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早期儒家的共同體思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儒學的共同體思想可追溯至《尚書·堯典》。春秋后期,孔子面臨禮壞樂崩的局面,建構了內仁外禮的共同體結構?!洞髮W》篇通過“明明德”“親民”與“止于至善”,論證了自上而下的家國共同體。孟子認為,為政者要有惻隱之心,才能施行仁政,只有制民之產,才可以“保民而王”,從而構筑了王道政治共同體。儒家的共同體思想以及在歷史上的實踐,對于當代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孔子;孟子;儒學;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6-0116-005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兩千多年來支撐著中華民族砥礪前行。雖然近代遭遇困境,中國人也曾彷徨過,但經歷了艱難痛苦的探索后,現在又選擇了回歸傳統。當前的中國,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社會與生態等領域,均展現了蘊含儒家理念的勃勃生機。儒學之所以重新回到中國的主流社會,究其根源還是由儒學的特質所決定的。
孔子開創的儒學到了西漢時代由先秦時期的子學升為經學,其整理的“六經”通過國家制度進入教育的各個層級。通過禮制建設,漢代把儒學的理念運用于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延展到基層的倫理道德建設。從皇帝頒布的詔書內容,到皇帝謚號的確定,從“春秋決獄”的法治原則到“仁義禮智信”五常的普及與實踐,儒學從思想到實踐,構筑了堅實的社會共同體。
一、西方共同體理論的缺陷
“共同體”并不是一個新詞,在法國思想家盧梭的著作中就出現過。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指出:“一旦人群這樣地結成了一個共同體之后,侵犯其中的任何一個成員就不能不是在攻擊整個共同體?!盵1]基于西方公民社會與民權的角度,盧梭闡發了政治共同體的組成及其利益保障。從這個方面來說,共同體本身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否則共同體就無法維系,即使能維系也不能長久。所以,共同體從本質上來說,需要這個體系的內部成員尋找到一個維系共生共存的辦法。只不過,中西方文化對此問題的看法有重大差異。
從盧梭的論述中不難發現,西方資產階級發明的一系列理論,均是圍繞如何在血緣時代、專制時代之后,建立起一個有序的維護大多數人利益的社會組織形式,保障自由平等與人權。從規定主權在民到立法保障,從投票選舉到民主制度,再到公民宗教,理論預設均以西方文明為基礎,以哲學突破時期的希伯來文化、基督教文化為底色。時至今日,西方國家的國體、政體也是在近代以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的學說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種體制相比西方早前的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資本主義的繁榮帶來了西方社會的巨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人居環境,高效的政府管理與社會服務,發達的交通、完善的基礎設施,等等。但是,資本主義社會所構筑的民主制度,并不是建立在全民共同體之上的,而是建立在部分人的利益共同體之上。
西方資本主義民主體制的共同體理論是適合西方民主國家還是普遍適用于全人類?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生物進化論,此后適用于自然界、動物界的“弱肉強食”的論調很快流行開來,在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譯名《進化論與倫理學》,嚴復譯為《天演論》)書中,更是被推崇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法則。近代資本主義的掠奪使得亞非拉人民遭受巨大的苦難,是真實的“弱肉強食、恃強凌弱”的人間悲劇的寫照,但無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都認為進化論是真理,認為西方資本主義是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必經之路,西方的價值應該成為“普世”的價值?,F在看來,這個自認為真理的結論忽視了人類歷史與各文化傳統的差異,是站不住腳的。
著名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基于嚴謹的考古探索,對比了中西方文明起源之路及后來的發展歷程,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點。他認為,“中國的形態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轉進的主要形態,而西方的形態實在是個例外,因此社會科學里面自西方經驗而來的一般法則不能有普遍的應用性”[2]。張光直先生的這個觀點或許能解釋為什么中國不能照搬西方的制度。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而且這種文化傳統維護的共同體存續時間更長、結構更穩定。
二、前儒家時代的共同體思想
《尚書·堯典》記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薄啊 洞髮W》引作‘峻’。‘九族’,馬(融)、鄭(玄)并謂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傩铡w畿內統治之眾諸侯,實直接統治之小部落也?!畢f’,《說文》:‘眾之同和也?!盵3]這句話是講古代君王治理國家要做的事以及做事程序。在中國的古老政治傳統觀念里,一個稱職的君王,首先要彰顯自己光明的德,其次是要照顧好本族的人,再次是要照顧好直接統治區域內的人,最后是照顧好天下的人。《堯典》的這種思想奠定了儒學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典籍里論述共同體最早的記載。從《堯典》的“協和萬邦”觀念來看,中國人的理想從氏族時代就沒有局限在小圈子里。到了以血緣家族時代、貴族世襲制時代,也沒有停留在血緣、地域的狹隘圈子里,而是著眼于整個人類命運與永續發展的美好愿景,最終構建天下大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如果說《堯典》構建的以明德的君王為起點、以天下萬邦的和諧為目標的政治共同體,在堯舜禹的時代其政治實踐尚未展開,那么,到了西周時期,“君王—九族—百姓—萬邦”的政治模式,就得到了全面推行。
西周偉大的政治家周公以其卓越的才華,制禮作樂,分封建國。西周一系列重要制度都與周公有關。對周天子來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整個天下都是姬姓的子民與疆土。天子分封同姓的兄弟為諸侯,是為“親九族”,分封異姓功臣為諸侯,是為“平章百姓”,通過諸侯、卿大夫以及士的施政,最終實現天下和諧,這正與《堯典》政治命運共同體的論述是一致的。這個自上而下的政治共同體的穩定與持續運行,關鍵不是取決于下層的百姓,而是取決于上層的精英。因為這個體制的起點是明德的君王,而不是由百姓選舉產生的民主制首領。 在周代的大部分時間,天子和各級統治者干的還不錯。但是時間一長,就出了問題,禮壞樂崩,上下秩序失衡。問題出在哪里?恰恰是出在居于上位的統治者沒有了之前的責任意識,沒有了政治擔當,缺乏禮儀教養,不祭祀神靈,不能保國安民。沒有了為民父母的德行,自然無法“親九族”,也就無法“平章百姓,協和萬邦”了。一旦到了這個時候,共同體就遭遇了困境,面臨解體的危險。
三、早期儒家的共同體思想
孔子是周公之后自覺擔當文化傳承使命、堅決捍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家。一旦周天子無力挽救危局、諸侯親情不再、大夫與士人沒有長幼尊卑觀念,征伐殺戮在所難免、生靈涂炭,別說利益,人們的生命說沒有就沒有??鬃影l現,問題的根源在于人們沒有秩序觀念,或者有秩序觀念也不去遵守。缺乏秩序觀念的原因在于內心沒有敬畏,有些許的秩序觀念又無法堅持下去。秩序就是禮,遵禮之人必須有內在的仁,沒有內在的仁,就不可能遵行禮。也就是說,人們有仁之德,就有了遵守禮的前提,遵守秩序,也就可以維系命運共同體。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培養仁之德與禮之序了。這就是孔子的另外一個偉大的貢獻——教育。
春秋以前,教育的權利為世襲貴族獨享。春秋中期以后,隨著生活的安逸與進取心的消失,貴族逐漸失去了學習禮儀文化與經典的興趣與毅力。這時候需要有人整理以往的文化,需要有人通過教育把這種文化傳承下來,這個偉大的人就是孔子。
孔子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設教講學,興辦私人教育,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他的學生有貴族、有平民,有年長的、有年幼的,有來自魯國的、有來自其他諸侯國的??鬃印坝薪虩o類”,與學生組成了一個開放的教育共同體。孔子因材施教,根據弟子不同的特點,施以不同的教學方式??鬃愚k學不是功利主義的,而是首先著眼于成人,其次是成才,目標是培養君子。在孔子心目中,一個人無德無才,不能修身,何以擔當安人、安百姓的重任?因此,先修身,再安人;先立其德,再成其才。一個人的德行好了,還要幫助他人共同走向善道,最終走向大同社會。孔子設計的修己安人之路,其實現的基礎在于人人修身、人人奉獻,實現的途徑是以仁愛之心建立禮儀社會,是王道,而非霸道,是仁愛而非殺戮。所以,從本質上說,孔子的理念符合全人類發展的方向,是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石,具有恒久的價值。
被朱熹稱為“孔氏之遺書”的《大學》,更是“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闡發了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大學》開篇講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是全篇的主旨,按照自上而下的路徑講圣王明君以什么樣的途徑實現政治目的。君王使民不斷改過自新,目的是把事做到完美。“八條目”是實現“三綱領”的步驟,展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己安人次第,是從家國命運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邏輯論證。不修身,無法齊家;不齊家,無法治國,此之謂家國命運一體。國治而后天下平,此之謂天下大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大學》特別提到做人做事的方法論——絜矩之道。所謂絜矩之道,就是用同樣的規矩與尺度要求自己與他人。絜矩之道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的意思是一致的。人們往往對自己要求寬松,甚至放縱,對他人要求嚴格,求全責備。絜矩之道的思路就是將心比心,你不愿意你的上級這樣對待你,你也不能用同樣的辦法要求你的下級。《大學》第十一章: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朱熹注曰:“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響,
所謂家齊而國治也?!盵4]在儒學制度設計中,只有絜矩之道可以周全上下左右的利益,可以獲得認同、凝聚人心。如果為政者只是考慮自己的或自己層級的利益,不考慮百姓的利益,那么,就沒有遵行絜矩之道。行絜矩之道才可以得眾,得眾、得民心才可以獲得民眾的擁護。此之謂“得眾則得國”(《大學》)。
得民心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滿足民眾的利益訴求。第一位的訴求就是生存的訴求,生存取決于財產,為政者要懂得“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的道理,要知曉“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大學》)。因此,治國者、平天下者要明明德,才可以親民,進而構建君民命運共同體。可見,《大學》是一篇完整的論述政治命運共同體的文獻。
孟子時代與孔子時代不同。孟子所處的時代,貴族制度從整體上已經瓦解,天下統一的趨勢已經出現,征戰與功利是當時的主流價值?!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
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 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5]
執政者急需富國強兵的人才,對宣揚仁義與道德的儒者的主張并不重視。因此,孟子游說諸侯的策略與孔子不同,甚至可以容忍君王的道德瑕疵,設法鼓勵君王行仁政?!睹献印ち夯萃跸隆酚涊d,孟子給齊宣王講了一大堆仁政的道理,希望齊宣王行仁政,但齊宣王以自己有一些缺點為由推脫。齊宣王的第一個缺點是“好貨”。孟子說,王好貨(貪財)不要緊,你只要“與百姓同之”,讓百姓也“好貨”,使百姓富起來,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擁護,從而一起實現王道。齊宣王又說:“寡人好色。”孟子說,當年古公亶父喜歡美女,但是他能想到百姓的訴求,做到“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也可以得到百姓的擁護。
在與梁惠王的對話中,孟子詳細闡發了如何做才能“得眾”。梁惠王自認為執政很用心,但是效果不好,依然是“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尖銳地批評梁惠王“庖有肥肉,廄有肥馬”,與君王的奢侈生活相對比的卻是“民有饑色,野有餓殍”。孟子說,你這是在“率獸而食人”啊!當百姓的生存困境與統治者的奢靡腐化同時顯現之時,也是失民心的政治危機爆發之際。梁惠王沒有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因而無法獲得民眾支持。孟子給出了“得民心”的方案,就是國君“制民之產”,“取于民有制”,施行仁政,才可以“王天下”。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以仁政為途徑,詳細闡發了家國天下的王道政治共同體理論。 從孟子的論述來看,仁政是構建家國命運共同體的王道政治的必然要求,而前提依然是統治者要有高尚的德行。在儒家看來,君王的德行一定要落實到君王的修身與治國的實踐?!疤煜轮驹趪?,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孟子把天下王道政治共同體的基礎落實在君王的修身上,國家治亂系于君王的修為與德行,“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大學》)。不到不得已的時候,百姓即使有怨氣,也一般不輕易抗爭。但是儒家設計的共同體理論,一定是長遠的,不是短暫的。違反儒家的這個設計,雖然可以短時期內維持政權,但是終究不能長久。孟子希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只有“保民而王” (《孟子·梁惠王上》),才可以“天祿永終” (《尚書·大禹謨》)。
“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或說政治抱負,是實現‘內圣外王’之道,‘德位合一’是其政治理想,即施政者具有良好的‘德行’,并以‘德’治理天下?!盵6]圣明的君王、賢德的群臣、教化的百姓,構成了自上而下的三級管理體制??v觀中國歷史,凡是盛世、治世,就是這個體制明晰、上下各安其位的時代。反之,就會出問題。
北宋時期的大儒張載有句名言:“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边@句話把人類與自然界視為天地之間的共同體,不但全人類是一個共同體,而且宇宙之間的萬物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把儒家共同體思想推到了宇宙境界,人的主體性、責任感與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彰顯了人性的光輝、仁的精神。張載的這個理念承繼了《中庸》之“誠”?!吨杏埂分v“誠于中,形于外”的內外通透的至誠之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人不是獨自生存在地球上,只有與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敬畏自然,尊重規律,突破狹隘的個人主義、集團主義、國家主義,夯筑起自內而外的命運共同體,人類才可以實現永久的福祉。
四、早期儒家共同體思想的當代意義
自近代資本主義勃興以來,西方國家就以其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迅速使經濟全球化、資本全球化,其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也隨之傳播各地。而曾經長期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國文明,卻在近代衰落了。由于國力衰落,其長期引以為豪的文化傳統與價值體系亦受到懷疑,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也自我拋棄。尋求民族自強道路的探索過程是艱難的、悲壯的,數以百萬計的仁人志士付出了巨大犧牲。當中華民族經歷百年的苦難征程之后,終于鳳凰涅槃,最近三十多年的中國社會呈現蓬勃生機。這背后是什么支撐著中華民族實現了新的騰飛?牟鐘鑒先生指出:在經歷了“歐風”“美雨”“蘇霜”,遍嘗了酸甜苦辣之后,中國人通過切身的比較,覺得還是以“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基礎的傳統美德符合社會需要,可以安身立命,有益文明人生。[7]牟鐘鑒先生從孔子與儒學之于中華文明的貢獻,以及忽視儒學傳統所帶來的磨難兩個方面,揭示了不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套用其他文明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從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來看,以儒學為主干的共同體意識長期支配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厚植于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根在儒學。只要這個根還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體就可以延續發展。中國文明的傳承與發展,還建立在堅實的文化自信基礎上,中國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還主要依靠中華文化的智慧來解決。在國際交往、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上,也需要從中華文化傳統中尋找智慧,這種智慧就是儒學蘊含的共同體的智慧。
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開創了連接歐亞大陸經濟文化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是侵略殖民之路,而是共謀發展之路。今天,中國提出新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吸取儒家傳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而構建的新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只有對話才能交流,只有互鑒才能發展。
當代世界面臨的和平與發展問題更加突出。和平的威脅既來自恐怖主義、極端宗教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也來自霸權主義與單邊主義。人類發展問題更加突出,尤其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發展仍面臨嚴峻挑戰,既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也有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導致的經濟剝削與掠奪造成的發展機遇不均衡。這些問題的根源,毫無疑問,都出在缺乏共同體思維的癥結上。缺乏團結協作、利益共享的胸襟,極易出現極端宗教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以及單邊主義。儒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的智慧,在當今社會愈發顯現重要的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3.
[2]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M].郭凈,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108-109.
[3]黃懷信.尚書覆詁[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5-7.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 2011:2065.
[6]謝耀亭.以德抗位:先秦儒家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抉擇[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81.
[7]牟鐘鑒.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M].北京:中華書局,2016:2.
(責任編輯 吳 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5089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