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家庭教育在農村中學生健康心理成長中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第一所學校和港灣,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樣都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教育的持久性。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塑造離不開和諧的家庭環境,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成因于家庭,顯現于學校,惡化于社會,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家庭教育;農村中學生;健康心理
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最初的重要場所,是家長把品質行為傳給下一代的地方。家長的品質行為是影響學生在學習乃至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第一所學校和港灣,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樣都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教育的持久性。在學校擔任心理健康教師十幾年中,本人深感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非常大。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塑造離不開和諧的家庭環境,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成因于家庭,顯現于學校,惡化于社會,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有的學生活潑、開朗,自信、積極向上;有的任性、驕橫、唯我獨尊;有的沉默寡言、孤獨自閉;有的情緒時好時壞,變化多端……在學校生活中,有的學生能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約束自己;有的能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自覺完成學習任務;而有的學生上課不能集中思想,違反課堂紀律;有的厭學、早戀;有的常與老師、同學發生矛盾、沖突;甚至有的出現打架、盜竊、敲詐等違法行為……究其原因,主要是后天環境因素造成的,特別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所致。
通過多年的與不同的家庭的接觸,發現良好的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在學校他的智能、體能、品行、行為習慣絕大部分能較好地得到發展。相反,家庭教育出現缺陷的孩子,在學校的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表現的較差。
一、溫暖理解民主式的家庭教養方式
(一)案例一
唐小燕(化名),女,15歲;
?。?)家庭情況:父親,公務員;母親,某校教師;
家庭關系融洽,家庭成員之間民主,有寬松的家庭環境,父母自身經常學習并時常關注孩子的發展,對孩子的成績看的較淡,對孩子做人的要求更多,注重孩子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學校表現:進入初一,這個女孩就很明顯地表現出大膽,機敏,能力強。在班級中,能很好地配合老師管理好班集體,學習成績也很優秀,品行端正,積極向上,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 經過三年的不斷努力,很順利地考入當地的重點高中。
?。?)評析:俗話說的好“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教育重在榜樣的力量。據一位教授做的調查:溫暖、理解民主式的家庭大約占百分之三十,這種家庭環境給孩子心理和人格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和興趣發展,家長能理性地指導孩子成長。實踐證明, 孩子生長在一種充滿民主寬松的家庭氣氛的環境中,很容易萌發一種自發學習的需要,以至形成一種千金難買的自覺學習的行動中。因此, 家長要做到“三少三多”:對分數的關注少一些,對做人的指導多一些;無端的指責、埋怨少一些,平等的交流、談心多一些;對孩子飲食起居的關懷少一些,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多一些。同時家長應率先熱愛學習,修身養性,形成良好的家風,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
二、嚴厲懲罰型
?。ㄒ唬┌咐?
康民輝(化名),男,15歲;
(1)家庭情況 :父親,務農;母親,務農;
父母因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分歧很大導致夫妻關系緊張。在小學階段,由于父親管教嚴格,對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面要求很嚴,小學低年級時,數學考90多分就會遭到打罵。出于對父親的畏懼,學生的成績一直很不錯。而母親認為父親的管教過于嚴厲,心里特別心疼兒子,而夫妻雙方又沒有很好地溝通達成一致,于是經常在家發生“戰爭”。孩子進入初中后,夫妻關系處于冷戰狀態,母親對小孩的要求無原則滿足。父親不滿,無處發泄,開始對孩子的嚴厲變為不聞不問。孩子處于“無政府”狀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統一,當著孩子面唱對臺戲,孩子無所適從,矛盾重重,家庭教育的作用被抵消了 。
?。?)學校表現 :剛上初一,康民輝在班級中成績處于前8位,自己思想上還想積極上進,學習基本上保持中等。到初二,隨著學習難度的加大,家中又無正確、合理的教育,孩子開始放縱自己。表現在欠交作業嚴重,上課人在心不在。老師花了大量的精力想“挽救”他,可成效不大。他把所有的過錯歸結于父母,埋怨父母。最后發展到放棄自己,放棄學習。上課睡覺、作業考試交白卷、同學之間打架等。康民輝從初一到初三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看著一路下滑。
?。?)評析:這類家庭在本地區占了近百分之十的比例。許多家長都是“恨鐵不成鋼”,教育孩子態度生硬,方法簡單,言語粗魯,甚至打罵,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總是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與認識,許多孩子壓而不服。這種教育方法可能使孩子性格壓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性,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也可能使孩子象父母一樣,粗魯、冷酷,沒有教養。
因此,家長應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學習并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識和方法,家要成為子女的榜樣。做父母的首先要順應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長,逐步改變教育方法;其次,應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第三,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實際。
三、溺愛加放任自流型
?。ㄒ唬┌咐?
石梅(化名)女,14歲;
?。?)家庭情況:單親家庭,母親,在外做生意;
她在小學三年級時,父母離異,由母親及外婆家的人教養。母親忙于生計,孩子經常由外婆及舅舅管教,出于對孩子的疼惜,在行為習慣上比較放松,加上有個很放縱自己的哥哥經常在一起,造成她人格和個性上存在缺陷——任性、自制力差,甚至有些驕橫跋扈。母親總覺得虧欠孩子,對孩子較溺愛,有些違背原則的事情不知如何管教,聽之任之。又怕孩子吃虧,當石梅和同學或老師有意見,鬧矛盾時表面上很講道理,實際上喜歡幫著自己孩子,而不去教她正確對待和處理。 ?。?)學校表現:她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六班,慢慢地一些不良習氣表現出來——上課老講閑話且不聽勸告,專橫、霸道,喜歡和一些習慣不好的男生打打鬧鬧。如果有人違背她的意愿,就挑撥他人排斥、打擊此人,甚至采取燒書、打耳光等極端手段報復別人。有時在背后挑撥、威脅其他同學與老師作對。學習上更是一落千丈。
(二)案例四
豆霞(化名), 女, 15歲;
?。?)家庭情況:單親家庭,母親,在周邊打工;
父母離異后,由母親撫養,但母親為了生計到周邊打工,一月才回來一次。豆霞從初一開始住校,周日回家與年邁的外婆在一起,豆霞不太和家人溝通,與年邁的外婆很少有共同語言,后來和誰都很少講話了。
?。?)學校表現:初二時,從外轉入本班,個頭比同齡人矮一個頭,長相不是很好,沉默寡言,行動遲緩,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在原來學校的時候,學習成績處于班級的前幾名。進入新的班級后,剛開始還好,同學也會主動關心她,和她交朋友。進入初三后,開始自己住校,由于長期缺少家庭的關愛加上住校無人管束,行為上表現得很怪異、學習上一落千丈。主要表現在 ①不與同學交流,獨來獨往。②同學、老師主動找她說話時,她不敢抬頭,說話聲音很小。③學習上不交作業,常常遲到。④會翻別人的書包,被疑偷東西。⑤個人衛生較差,同學關系不好。
?。?)評析:家庭結構缺損,子女得不到父母細心調教和關懷,都會造成孩子心靈的嚴重創傷。對于單親家庭,父親或母親更應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以理性的思維和不同于一般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用智慧和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對孩子做潛移默化的感染。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更應該多些關心和交流,不要讓自己失敗婚姻的陰影影響到孩子的將來。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更是學校教育的補充。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更有條件和優勢對孩子的思想品德、心理品質、行為習慣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發現并發展孩子的特長。家長要主動配合學校教育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教育,讓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讓他們在德、智、體、美方面得到發展,成為21世紀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書荃.淺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J].山東省首屆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資料,1998(05).
[2] 紅日.中國學生心理咨詢[M].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06).
[3] 杭州市教科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讀本[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4] 馬忠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5] 王書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論[M].華夏出版社,2006(01).
作者簡介:馮霞(1972.11- ),女,漢族,甘肅榆中人,生物教師,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學中青春期知識滲透初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0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