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安全與環保體系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眾所周知,礦場資源是我國自然資源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的基礎,礦產資源為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以及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原料。但是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環境和安保問題,這不僅損害了礦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也極大阻礙了礦區經濟的發展。論文從礦產資源的開發入手,探討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Abstract】As we all know, mine resourc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China, an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Mineral resources provide a lot of basic materials for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there are a lot of environmental and security problems, which not only damage the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mining area, but also greatly hi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area.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關鍵詞】礦山安全;環保;解決方案
【Keywords】 mine safety; environmental; solutions
【中圖分類號】X9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5-0064-02
1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資源節約、集約化利用程度低
我國地大物博,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和開采都是巨大的。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具有極大的依賴性。從資源儲存量來看,我國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但是多數礦產資源開采難度極大,并且我國的資源開采技術落后,對開采的資源利用程度不高,提純率極低,耗時較長,同時我國對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國家只能采取先大后小、先開采后治理的方針,先開采品位價值比較高的礦山,對于品味價值低的則后開采,這樣的方式,給環境保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1]。
1.2 礦區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我國在礦山的開采過程中,每年大約產生8~10億噸的礦山剝離物、煤渣、廢石料等固體廢棄物,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很有可能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并且不斷地占據我國大量的土地,截至目前尚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這些廢棄物會造成大氣環境污染,并且對周邊生態環境也是極為不利的,影響礦區人民的健康生活。
1.3 礦山安全生產問題嚴重
我國的礦產資源開采難度巨大,開采設備和方式極為落后,這也導致我國頻發礦山安全事故,對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極為不利。正因為礦山開采是高危行業,因此很多年來礦區事故一直占據新聞的頭條,盡管我國不斷依靠國家和企業的力量加強安全管理,但是每年的礦山開采死亡人數仍然居高不下,在煤炭生產和開采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礦難時有發生,其影響是惡劣的,甚至一度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
2 礦山安全與環保體系構建策略
2.1 提升礦產資源利用程度
綠色礦山發展有利于礦山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循環利用,其核心是資源的高效利用。
2.1.1 堅持礦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堅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走清潔生產的道路,是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礦山企業要加強新技術的引進和學習,充分利用尾渣,變廢為寶,尋求尾渣的再利用。各企業也應當成立專門的尾砂研究小組,對尾砂的利用進行科學研究,積極依靠創新技術,實現三廢的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2.1.2 穩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礦山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應當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首先從人的信念出發,一定要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其次,開采前一定要對該地區進行科學合理的檢測,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依據實施方案組織開采活動。最后,需要增加企業和國家方面在環保上的資金投入,遵守資源開發的相關規范,加大對低品位、難采、難選資源的利用,摒棄采富棄貧的不合理觀念,不斷降低資源開發能耗,提升資源開發效益。
2.1.3 不斷提升資源開采的機械化水平
在礦山開采前一定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開采利用方案,并且在開采過程中嚴格執行。隨著經濟的發展,開采技術取得了很大進步。我國也要及時采用先進的開采技術,提升我國礦產資源開采的能力。同時要加強對先進設備的引入,并且組織相關人員學習先進的開采技術和設備的使用方法,提升開采操作人員的素質。同時在制定開采方案時,需要對該礦區進行大量的實地調研和測量,統籌開采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在開采中要大量使用機械化作業,以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并且在開采中要堅持邊開采邊治理的方針,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要最大程度實現全流程機械化操作及無塵作業,降低壓礦、丟礦等現象的出現。 2.1.4 加大對資源利用率高的企業的財政支持力度
在對資源開采利用過程中,國家相關部門要加強引導,鼓勵和支持資源利用率高的企業的發展,并且加大對資源浪費的企業的經濟制裁,鼓勵礦山企業,真正從根本上提高生產效率差以及先進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綠色礦山的發展。
2.2 進一步加強礦山生態保護
綠色礦山發展的一個重要關節點就是資源開發過程中對于礦區生態環境的保護。
2.2.1 礦區生態環境要實行最嚴格的保護
礦區開采和礦區環境保護同樣重要。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對周邊的生存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從前那種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從國家角度,國家要制定相應的開采保護制度,摒棄以前的落后觀念,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要制定礦山開采法規,必須將環境保護提到新的高度。同時要加強各管理部門的監管,針對污染加大的企業要限期改正,否則依法取締。從礦山開采企業角度來看,礦山企業要根據國家的規定嚴格做好開采之后的環境保護和恢復工作,并將環境保護意識傳達至每一個工作人員。要一邊開采一邊治理,對破壞的植被盡快恢復,確保與周邊環境協調發展。
2.2.2 開采作業要做到清潔化
要全面監管礦山生產的生態環境,堅決落實礦山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運行”的三同時制度。在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相關問題上要特別重視清潔設備的引入,嚴格遵守國家對三廢排放標準的管理,加強廢物再利用,通過采用先進的手段和技術,將各類影響控制在規定范圍內。
2.2.3 對綠色礦山實行補貼和稅收減免
國家要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各大礦山企業自發地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并針對環境保護工作比較好的企業實行補貼和減免稅收的政策,支持企業做好環保工作。
2.3 不斷加大科技支撐力度
綠色礦山企業通過現代科技采取現代開采技術,達到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的目的。
2.3.1 加強資源開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資源開采離不開人,先進設備的使用更離不開人,發展綠色礦山循環經濟更離不開人,人才是經濟發展中最關鍵的因素。在資源開采中我們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通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具有自身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工藝,努力突破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以推動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從社會角度來看,企業之間及各省份之間要加強開采技術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消化吸收外部的先進生產經驗,縮小發展中的差距。在研發機制上,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方式,各大企業應當更加開放,加強與國內高校的合作,共同制作研發課題,形成戰略聯盟,攻克技術難關實現科技研發資源的集約化、科研成果的高水平應用化[2]。
2.3.2 積極引入綠色開采技術
按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最優,對生態環境擾動最小的原則,實施綠色資源開采技術,開采中要重視廢棄物的再次利用,使廢棄物得到妥善安置,提高我國在資源開發中的經濟效益。在開采中,要善于引入綠色無污染的生產工藝,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低碳化,并使資源得到最優化配置以及充分利用,達到發展綠色礦業經濟的目標。
2.3.3 加大生態恢復工程技術的利用
開采過程中,難免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但是必須推廣高效、低耗、少污染的處理技術,以達到對當地礦區環境的保護。同時在采用生態恢復工程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對當地環境進行分析,因地制宜,根據當地污染類型和方式,采用更具針對性的恢復方式。這也就是堅持因地制宜、技術可行、設備可靠、規模適度、治理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創造一個良好的礦區生產和生活環境。
2.3.4 建立健全環境監測信息化技術體系
針對礦區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和綠色礦山管理的需要,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要時刻對重大污染源進行實時監測,使重點污染源隨時、隨地均處于有效的監控范圍內。在具體操作中,要將環境檢測技術和人工智能相結合,并每過一段時間出具環境監測報告,一旦發現該地環境發生惡化,要及時進行治理,以確保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
【參考文獻】
【1】黃福九.開磷集團:貴州打造國家級綠色礦山的先行者[N].貫州政協報,2011-03-02.
【2】田力.加大環境改造,打造“綠色礦山”——訪鋼綠山礦礦長黃金剛[N].黃石日報,2011-03-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11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