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在肝炎、肝硬化治療及預防并發癥中的體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中醫“治未病”思想是中醫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醫學逐漸認識到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在肝炎、肝硬化治療及預防并發癥中這種思想貫穿于始終, 體現了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的思想。
【關鍵詞】 治未病;肝炎;肝硬化;并發癥
【Abstract】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CM academic thought. Modern medicine has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disease pre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irrhosis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this idea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which embodies the idea of prevention before illness, prevention after illness and prevention after recovery.
【Key words】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Hepatitis; Cirrhosis; Complications
肝硬化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引起的肝臟慢性損害, 使正常的肝臟結構發生病變, 它由肝炎逐漸進展而成, 晚期患者可出現肝功能明顯減退甚至急、慢性肝衰竭、門脈高壓導致的急性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嚴重并發癥[1]。我國是人口大國, 經濟水平穩步增長, 人們生活日益提高, 除了病毒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之外, 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逐年升高, 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又增加了患者的家庭經濟負擔, 故未病先防, 預防肝炎、肝硬化的發生、發展至關重要。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具有悠久的歷史, 中醫古籍《素問》[2]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 亂已成而后治之, 不亦晚乎”, 指出了“治未病”的意義所在, 不能等到疾病已經發生了才開始治療。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出了“上醫醫未病之病, 下醫醫已病之病”, 意思醫術高超的醫生, 在疾病還未發生時就已經知曉如何治療甚至只用預防的方法, 就可以防止疾病發生、發展, 而一般的醫生只能在疾病發生后才開始治療?!爸挝床 彼枷氩坏诶碚搶用妫?而且在臨床中應用廣泛, 金元時代醫家李東垣所創“當歸補血湯”, 雖謂之補血, 方劑中除了應用補血生血的當歸外, 加用具有補氣之功的黃芪, 一方面補氣可生血, 另一方面血可載氣, 失血可致氣虛, 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 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治未病”包含三層意思: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隨著現代醫學醫藥的不斷發展, 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臨床醫學表現為多方面, 其中“治未病”思想在肝炎、肝硬化治療及預防并發癥中的體現主要為以下幾方面。
1 未病先防
《素問》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高明的醫生在疾病還沒有發生時就開始預防治療。《金匱要略》曰:“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中醫理論認為“氣虛血滯、濕熱內蘊”是早期肝硬化的病機所在, 脾為后天之本, 具有生血、運化水濕之功能, 故治療肝病時與脾功能強弱密切相關, 飲食應規律節制, 避免肥甘厚味。肝硬化是肝炎進展的結果, 故在明確肝炎階段, 根據適應證及時針對病因治療, 可有效防止及延緩肝硬化的發生。研究證實有效的抗乙肝病毒治療能夠延緩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疾病進展, 并可降低肝癌的發生率[3]。我國政府通過重視乙肝疫苗的兒童免疫接種, 用14年時間將我國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由9.75%降至7.18%, 這表明未病先防成績顯著。
有研究表明, 長期大量飲酒人群中幾乎均有一定程度的脂肪肝, 其中部分人群可發展成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4]。中醫體質學認為, 酒精屬于濕熱之邪, 長期大量飲酒會形成“濕熱體質”, 最后導致酒精性肝病發生[5]。現代醫學認為, 肝病患者中男性酒精攝入量>40 g/d, 女性酒精攝入量>20 g/d, 連續飲酒5年就可診斷酒精性肝病, 甚至平均每日酒精攝入量>80 g, 連續飲酒2周就可以診斷, 但考慮不同人群對酒精的敏感程度, 可能長期少量飲酒亦會患酒精性肝病, 故未病先防, 限制飲酒量, 特別合并有肥胖的酒精性肝病患者, 應適當運動, 控制體重, 膳食均衡, 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特別是明確肝病后及時戒酒, 才能有效預防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的發生。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嚴重并發癥, 合并食管胃靜脈曲張的肝硬化患者在未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之前, 口服鹽酸普奈洛爾片及卡維地洛片降門脈壓治療, 可降低上消化道出血風險。
2 已病防變
《刺熱篇》:“腎熱病者, 顧先赤, 病雖未發, 見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多種因素可導致肝炎向肝硬化發展, 故直接手段就是控制甚至去除病因, 即便發生肝硬化后仍要積極去除病因, 延緩或阻止并發癥發生時, 這與中醫的“已病防變”理論相一致。有研究表明由代償期進展為失代償期的肝硬化患者中, 其密切相關的因素就是病毒復制與否, 控制乙肝病毒可降低失代償期的發生率 [6], 故對于有抗病毒適應證的患者及時抗病毒治療至關重要。
《黃帝內經》中指出:“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王艷惠[7]研究在部分肝硬化患者并上消化道出血誘因中, 飲食不節、勞累、緊張情緒波動有相關性。肝屬木, 肝主疏泄, 調暢氣機, 情緒波動則肝郁, 避免進食生冷硬燙, 油炸煎烤等不易消化食物, 以免損傷脾胃, 脾虛則易肝郁, 肝郁則氣結, 氣結則不能氣帥血行, 血行不暢易生離經之血。肝性腦病亦是肝硬化的嚴重并發癥之一, 特別是部分門脈高壓的患者行經頸靜脈肝內門腔靜脈內支架分流術(TIPS)后, 門脈高壓得到一定緩解, 但因肝臟分流一部分血量, 減少肝臟血液供應, 會引起肝臟功能下降, 特別是肝臟解毒功能下降, 表現為血氨升高。故在術后應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 避免高蛋白飲食, 每日保持大便通暢, 減少氨的形成, 以免在門脈高壓得到控制后出現另一種嚴重并發癥。 3 瘥后防復
《傷寒論》中指出:“傷寒新愈, 若起居作勞, 或飲食不節, 就會發生勞復、食復之變”[8], 其意思是疾病得到控制后人體正氣剛剛恢復, 肝脾腎等各個臟器功能都比較虛弱, 疾病痊愈后仍要避免致病因素的發生, 如果不注意疾病治愈后調護和治療, 很可能復發。
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e抗原陽性患者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有效后需要再鞏固治療。對于乙肝表面抗原消失、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 DNA)持續低于檢測值下限、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復常后, 亦需要再鞏固藥物治療[9]。以上充分體現了中醫“瘥后防復”思想。肝硬化患者首次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停止后, 再出血發生率及病死率均很高[10], 因此, 對于出現嚴重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 并不是治療出血停止, 而是要繼續積極選擇治療辦法, 預防再次出血。
中醫“治未病”思想是中醫預防醫學的精髓與核心, 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現代醫學亦越來越重視亞健康狀態, 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未病先防的重要性。西醫對肝炎、肝硬化的認識已經逐漸深入, 各種指南孕育而生, 某些肝炎、肝硬化的診斷和治療無不體現中醫“治未病”理論, 中西醫結合在現代醫學治療肝炎、肝硬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中醫理論體系優勢, 更好地為廣大肝病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 林果為. 實用內科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2073-2085.
[2] 傅景華. 黃帝內經素問譯注.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 295-296.
[3] Liaw YF, Sung JJ, Chow WC, et a1. Lamivudin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advanced liver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4, 351(15):152l-1531.
[4] Mann RE, Smart RG, Govoni R. The epidemiology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cohol Res Health, 2003, 27(3):209-219.
[5] 王琦. 中醫體質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290.
[6] Chu CM, Liaw YF.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natural history and treatmenl. Semin Liver Dis, 2006, 26(2):142-152.
[7] 王艷惠. 肝硬化門脈高壓癥并上消化道出血誘因分析及護理觀察.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14):196-197.
[8] 張仲景(漢), 何麗春, 校注. 傷寒論.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0:1-6.
[9]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 2015, 9(5):570-589.
[10]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門靜脈高壓癥學組.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診治專家共識(2015).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5, 35(10):1086-1090.
[收稿日期:2018-12-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