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鋒上的旅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劉月新
今天是國慶節假期的第一天。早飯后坐到電腦桌前,開始了我蓄念已久的“網上一日游”。
祖國的風景名勝數不勝數,當然不能一次全部包攬,這,我早就擬定了“旅行計劃”,去最想去的地方,看最想看的美景名勝。
第一站,先去西北看沙漠里的胡楊。人說,金秋的胡楊最美,在金秋時節賞金秋胡楊該是別有一番韻味。對胡楊的敬仰由來已久,但萌生去沙漠看胡楊的沖動,還是在讀了潘岳同志的電視散文《西風胡楊》以后。每讀一遍,那平靜的心靈就會受到一次震撼,金秋胡楊的大美,大漠胡楊的壯美,還有那枯死的胡楊條條枝干指天畫地的凄美,都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我,使我的心力發生了傾斜。從百度里搜出了胡楊的大量圖片,順著一幅幅圖片組成的畫廊我走進了胡楊林。走進了胡楊林,就像走進了一座藝術宮殿。新疆塔里木河和湖泊旁的胡楊林倒映在水中,樹上水中一片片金黃分外迷人,人在畫中游,樹在水中游,仿佛置身于大漠里的江南。胡楊造型奇特,傲立曠野,富有神韻。有詩贊道:“矮如龍蛇數變形,蹲如熊虎踞高崗。嬉如神狐掉九尾,獰如夜叉牙爪張。”額濟納旗金黃的胡楊林,紅色的紅柳叢,白色的蘆葦蕩,綠色的穿天楊,使人仿佛行走在色彩斑斕的童話中。落日熔金,斜陽低掛,絲絲縷縷的陽光在樹葉上閃動,使人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寧靜,讓人重新感受到那原始生命的律動。
我還是最愛那些大漠深處的胡楊。有水滋潤的胡楊,雖然是咸咸的河水或者是湖水,那也是幸福的,幸運的,大面積的胡楊還是始終戰斗在抗風沙抗旱堿的前沿陣地上。找到了,瞧這一幅圖片,兩株不高但粗壯的胡楊高高地站立在一個大大的土堆上,根系連在一起,由淺到深的根系從土堆四周裸露出來,是那樣堅韌與不屈,而被它擋在外面的是三面環繞的高高的沙梁!胡楊就像是英勇的戰士,堅守自己的崗位,大有“有我在,就有陣地在,沙漠休想過關”的氣勢。在這里,我看到了真正的勇士,無私無畏的勇士。
這一幅圖片才是我心中真正意義上的胡楊林。大片的胡楊林,肩靠著肩,手拉著手,根連著根,密密麻麻,傲然挺立。一片胡楊就是一道堅不可摧的城墻,墻外是厚厚的黃褐色的沙,墻內是平展展的土地和影影綽綽的羊群。我仿佛聽見一聲凌風厲雨劈頭而來,胡楊林中飄然旋起片片金黃,枝干被攔腰劈斷,有的連根拔起,折斷處,有鮮紅的汁液流出,但不屈的胡楊,抖抖身上的黃沙,做最后的掙扎,最后的拼搏。那金黃,那鮮紅,那剛烈,那悲壯,直逼你的心靈。
這是一幅怪樹林圖片,褐色的荒漠,褐色的樹枝樹干,或直挺,或倒伏,或橫斜,光禿禿凄慘慘,一眼望不到邊。這是一片枯死的胡楊林。在那樹干的斷裂面上,我分明看到了大片大片鮮紅的血,就像一個個英勇殺敵的戰士,它們生前為所摯愛的土地戰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狀地挺立在戰友與敵人之間,它們讓戰友落淚,它們讓敵人尊敬。我的耳邊響起了潘岳的聲音:胡楊不能倒!胡楊不能倒,因為人類不能倒,因為人類文明不能倒!
我游走在一幅幅景色不同、形狀各異的胡楊林圖片上,忽然有了一種沖動,我要化作一片云,去為敬愛的胡楊撒下一場雨,一場救命的雨!
我擦了擦雙眼,定了定神,鼠標一點來到了內蒙古大草原?!八{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那悠揚清脆的歌聲從畫面上飛瀉出來,余音裊裊,經久不絕。翦伯贊的《內蒙訪古》,在中學課本里就已經學過,翦老筆下的內蒙,是一個富有誘惑力的地方。他在文中寫道:火車走出居庸關,經過了一段崎嶇的山路以后,自然便在我們眼前敞開了一個廣闊的原野,一個用望遠鏡都看不到邊際的原野,這就是古之所謂塞外。于是“游塞外”成了我多年的一個夢想。
打開一幅幅呼倫貝爾大草原圖片,造化神奇編織的一方凈土,幻想中的天上人間呈現在眼前。藍天白云下,一望無際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奔騰的駿馬和牧民揮動馬鞭、策馬馳騁的英姿盡收眼底。草原綠茵如毯,鮮花爛漫,蒙古包點點,猶如綠海中的白帆。一個個坡,一個個谷都是柔和的,舒緩的,那碩大的一望無際的草原是那樣的恢宏、恬靜。
草原富有,然而草原默默,不在乎游者的贊嘆與忘卻,年復一年地用繁盛的存在和坦誠的奉獻,去印證生命的宏大與不息。欣賞著攝影家精心選擇角度拍下的一幅幅美輪美奐的圖片,我似乎聽到了悠揚凄婉的馬頭琴聲從天際飄來,我似乎聞到了奶茶和手扒羊肉的濃香,我仿佛嗅到了青青草原帶著青草味的生命的氣息。
在草原的畫面里,每當看到一條大河或者一個水溝,抑或是一片不規則的水域,我的心就熱血沸騰。那碧藍的天空與碧藍的水渾然一體,或許是那碧藍的天空把水面映襯得像天空那樣碧藍,青青的草在水的浸潤下,是那樣鮮嫩肥美,我看到那些埋頭吃草的牛羊的嘴角流出了嫩白的汁液。那幾匹把高大身軀置于水中,把高高的頭探進水中飲水的馬兒,一下子幻化成少兒時在河中嬉戲的我和我的伙伴??吹竭@幅美景我的視線再也不愿意離開了。我祈禱,清清的河水啊,你要日夜不停地在那里奔流,不要懈怠,不要歇腳,因為你是大草原的血脈,只有你日夜不停地流淌,豐美的草原才能更加豐美!我祈禱,那肆虐的風沙,你趕快止住腳步,不要翻到山梁的這一邊來,草原不歡迎你,草原上的那些牛羊馬,青草鮮花蒙古包,還有水中游著的魚,天空中飛翔的鳥統統都不歡迎你。我知道,我現在面對熒屏上的畫面并不是在癡人說話,做到這些并不是不可能,我們只需尊重大自然,愛惜大自然中那本有的一草一木即可。
我把畫面切換到那個地處太湖之濱,京杭大運河畔的古樸小鎮同里。她是江蘇的同里,世界的同里。以前聽說過同里水橋多,明清建筑多,名人雅士多,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真正對同里產生濃厚興趣并使我心向往之的,是讀了作家韓靜霆、肖復興、王小妮等一組《在同里》的散文后。韓靜霆在他的《天下同里》中有這樣一段話:人說同里有五湖,是不是五湖四海中的五方水泊?人說同里是七個島,是不是跳到水里的七顆星辰?同里夠神的。更神的是同里人給我看的電視短片。拍片人咬牙切齒地說自己的前生在同里。顧先生是怎么看見前生的?好奇怪啊,好慚愧啊,好嫉妒啊,我怎么就弄不到前生的名片兒,也印上個同里呢?顧先生拿了兩個人放在同里,一個帥哥,一個靚妹,叫他們在同里亂走。反正同里是一步一景,景隨步移,怎么走都好看。帥哥起先自顧自觀景,江南水鄉的景致太美了,濃妝淡抹,怎么弄怎么迷死個人。帥哥開始沒注意到靚妹,等到一看見這個女子,就完了。誰叫事情發生在有名的穿心弄呢?穿心弄窄得幾乎只能一個人過,兩個人就得“摩肩接踵”。靚妹與帥哥在這里狹路相逢,女子眼睛一拋鉤,男的就咬上了魚線!于是,兩個人的眼神在石橋上飄,在湖水里咬,在柳絲上粘;于是,兩個人恍恍惚惚變成了古裝人兒,是才子佳人,像《牡丹亭》的柳夢梅和杜麗娘,如夢,如幻,如癡,如醉。哦,這就是他們說的“前生”嗎?我想,誰看了這些文字不想到同里的穿心弄去走一趟呢? 我在圖片里找到了穿心弄,兩面高高的青磚墻,中間夾一條長長的走廊,走廊窄得真是只容一人通過,要是相向而來的兩個人在這里相遇,不是心貼心,就得背靠背,這不是穿心弄又是什么呢?
肖復興在《吉利橋畔》中這樣寫道:在同里,三橋最出名,那里是同里鎮的CBD,和大理的三塔、西湖的三潭印月相似,都講究一個“三”字,如同三角支架一樣,支撐起同里最明亮的一片天空……徽派建筑的退思園是同里的錦上添花,三橋卻是同里身上長出的筋長出的肉。從圖片上我找到了三橋: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三橋呈勻稱的三角形,古樸、別致,結實而有力量。太平橋主身體,平平安安就是福;吉利橋主生意,大吉大利為祈禱;長慶橋主青春,長生不老是愿望。怪不得走三橋是同里人的一道人生大戲呢。就連游人,誰不愿到這充滿美好祝愿的三橋上走一走呢?
欣賞著沿岸“屋宇叢密,街巷逶迤”,“家家臨水,戶戶通舟”的同里,思考著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園的同里,我的目光仿佛回望了一回寧靜、俊美、古樸、飄逸的古代同里。
順著文人的筆鋒,我又游到了周莊。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莊,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熱情地接待了我這個從畫外游來的朝圣者。
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莊。周莊的魅力,還在于它的文化內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跡,無不透著濃濃的文化底蘊。臺灣作家三毛是那樣鐘情周莊,旅美華人畫家陳逸飛,畫了油畫《雙橋》后和“雙橋”一起馳名世界,著名畫家吳冠中贊譽“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文人墨客對周莊情有獨鐘,可見周莊的魅力何其無窮!
我沿著余秋雨的筆鋒游覽了“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莫高窟;順著范仲淹的筆跡來到了岳陽樓。岳陽樓之所以這樣吸引我,不僅僅是因為在中學課本里就讀到了《岳陽樓記》,也不僅僅是因為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和他的悲憫情懷,而是因為范仲淹雖然寫出了不朽的名作《岳陽樓記》,據說他可能根本就沒有到過岳陽,這不能不說是文人寫作的一個奇跡。是岳陽樓的靈氣使然吧?!
抬頭望窗外,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一天的時光,在激動、興奮、陶醉中匆匆而過,但我的收獲卻是沉甸甸的。此時,我忽然想起了毛澤東同志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壯麗詩篇,我此時雖然沒有遙看一千河,但真稱得上是坐地日行八萬里了。我把這一天的所觀所感用文字記錄下來,名曰“筆鋒上的旅行”;我把一天中在圖片里游走的風景名勝,各精選了一批儲存在文件夾里,然后使它們自動切換做了屏保,這樣,我就可以隨時重溫這一次特殊的旅行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5/view-1268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