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盤架子以武演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薛圣東
太極拳盤架子是太極拳修為――以武演道的一個組成部分,由盤架子而漸人大道的修為,作為道的載體,太極拳修習者在盤架子的過程中,要認真領會以下十項基本要求:
一、心平氣和,心靜體松
盤架時首先要做到心情愉快,放下雜事,安下心來。心能安,自然能心靜,能心靜自然身體肌肉不緊張,能不緊張反過來又促進內心的平靜和呼吸的平穩,使你靜靜地、身體放松地投入到盤架子之中去。因為太極拳是內家拳,屬道門之隱法,它要求修習者為煉理,去煉神,以此為終向,帶動五臟六腑與四肢百骸的修煉。太極拳盤架子要求先入無極之境,由無極而現有極,待太極之氣產生,然后以心制意,以意制氣,以意識為引導,順遂自然地動作。所以,調整好心態是練拳架子之最基本。
二、上拔下拽,氣沉中空
太極拳是抻筋拔骨之運動,通過上拔下拽,使人體的脊柱保持和恢復自然的生理曲線。上拔是指頭正項挺,兩眼平視,似有一線相連頭懸梁上;下拽是指尾閶骨內收下沉,似懸一重物。氣沉是指意念自身氣血沿身體兩側陽經下行沉降至腳下;中空則是通過收腹展胸,在內部放松的情況下,意念自身除頭腳手以外,身體軀干進入空無的境地,這只是太極拳修為的一種要求而已,并非身體軀干真的就消失了,學者當細心揣摩,不可落人邪說妄境。
三、順肩溜背,肘垂腕松
順與溜皆取象于水,意為順遂自然,肩與背順遂了,身體軀干則放松了,至于肘垂,然后才能腕松,則是太極先賢經過實踐的檢驗后總結出來的,與“末梢放松法”是截然不同的玩意兒。關于傳統的含胸拔背法,是盤架走勢中的具體的功法,而不是放松的基本原則。
四、松腰斂臀,尾閭正中
拳經云:“命意源頭在要隙,刻刻留心在腰間”、“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彼运裳蔷毴P架的關鍵,腰松則腹松,經云:腹松氣沉入骨,神舒體靜。能松腰才能氣沉丹田,能松腰才能穩健靈活,太極拳之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以腰為軸,一舉一動上下相隨,內外相合。松腰必須斂臀,二者一體,身體中正,尾間正中,意為尾閭骨應處于身體的中線的位置上,上與百會穴相對應,始終保持身體的中正狀態,即如拳經所云“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清利頂頭懸”。
五、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太極拳是整體的相互依存的矛盾的運動,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有內必有外,對應面缺一不可。盤拳走架要保持整體的動態的平衡與穩定,要體現上下貫通,協調均衡,渾然一體,內外相合,所謂:總須完整一氣,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六、舉動如貓,虛實分明
太極拳作為武當道門的行功法,行經走脈是練功的基本目的,因此要求修習者神如捕鼠之貓,動作輕靈而不飄浮;沉穩而不僵滯,細致入微,不急不躁。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全身放松,肘垂腕松,神意靈動,靜心細察。舉手投足之際,要意念自己如巡獵之貓,輕起輕落,隱蔽悄然不出聲響。要以身帶胯,再以胯腿的放松,完成一腳的邁步,落步時要按照腳跟腳掌的順序輕輕逐次落地,然后踏實,松腰落胯,重心逐漸移向邁出之腿,后腿放松,再以身帶胯,后腳向前邁出,如此交替往復。舉動如貓是體,是內在的神意;虛實分明是用,是外在的變化。
七、呼吸自然,神意內斂
太極求大道,乃純任自然,一吸一呼,均要符合自然,也就是平常生活中怎樣呼吸便怎樣呼吸;神意內斂是指盤架時若斂神聽風雨,突出一個“靜”字,神以養而得以煉,呼吸自然便于人靜,入靜則使氣血下行,氣歸丹田;入靜然后神意自生。盤架子萬不可裝模做樣,鼓胸運氣,咬牙瞪眼,有違人體天然的規律與平衡,而與內家心法相去十萬八千里,縱然苦練一生,終究不得入門窺道。
八、運柔求剛,用意用神
太極拳的修為境界是空空靜靜,無欲則剛,這個剛是至大至剛。剛柔之論仍然是太極拳的中級層次,而非神明之境。太極拳所說的陽是陰中的陽;用的陰是指陽中的陰,也就是“反者,道之用”也之意。太極拳架在盤練的過程中,雖然大小有別,風格各異,但是運柔求剛的原則是一致的,太極拳以松柔為體,不用僵力拙力,一舉一動,以心制意,以意行拳,全以行經走脈為目的,根本的目的是在知己上下手,使神經反應高度的敏感,使修習者在臨戰之時,能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借得上外力,所以才有拳論關于運柔成剛及運柔求剛的說法。太極拳不是單純的技能運動,它要求學者多在用意、用神、用心、用腦方面下大功夫,但是并不是讓你犯主觀主義的錯誤。既要知道煉什么,又要知道怎么練,什么時候多煉,什么時候少煉,而絕非只要拳打千遍萬遍、出大力流大汗就能簡單成功的外家硬拳。
九、相連不斷,圓轉往復
太極拳的外操動作,是道門先賢根據人體內在的氣血經脈的運行規律,以打通人體內在血脈為目的,以抻筋拔骨為手段的養生訓練方法。外在動勢的進退轉換,起伏折疊,相連不斷,圓轉往復,纏繞周匝,均是內在運動的體現。沒有內動,外面有動也空,是無意義的動,是徒勞的動。行云流水,連綿不斷;如大江大河,一浪接一浪,滔滔不絕;循環往復,無終無始;圓中有圈,圈中有圓,是為太極長拳。
十、靜中求動,動后歸靜
太極拳本乎太極之理,無極生有極,動靜陰陽分,有極化太極。所以盤煉太極拳架必須靜起靜落,萬不可想當然以自我為中心、自專自用急躁冒動。太極之動乃自動與發動,而非主動和妄動。盤架者要耐得住性子,先把無極勢站好,所謂靜極生動。先有內動,后有外動,先運后動,動后順遂,任由自然,動后歸靜,太極根本,所謂太極復歸于無極之象也。至于上場如猛虎、下場如綿羊的行拳原則,均是外家硬拳的操法,而不為太極修為所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130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