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小井村走出的大銀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北京農商銀行安貞大廈的檔案室里珍藏著兩張照片,一張是兩間低矮的平房上寫著“小井儲蓄所”,另外一張是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里,時任北京市領導和中國人民銀行領導揭下“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牌匾上的紅綢。
  這兩張檔案照片把我們拉回記憶的長河:1951年5月30日,京郊第一家信用合作社——北京市小井村農業生產信用合作社成立,一斗米、一寸布,成就了一個金融體系的雛形。2005年10月19日,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舉行了北京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慶典。那是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時刻,是一個永遠值得銘記的時刻,幾代農信人嘔心瀝血、孜孜以求,終于達成心愿——國務院批準組建的首家省級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作為一級法人單位,擁有現代企業制度和統一品牌形象、統一標準化金融服務……
  應運而生——抑制高利貸
  20世紀50年代,北平和平解放并經過土地改革后,廣大農民生產熱情高漲,但隨著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購銷日益頻繁,農業生產資金的需求及往來日益增加,國家銀行雖然發放了一些農業貸款,但由于資金有限、機構又不普遍,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少數農民由于缺乏勞動力和畜力,或因疾病、遭受自然災害打擊等遇到困難,只能借高利貸,忍受高利盤剝。為了發展生產,避免高利貸剝削,在資金上互助合作成為農民的迫切愿望。生產互助活動的開展,使農民在生產和經濟上都得到了好處,進而使他們對互助合作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對于組織資金開展互助合作也充滿積極性。
  1951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召開第一次全國農村金融工作會議。會議要求各級銀行貫徹執行“深入農村,幫助農民,解決困難,發展生產”的農村金融工作總方針,確定在農村普遍建立銀行機構、發放農業貸款的同時,重點試辦農村信用合作社,通過組織資金,調劑余缺,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抑制、取代高利貸活動。很快,人民銀行北京分行合作部、市供銷合作總社會同豐臺銀行辦事處便開始在十二區(即現在的豐臺區)小井村試辦農村信用社。小井村位于廣安門外約5公里處,是以生產蔬菜為主、糧食為輔的村莊,經濟基礎較好。1951年春曾建立供銷合作社信用部,試辦信用社就是在信用部的基礎上進行的。社員以人為單位入股,每股股金一萬元(舊幣),另交入社費一千元(舊幣),共募集股金兩百多萬元(舊幣)。5月30日,京郊第一家信用合作社——北京市小井村農業生產信用合作社誕生。同年11月和12月又在南苑老君堂村、長辛店呂村建立了兩個信用社。到1951年底,全北京市已建立三個農村信用合作社。
  實際上當時尚未劃入北京市的遠郊區縣(延慶縣除外),早在1950年12月就率先在平谷縣大王務村和順義縣楊各莊鎮分別試辦了一個單村信用社和一個聯村信用社。規定入社股金為10斤小米,入社費為半斤小米。但因為當時的地域劃分,不能算是北京地界上的第一個農村信用社。
  實物儲蓄——鼓勵投資生產
  20世紀50年代初,由于物價不穩定,農民害怕貨幣貶值而對存款有所顧慮。因此儲戶存款時,存單上除了標明存款金額外,還同時把存入的貨幣折算成實物標注在存單上,到期后再把實物加上利息折算成貨幣兌付給儲戶,起到保本保值的作用。直到1952年物價基本穩定后,這種單一折實儲蓄才停辦。
  到1958年,農村大興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社發動社員將自家的磚、石、木料等作價向農業社投資,也有不少社員將金、銀、銅、鐵賣給國家作為投資,但社員仍有顧慮,怕到時不能拿回投資。針對這種情況,一部分地區又開展了實物儲蓄存款,亦稱四化(工業化、電氣化、機械化、水利化)專項儲蓄,即社員把實物折價后交給隊里使用,折實種類定為大米、玉米、小米、棉花四種,利率按保本保值儲蓄存款利率計算。折實價格以當日《人民日報》市場批發價格或者本區合作社分社當日批發牌價計算。直到1959年以后,信用社的儲蓄存款才均為貨幣。
  迅速發展——鄉鄉有社
  1953年,已建立的信用社在組織制度、業務經營、資金運用、民主管理等方面的一些問題逐步顯現出來。1953年8月,在人民銀行北京分行的領導下,以豐臺區張郭莊村為典型,開始了對信用社的整頓工作:一是端正經營方向,不搞超過信用社經營范圍的業務;二是采取按月付給津貼或固定工資的辦法,以穩定和鼓舞干部的工作情緒;三是加強民主管理,制訂理事、監事及社員小組長會議制度,堅持按期開會,改選不稱職的干部。
  1954年10月7日和12月7日,《人民日報》兩次發表題為《積極發展農村信用社》的社論。社論認為已經辦起的信用社,在解決農民生產生活困難、打擊高利貸方面顯示了積極作用,在合作化高潮時期,廣大貧困農民對信用社不僅有了迫切要求,而且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大力發展信用社,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面對強大的政治輿論和農民極大的熱情,農村信用合作與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一起進入了大發展時期。信用合作初級形式的供銷合作社信用部、生產部、信用部、信用互助小組都相繼改建為信用合作社,沒有建立信用合作組織的地方也陸續建社。1954年新建信用社155個,1955年新建信用社69個,到1955年底已建立信用社290個,達到了鄉鄉有信用社。
  改革開放——注入新活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給農村經濟注入了新活力,信用合作社作為調節農村生產和流通的重要經濟杠桿和組織分配信貸資金的重要渠道,也必須進行相應改革,以適應新需求。
  從1983年起,以恢復信用合作社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經營上的靈活性(簡稱“三性”)為主要內容的體制改革開始了,要改變過去那種“既是集體金融組織,又是國家銀行在農村的基層機構”的領導體制,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的經濟法人。1983年2月,人民銀行北京分行擬定了《關于北京市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的試點方案》,于4月開始在昌平、懷柔兩縣試點,1985年上半年全面完成體制改革,京郊信用社的組織機構形式基本確定下來,大體上分為三個層次即在鄉(鎮)設信用社、在經濟活動中心設信用分社或儲蓄所、在村設信用代辦站,區縣建立聯社。到1985年底,14個郊區縣已有12個區縣成立了縣聯社??h聯社在縣農業銀行的領導下進行工作,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縣農業銀行不再干預信用社的具體事務,農業銀行營業所與信用社是業務往來關系。
  1996年,聯社內設機構趨于統一,各區縣聯社均按五科一室設置即計劃資金科、信貸科、財務會計科、稽核監察科、人事教育科和辦公室。1996年年底,北京市農村信用合作社正式脫離農業銀行北京市分行行政隸屬關系。1997年6月,人民銀行總行設立農村合作金融監督管理局,將信用社改革、行業管理及監管三項職責集于一身。2000年1月16日,北京市各區縣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自愿出資入股,發起并成立北京市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這是北京市農村信用社行業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對內,理順了市聯社、區縣聯社、信用社之間的行業管理關系;對外,理順了農村信用社與國家、地方政府、人民銀行、農民的關系。
  改制新生——鳳凰涅槃
  2004年12月28日,當北京市農村信用社的全體員工正在為年終經營作最后沖刺時,北京市農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試點工作也進入實際操作階段。2005年3月3日,北京市政府在北京展覽館召開“北京市農村商業銀行籌備組”成立大會。2005年10月19日,北京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慶典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舉行。當“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牌匾上的紅綢被揭下時,全場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國務院批準組建的首家省級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改制成立。作為一級法人,北京農村商業銀行比肩現代商業銀行,從此,小井村里也出了個大銀行。
  2011年3月,“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簡化名稱,更名為“北京農商銀行”。改制后的北京農商銀行依然面臨著復雜多變的經營態勢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唯有“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才是實踐證明的正確道路?!傲⒑胍阒尽⑿泻V實風”,在未來的發展中,北京農商銀行全力支持首都城鄉一體化的步伐會更加堅實,實現改革與發展“雙豐收”的信念更加執著,現代化的金融體系將日臻完善。
  作者單位:北京農商銀行總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270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