟發展資金瓶頸。建立穩定的財政支農資金遞增機制,優化調整支農資金使用結構、方向和使用方式,讓涉農資金真正發揮用處;開發三農金融產品,優化審批發放程序,創新抵押擔保方式和信用評價辦法,提高農民誠信意識,控制農村資金外流。
8.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保制度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加強公共財政對農村和農民的普惠力度,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醫療救助制度、工傷保險制度等,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縮小城鄉差異,促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
9.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落實好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創新,有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堅持循序漸進推進,堅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為原則和底線。
三、結語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整體良好,處于歷史最好水平,但是隨著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問題與挑戰還會涌現出來,這些都是在所難免的。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各地要結合各地實際做出不同的處理與應對,才能使問題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復雜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落實工作,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為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參考文獻:
[1]王保強.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分析[J].新農村,2014(4):30-31.
[2]徐麗平.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有效途徑思考[J].福建農業,2014(9):53-54.
[3]王秀娟.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和策略分析 [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0):11-12.
[4]梁淑清.淺談農業經濟發展與鄉村產業結構調整[J].農民致富之友,2016(12):20-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4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