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家庭教育――走出處罰的誤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是很重要的,可為他們一生的心身健康、生活幸福和事業的成功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
  有些家長喜歡懲罰犯了錯誤的孩子,因為懲罰對于減少他們所不喜歡的行為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這效果又強化了懲罰者的行為。遺憾的是,懲罰所引起的復雜效應,很多人并不清楚。
  懲罰的第一個效應是激起孩子的情緒反應,例如恐懼、驚慌,嚴重或反復的懲罰可以成為一些精神障礙的根源。
  懲罰的第二個效應是,待時過境遷,一些孩子仍可產生與行為本身不協調的情緒。有些兒童食欲不振和厭食,是跟餐桌上的懲罰有聯系的。有些家長過分講究規矩禮貌,進餐時對兒童的行為不斷指責、挑剔,以致孩子一上餐桌就緊張、害怕,食欲自然受到了影響。 懲罰的第三個效應,是對回避行為的強化。孩子為了減輕痛苦,對危險性極小的事情也極力回避。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只有參與其中才能積累經驗,增長才干,孩子卻一律回避。這就阻礙了他們的成長。
  孩子行為中的錯誤往往只是達不到目標,但并沒有什么危害。如果不予懲罰和限制,孩子會繼續實踐,通過總結經驗修正錯誤,孩子的行為將日趨合理。如果給予懲罰,孩子就不再嘗試,這就阻礙了其適應性行為的發展。一些神經癥患者拙于辭令,見了生人沒有話說,不知從何說起,連"請坐"、"謝謝"這樣簡單的話都張口結舌說不自然,根本不會社交。
  這是由于他們在少兒期受到的限制、警告、指責等太多太過分了,被剝奪了社交實踐的機會。如果孩子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正當權益被忽視或受侵犯,那么,孩子產生憤怒是合理的。此時,家長應幫助孩子克服阻礙達到目標,或給予補償。如果孩子因不合理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生氣,家長最簡單的辦法是裝沒看見,不予理睬;也可用轉移目標的方式,把孩于的注意力和興趣轉移到另一件事上去。
  最壞的辦法是懲罰,因為如果完全剝奪了孩子發怒、生氣的權力,他很可能成為一個事事退縮、依賴性強和非常自卑的人。通過懲罰,孩子得知老師或父母心目中什么行為是壞的,為了避免下一次的懲罰,孩子不假思索地或被迫地接受了父母的觀點,禁忌意識便發展起來,思考和行動總是"怕"字當頭。據研究,經常懲罰孩子的父母有下述特點:過于年輕;有人格障礙;有精神疾病;經濟困難;有犯罪記錄;婚姻破裂;有私生子。他們之中很多人有過不幸的童年,或從小就沒有父母。既然懲罰給孩子帶來如此嚴重的不良影響,作為家長,應該好好學學兒童心理學知識,走出教子的誤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15384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