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編寫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也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更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于研學旅行課程沒有統編教材,以地方和學校為主體的研學旅行課程建設及教材開發就顯得尤其重要。研學旅行的校本課程編寫要突出實踐性、地域性、教育性、體驗性、研究性、綜合性。
  【關鍵詞】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60-01
  前言
  學科核心素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熱詞,指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學旅行是在一定的區域內開展,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參與真實情境,學會從地理視角綜合認識自然與人文環境,提升地理學科方面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具備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可以說,研學旅行是地理核心素養的落腳點。[1]研學旅行的校本課程編寫要突出實踐性、體驗性、教育性、研究性、地域性、綜合性。
  一、實踐性、體驗性
  研學旅行集社會調查、親身體驗、資料收集、集體活動、同伴互助、文字總結等為一體,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一門綜合實踐活動,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研學旅行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課程。[2]這要求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編寫時注意興趣與知識并存,讓學生既享受研學旅行樂趣,又學到了課堂外的知識,用課本知識解釋生活中地理現象,既具實踐操作性,又具體驗趣味性。
  示例一:閩侯茶山分布較多,通過登山、觀景、拍照,采茶、炒茶、品茶,身臨其境,在實踐中學習,帶著學習任務體驗大自然的美好及人們對自然的利用與改造。
  任務1:觀測茶園種植的規律
  任務2:分析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
  任務3:分析社會經濟條件
  圍繞農業區位因素及區位選擇相關高中必修課本內容知識,較系統的觀察和調查,獲取和處理相關的信息,主動探索問題并從體驗和反思中學習;在野外培養克服登山疲累及其它困難的勇氣和方法,建立起地理知識與地理實踐之間的合理關切,拉近學生與真實世界的聯系,引發學生的感悟、欣賞與價值判斷的變化。
  二、教育性、研究性
  利用閩侯的自然文化資源,可依托閩侯甘蔗曇石山文化、尋博物考古的研學,結合閩侯縣博物館開設博物館文化研學課程。亦可通過參觀、研學、聆聽閩侯的歷史名人嚴復、冰心、林聲等故居、事跡及著作,開展閩侯名人民居建筑文化研學課程。
  示例二:古橋梁文化的研學對學生的教育性就非常突出。閩侯縣是福州市尚存廊橋較多的一個縣,位于閩侯縣白沙鎮的遠濟橋,始建于清光緒年間,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1.查找整理遠濟橋的相關圖片(略)、歷史文化材料(略)。
  2.分組完成已設計好的相關問題。
  問題一:分析閩侯該村當時建設遠濟橋的原因。
  提示:建設木拱廊橋的原因,結合材料從當地的地形、交通狀況、建橋材料及用途方面進行分析。
  問題二:推測古代木拱廊橋存世量較少的可能原因。
  提示:木拱廊橋存世量較少的可能原因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進行分析,從木材的特征、當地的氣候、自然災害及人類活動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
  問題三: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保護遠濟橋?(合理即可)
  3.實地考察,根據相關的問題提示,求證、記錄、拍攝、整理材料,小組討論問題的答案及其它可行性的答案,最后書面表達出小組分配到的問題答案。
  4.延伸任務(三選一,同類知識遷移與發散)
 ?。?)針對遠濟橋的研學過程,設計并提出可行性的地理問題。
 ?。?)查找周邊現存的石拱橋圖文材料,設計問題并嘗試答題。
 ?。?)查找我們身邊任何一座閩江兩岸的現代橋梁,根據相關材料設計問題(如分析建橋時遇到的困難、區位條件、應該注意的問題及建橋后對兩岸社會經濟的影響),并嘗試答題。
  通過同類知識的遷移與發散,做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利用真實的情境、真實的任務、真實地解決問題;讓學生走出現實感弱、綜合分析能力弱、閱讀與思維、體驗聯系弱的困境;以突顯研學旅行的教育性與研究性。
  三、地域性、綜合性
  研學旅行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校本課程也要有地方特色,結合本地自然與人文社會條件進行編寫、開設,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及傳統。閩侯鄉土農業之旅、農家樂風風火火,特色農產品及加工業、工藝品加工、農業園采摘觀光等形式,突出各鄉鎮農業文化特色。
  示例三:閩侯龍臺山生態果園,由地勢開闊的谷底和低山坡地組成的生態果園,是一個集生態示范、科普教育、賞花品果、采摘游樂、休閑度假、生產創收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園。
  問題一:生態采摘園如何選址才能更好地開展鄉村旅游活動?
  問題二:說明生態園現有活動的項目內容及設計意圖。你們可否增加其它活動內容帶動生態園的發展?
  問題三:評價生態園對周邊地區帶來的影響。
  學生通過體驗活動,觀察游客的數量、構成及休閑需求,結合所學知識和研學旅行相關課程問題,做出判斷與分析,拓視野、強化綜合思維。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旅游活動的必然性與必要性,地域性與綜合性。通過問題的分析與解答,做到地理要素的綜合,時空綜合,地方或區域的綜合,對給定的地理事象,從多個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角度進行分析;能夠結合時空變化,對其發生、發展進行分析,給出簡要合理的地域性解釋。
  結論
  通過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地理學科從課程內容到學科素養的培養都與研學旅行課程有較高的契合度。因此,地理人應勇于承擔促進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責任,在構建研學旅行課程編寫、設計研學旅行線路、指導研學旅行成果的形式及評價方面發揮重要作用。[3]科學合理的活動設計課程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地理戶外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熱愛家鄉的情感,且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提高地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迎亞,郭鵬.研學旅行:地理核心素養的落腳點[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1):67-68.
  [2]周璇,何善亮.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一種新的課程形態[J].教育參考,2017(6):76-81.
  [3]李文,吳小勇,張曉霞.研學旅行課程的地理擔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3):65-6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27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