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急癥剖宮產和擇期剖宮產在產科中的臨床特征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急癥剖宮產和擇期剖宮產在產科中的臨床特征。方法 選取165例急癥剖宮產患者作為急癥組, 另選同期82例擇期剖宮產患者作為擇期組, 統計并比較兩組手術指征情況(包括珍貴兒+高齡初產、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頭盆不稱+骨盆狹窄、瘢痕子宮、胎兒宮內窘迫、胎盤早剝等)以及手術相關情況(包括手術出血量、術后感染發生率)。結果 急癥組中珍貴兒+高齡初產13例、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22例、頭盆不稱+骨盆狹窄49例、瘢痕子宮10例、胎兒宮內窘迫14例、胎盤早剝10例, 手術指征率為71.52%(118/165);擇期組中珍貴兒+高齡初產4例、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6例、頭盆不稱+骨盆狹窄5例、瘢痕子宮6例、胎兒宮內窘迫2例, 手術指征率為28.05%(23/82);急癥組手術指征率明顯高于擇期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擇期組患者手術出血量(219.87±26.18)ml、術后感染發生率12.20%(9/82)均明顯低于急癥組的(308.73±35.11)ml、24.85%(41/165),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癥剖宮產手術患者的手術指征率明顯高于擇期組, 擇期剖宮產的手術出血量、術后感染發生均較少, 利于患者的恢復、降低手術風險。
  【關鍵詞】 急癥剖宮產;擇期剖宮產;產科;臨床特征;比較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8.026
  近些年來, 剖宮產率呈逐年增長的態勢。剖宮產臨床其實是主要為減少母嬰相關并發癥以及難產等妊娠分娩而實施的手術治療方案, 可以幫助產婦順利分娩, 同時通過手術進行分娩可以大大降低新生兒在宮內發生窒息等, 但是剖宮產發生率的增高不會降低產婦的并發癥, 特別針對社會因素而實施剖宮產的產婦, 故進行有效地干預措施降低剖宮產率的意義非常大[1]。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急癥剖宮產和擇期剖宮產在產科中的臨床特征,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入院的
  165例急癥剖宮產患者作為急癥組, 另選同期82例擇期剖宮產患者作為擇期組。急癥組年齡22~42歲, 平均年齡(32.11±3.82)歲;體重49~72 kg, 平均體重(58.5±5.3)kg;孕周34~42周, 平均孕周(38.91±1.27)周;分娩次數1~3次, 平均分娩次數(1.3±0.6)次;單胎妊娠139例、多胎妊娠26例。擇期組年齡22~41歲, 平均年齡(31.89±3.77)歲;體重49~73 kg, 平均體重(58.2±5.5)kg;孕周34~42周, 平均孕周(38.85±1.61)周;分娩次數1~3次, 平均分娩次數(1.4±0.7)次;單胎妊娠70例、多胎妊娠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1. 2 臨床篩選標準 急癥剖宮產的手術指征:前置胎盤;胎兒窘迫;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瘢痕子宮恢復未達到標準;其他。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 排除手術禁忌證。
  1. 3 方法 兩組均實施腹膜內子宮下段剖宮產術, 手術具體操作如下:術前做好備皮工作, 然后將患者推至手術室;患者進入手術室后, 協助上操作臺, 做好遮擋, 進行麻醉;同時進行消毒等手術準備工作;擇期剖宮產可以有序的進行, 而急癥剖宮產應同期進行操作, 縮短手術準備時間。手術切口位置選擇在恥骨聯合上2~3指處, 其長度約14 cm;切開表皮皮膚, 逐層切開皮下組織及脂肪, 橫向切開腹直肌, 鈍性分離;于腹膜處撕開小口, 延長腹膜切口, 有效顯露子宮下段, 切口轉向內口下3~4 cm處, 于胎兒耳廓位置相當;切至子宮腹膜處折返, 下推膀胱, 切開子宮下段肌層, 切口擴至12 cm左右;破膜, 吸干羊水, 取出胎兒;胎盤剝落后清理子宮腔, 縫合子宮切口肌層及漿膜層。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
  1. 4 觀察指標 統計并比較兩組手術指征情況(包括珍貴兒+高齡初產、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頭盆不稱+骨盆狹窄、瘢痕子宮、胎兒宮內窘迫、胎盤早剝等)以及手術相關情況(包括手術出血量、術后感染發生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指征情況比較 急癥組中珍貴兒+高齡初產13例、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22例、頭盆不稱+骨盆狹窄49例、瘢痕子宮10例、胎兒宮內窘迫14例、胎盤早剝10例, 手術指征率為71.52%(118/165);擇期組中珍貴兒+高齡初產4例、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6例、頭盆不稱+骨盆狹窄5例、瘢痕子宮6例、胎兒宮內窘迫2例, 手術指征率為28.05%(23/82);急癥組手術指征率明顯高于擇期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擇期組患者手術出血量(219.87±26.18)ml、術后感染發生率12.20%(9/82)均明顯低于急癥組的(308.73±35.11)ml、24.85%(41/165),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我國醫療水平逐漸提高的進程中, 手術治療水平也不斷改進;同時隨著近幾年女性對分娩認知的缺乏, 造成剖宮產的發生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剖宮產是臨床針對出現陰道分娩危險因素等提高母嬰安全的一種治療手段, 剖宮產是處理高危妊娠的有效手段[2]。擇期剖宮產是有先期準備進行剖宮產手術, 而急癥剖宮產術則一般發生情況緊急, 通過緊急的剖宮手術保證產婦及嬰兒的安全。
  剖宮產手術的適應證為胎兒宮內窘迫、難產、妊娠合并癥等不適宜陰道分娩。但是, 近年來, 我國剖宮產手術指征不斷放寬, 導致剖宮產率持續上升[3]。同時產婦認為剖宮產的安全性高、危險性低, 但是剖宮產手術不是沒有危險性的, 產后出血是引發死亡的主要情況。因此在臨床上對產婦實施剖宮產手術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 并把握急癥剖宮產指征[4]。   急癥剖宮產與擇期剖宮產的手術操作流程基本一致, 但是, 前者術前產婦的癥狀表現更加嚴重, 對產婦的意義尤其重要。尤其是難產產婦, 分娩時出現胎兒宮內窘迫、頭盆不稱、宮縮無力等情況的可能性較大, 此時將產婦適時轉至手術室給予急癥剖宮產手術, 不但能提升分娩質量及胎兒的存活率, 還可降低產婦感染率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率[5]。從現有的研究報道顯示, 產婦行剖宮產后, 對比順產產婦, 術后感染、發熱、胎兒窒息等不良情況的發生率更高[6-8]。因為急癥剖宮產手術較為緊張急促, 所以對于手術的實際和指征更應充分的把握好, 準確掌握急癥剖宮產適應證, 產婦分娩時密切觀察;決定行急癥剖宮產, 應讓臨床經驗豐富、技術嫻熟的醫生操作。伴有嚴重內科疾病或手術不耐受產婦, 應等病情好轉后行剖宮產術, 以防出現手術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急癥組中珍貴兒+高齡初產13例、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22例、頭盆不稱+骨盆狹窄49例、瘢痕子宮10例、胎兒宮內窘迫14例、胎盤早剝10例, 手術指征率為71.52%(118/165);擇期組中珍貴兒+高齡初產4例、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6例、頭盆不稱+骨盆狹窄5例、瘢痕子宮6例、胎兒宮內窘迫2例, 手術指征率為28.05%(23/82);急癥組手術指征率明顯高于擇期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擇期組患者手術出血量(219.87±26.18)ml、感染發生率12.20%(9/82)均明顯低于急癥組的(308.73±35.11)ml、24.85%(41/165),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充分說明急癥剖宮產手術患者的手術指征率明顯高于擇期剖宮產患者, 而擇期剖宮產的手術出血量, 術后感染發生均較少, 利于患者的恢復、降低手術風險。
  參考文獻
  [1] 張瑞玲. 探討產科急癥剖宮產與擇期剖宮產的臨床特征對比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21(28):102-103.
  [2] 趙慧燕. 產科急癥剖宮產與擇期剖宮產210 例的臨床特征對比. 母嬰世界, 2015, 12(18):15.
  [3] 陳麗清. 婦產科急癥剖宮產與擇期剖宮產的臨床特征對比研究.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 13(6):855-856.
  [4] 徐濤. 產科急癥剖宮產與擇期剖宮產的臨床特征對比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7, 15(27):167-168.
  [5] 申燁. 產科急癥剖宮產與擇期剖宮產的臨床特征對比分析. 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 2017, 4(21):111.
  [6] 劉紅. 婦產科急癥剖宮產與擇期剖宮產的臨床特征對比研究. 中外醫學研究, 2013(35):36-37.
  [7] 章朝霞, 王先榮. 產科急癥剖宮產與擇期剖宮產的臨床特征對比研究. 當代醫學, 2012(31):114-115.
  [8] 韋新玉. 產科急癥剖宮產與擇期剖宮產的臨床特征對比研究. 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 2015(1):70-71.
  [收稿日期:2018-08-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43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