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從小養,伴我行,益終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低年級的孩子自制力比較差,注意力不穩定,情感容易外露,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比較弱,他們能記住反復強調的事情,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一提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總是將其單純地歸為品德教育,認為一些強制性處罰制度就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果往往治標不治本。
關鍵詞:班規 榜樣作用 開展活動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币簿褪钦f,從小培養怎樣的習慣,成人后就會形成怎樣的品性。葉圣陶先生也說:“教育是什么?就簡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庇纱丝梢?,孩子從小通過養成教育,去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低年級的孩子自制力比較差,注意力不穩定,情感容易外露,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比較弱,他們能記住反復強調的事情,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一提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總是將其單純地歸為品德教育,認為一些強制性處罰制度就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果往往治標不治本。經過多年的低年級班主任工作經驗總結,我覺得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效果比較好:
一、讓家長明確努力的方向,家校齊努力
我擔任低年級班主任十幾年,每次接到一年級新生,我都會在開學前先與家長溝通好,都會讓家長明確孩子需要怎么做,畢竟一年級和幼兒園不同,考勤和作業是最大的區別,在良好習慣的培養方面,也會有比較細的指導引向。如:讓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不玩玩具,不看電視,要安靜在房間做,做完作業要求孩子孩子自己收拾書包。收拾書包可以培養孩子責任感,培養責任感如同學習一門技術,多練習才會漸入佳境。在家里多培養責任感,在學校才會有更好的表現。[1]
二、制定可行的班規
一年級學生要重點培養的學習習慣最基本的有:課前準備習慣、上課習慣、課間習慣、作業習慣、衛生習慣等。如訓練學生課前靜息,一般要訓練一個星期,讓孩子們習慣聽到鈴聲就安靜等老師來,并把學習用具擺放在桌子的右上角,這期間會不斷有孩子聽到上課鈴聲還會跑出來,或者大聲講話,這就要多做強化訓練;我每天讓兩個班干部管課前靜息紀律,班干部喊“請安靜”,其他小朋友就說“我安靜”,然后往同一個方向趴桌子。如在訓練學生按時上學和認真做作業時,把要求和方法編成兒歌指導學生。
如果班規定得太多太細,容易使班級缺乏活力,而放松標準,學生又可能過于懶散,所以我針對學生實際,以表揚為主,批評懲罰為輔,在上課紀律、課間紀律、作業、衛生、校服穿戴和校卡佩戴、好人好事等方面都有規定。按照班規對學生在校的表現進行天天記錄,一周一總結,每周評比,月月評比,然后到期末匯總,而且每周都把孩子在校表現以校訊通的方式告知家長,讓家長明確孩子努力的方向,以此督促和激勵學生遵守紀律,認真學習,團結同學。
三、發揮榜樣作用
低年級的小朋友天真活潑,善于模仿,無論好與不好的,他們都喜歡模仿,而且他們喜歡被肯定、被鼓勵。為了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引導學生開展“夸一夸”活動,讓學生尋找身邊的榜樣,找到模仿的對象,可以很好起到引領的作用。首先,我特別注重自己在學生中的形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我首先要做得更好,簡單到握筆姿勢、坐姿,我都是孩子的榜樣。比如我們班的滔滔,作業總是認真完成,書寫工整,我就把他當成一個小榜樣,常常向同學們展示他工整的作業,讓孩子向他學習。我們班的巧心、水靈同學,課余時間經常擦黑板,擺桌椅,教教成績后進的同學,我就以她們為榜樣,在班里經常表揚她們,并鼓勵大家向她們學習……
其次,對孩子們的每一次良好行為,我都及時給予表揚。甚至是經常違反紀律的同學,有時他們表現不錯,也及時表揚,掌聲送給他們的不僅是喜悅,更多的是給了他們改變的信心。對于一些有進步的學生也要給予適度的鼓勵,有時一句“你進步了”“你比昨天做得好!”都會激起他們改變的熱情。如果我們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相信孩子們會真正感受到上學的快樂。低年級的小朋友,每當受到老師表揚的時候都會熱情高漲,下次再有同樣的事情他會加倍努力,其他的學生也想受到老師的表揚,也會自覺地向榜樣看齊。就這樣,好的想更好,差一些的想變好,于是“比、學、趕、幫、超”的氛圍形成了。所以,在我們班,違反紀律的少了,寫字好的多了,關心幫助同學的多了,紀律在一天天地變好……
四、以開展活動引導學生,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是孩子在長時期學習中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習慣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成為一種自動化行為,良好的習慣使人受益終身。教育實踐證明: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在長期的、反復的訓練中形成的。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在活動中更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2]
1.在班級開展 “紅星閃閃”專欄評比
每周對照班規進行登記,然后評比,沒有扣分的孩子就可以獲得一顆星星,集夠三顆星就可以獲得一份小禮品,以此類推。這種評比可以看看哪些同學在哪方面做得好,及時總結,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從而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利用班會課和品德課,讓學生自評
每周的班會課,并聯系品德課的授課內容,比一比誰的好習慣多,讓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找找別人身上有哪些好習慣,自己身上還有哪些不良習慣,并定下目標以改正。對那些具有良好習慣的學生要定期表揚,號召同學向他們學習,鞏固學生好的行為習慣,改掉不良行為習慣,讓學生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3.開展課外閱讀活動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生活里沒有書籍,猶如沒有陽光。孩子們看喜歡的課外讀物能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學習知識,并積極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培養主體意識。閱讀是了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最好途徑,讀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一般,在擔任一年級班主任期間,我會選擇《三字經》作為老師和學生共讀的作品,擔任二年級班主任期間就選擇《弟子規》作為師生共讀的作品。這些文學經典,既可以傳承經典,又可以使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為人處事,可以地為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4.培養學生團結合作
“班集體”的概念對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是抽象的,只能形象地引導他們:班集體就像我們的家,我們都愛自己的家,也愛班集體。要發揮學生自覺關心班集體的主動性,首先要讓學生學會關心班集體的成員,有同學生病了,可以主動帶他去校醫室;有同學違反紀律了,先不要打“小報告”,以免產生矛盾,可以善意提醒違反紀律的孩子這是不對的;當同桌開小差時,用手輕輕拍拍他,然后擺擺手,指指黑板,示意他專心聽講;當小伙伴沒有完成作業時,過來告訴他,我們應該按時完成作業,并幫助他完成作業。當學生漸漸學會了關心小伙伴,上課效率就提高了,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增進了他們的友誼。其次利用具體事例展開討論,如學校的衛生大檢查,你能為班集體做什么?學生通過討論,知道自己能做的事很多,也很容易體會團結的力量大。
5.競賽活動
開展競賽評比活動,能使學生學有方向,趕有目標,有效地調動了他們各方面的積極性,進一步地促進了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利用第二課堂、隊活動課,進行一系列的“好習慣伴我成長”競賽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詩歌朗誦、講故事、小品表演、讀兒歌、比賽“疊衣服”等活動,從禮貌、學習、做人等方面對學生開展怎樣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氛圍和討論交流中有所收獲,鞏固已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改掉不好的習慣。
結合節日對學生進行教育,并進行相關的競賽活動是個不錯的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如“五一”勞動節,我會讓孩子們進行“我是勞動小能說”的競賽活動,通過整理書包、疊衣服、穿衣服、系鞋帶等各項比賽,評選出了十位“勞動小能手”,他們的照片也被貼上了我們班的“紅星閃閃”光榮榜。這樣的活動,能讓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中有所收獲,培養自理能力。
根據低年級學生心理及年齡特點,我們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時,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個性,并注意符合兒童學習活動的規律,并緊密聯系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帶動其它習慣的養成,促進班風班貌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5-16.
[2]林文正.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