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夏季謹防細菌性痢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文文前幾天突然發熱,體溫高達39攝氏度,伴有惡心、嘔吐、頭痛等不適癥狀。媽媽以為是感冒,趕緊給文文服用退燒藥。可是數小時之后,文文開始出現陣發性腹痛、腹瀉,開始為稀便,繼而出現膿血便,急忙送到醫院,醫生經過檢查后診斷為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感染后一般1~3天出現癥狀,潛伏期最短數小時,最長7天。人群普遍易感,主要表現為腹瀉、腹部不適或疼痛、嘔吐,每日大便可達十余次甚至更多,常伴有里急后重(即排便不暢、肛門重墜感),大便常夾有黏液甚至膿血。嚴重者會出現發熱、肢冷、昏迷等。得了細菌性痢疾后要及時去醫院診治,嚴格遵醫囑服藥。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腸道傳染病,夏季是高發病季節,患者病前一周內常常有不潔飲食史、或有痢疾病人接觸史。當地有痢疾流行等是痢疾發生的主要原因。細菌性痢疾的傳染源是急性細菌性痢疾患者和帶菌者。
  痢疾桿菌隨糞便排出體外,經消化道(糞一口途徑)傳播。常見的傳播途徑一是水型傳播,被患者與帶菌者的糞便污染的天然水、井水、自來水未經消毒飲用,是引起菌痢暴發的根源;二是食物型傳播,痢疾桿菌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7攝氏度,在外界環境中的生存力較強,在瓜果、蔬菜及污染物上可生存1~2周,所以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潔瓜果會引起菌痢發生;三是日常生活接觸型傳播,桌椅、玩具、門把、公共汽車扶手等,均會被痢疾桿菌污染,若用手接觸上述污染品后馬上去抓食品,或小孩有吸吮手指的習慣,就會把細菌送人口中而致病;四是蟲媒傳播,蒼蠅等有害媒介生物有糞、食兼食的習性,極易造成食物污染,不少地區觀察到痢疾的流行與蒼蠅消長期一致。
  預防細菌性痢疾,應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增進人體抵抗力三方面著手。早期發現病人和帶菌者,及時隔離和徹底治療,是控制菌痢的重要措施;從事飲食業、保育及水廠工作的人員,更需做較長期的追查,必要時暫調離工作崗位。要切斷傳播途徑,搞好“三管一滅”,即管好水、糞和飲食及消滅蒼蠅,把好病從口人關,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后勤洗手、吃熟食、管糞便;注意飲水衛生,要做到喝開水,不喝生水;樹立保護水源的意識,清除水源周圍的垃圾及其污染物,將人畜飲用水源分開。飲食業和兒童機構工作人員應定期檢查帶菌狀態,一發現帶菌者,應立即予以治療并調離工作。要保護易感人群,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易感人群可口服依蓮菌株活菌苗,該菌無致病力,但有保護效果,保護率達85%~100%,國內已生產多價痢疾活菌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843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