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  > 中國論文網 > 
  • 醫學論文  > 
  •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和常規社區管理模式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康復中的優劣差異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和常規社區管理模式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康復中的優劣差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對比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和常規社區管理模式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康復中的優劣差異。方法 80例居家精神障礙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常規社區管理模式, 實驗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評分、社會表現量表(PSP)評分、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評分及干預期間入院治療情況。結果 干預前, 兩組PANSS各量表評分及總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PANSS各量表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PANSS各量表評分及總分與干預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PANSS各量表評分及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 兩組PSP評分和SD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PSP評分和SD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PSP評分和SDSS評分與干預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PSP評分(10.23±3.72)分和SDSS評分(11.23±2.07)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01±4.79)、(15.93± 2.13)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期間, 實驗組住院治療患者0例, 對照組入院治療患者4例,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在促進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方面明顯優于常規社區管理模式, 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癥狀, 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改善, 減少復發及降低住院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常規社區管理模式;精神障礙;康復
  精神障礙是指機體情感、認知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因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而發生不同程度的障礙, 病程長, 且復發率高[1]。當前藥物治療配合常規社區管理模式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點, 治療效果不理想[2]。近年來,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輔助治療精神障礙逐步應用于臨床中, 效果較好。故本院開展此項研究, 對比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和常規社區管理模式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康復中的優劣差異, 取得一定成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7年11月本院錄入《國家嚴重精神障礙信息系統》的80例居家精神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實驗組男24例, 女16例;平均年齡(35.72±14.13)歲;平均病程(13.25±4.72)年。對照組男23例, 女17例;平均年齡(36.33±13.86)歲;平均病程(12.98±4.86)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漆t師對全部患者均進行了復核診斷;②存在功能障礙, 如基本生活不能自己料理, 需他人幫助;③患者易于交流, 配合治療。排除標準:①患者酒精或其他物質依賴者;②患有其他嚴重疾病者;③存在自殺、自殘傾向的患者。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并上報相關部門備案。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常規社區管理模式。治療干預時間為1年, 進行至少4次隨訪, 在此期間, 假如患者病情加重, 立即進行干預, 如進一步加重達入院標準, 立即入院進行治療。實驗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 具體如下。①由2名醫師組建治療團隊, 對5~8個問題相同類似的家庭進行治療干預。②和患者及其家屬分別進行交流溝通, 充分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 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 建立相互尊重、友好平等的關系。③每個月都要組織所有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一次氣氛和諧友好的教育性討論, 根據指導基本策略為患者教授疾病相關知識, 指導其如何處置相關疾病和應對相關壓力, 支持患者, 加強相互間溝通, 與患者分享其他患者成功的經驗。④在整個治療干預期間, 耐心解決每個遇到的問題, 并進行總結, 分步對患者進行訓練。⑤有目標的解決患者的問題, 加快患者的社會和職業康復。每半個月對患者進行1次干預, 時間1.5 h, 整個治療干預時間為1年。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在干預前后采用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評估并對比兩組患者的癥狀, 包括陰性、陽性癥狀量表和精神病理量表, 分值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②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SP和SDSS進行評估并對比, 分值越高均表明情況越嚴重;③對比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入院治療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ANSS評分對比 干預前, 兩組PANSS各量表評分及總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PANSS各量表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PANSS各量表評分及總分與干預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PANSS各量表評分及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SP評分和SDSS評分對比 干預前, 兩組PSP評分和SD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PSP評分和SD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PSP評分和SDSS評分與干預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PSP評分(10.23±3.72)分和SDSS評分(11.23±2.07)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01±4.79)、(15.93±2.13)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入院治療情況對比 干預期間, 實驗組住院治療患者0例, 對照組入院治療患者4例,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11, P=0.040<0.05)。
  3 討論
  嚴重精神障礙能夠使患者的社會功能受損嚴重, 導致患者不能料理自身的基本生活, 病程長, 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治療, 且不能根治, 患者及其家屬極易在治療過程中喪失信 心[3]。當前藥物治療配合常規社區管理模式不能夠達到理想治療效果, 而近年來心理輔助治療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
  家庭對每個人都有著難以替代的影響力, 居家精神障礙患者大多數與家屬同住, 而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著重強調患者與家屬之間的交流溝通, 教授患者家屬有效處置疾病及其帶來的壓力, 能夠有效促進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4]。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前, 兩組PANSS各量表評分及總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PANSS各量表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PANSS各量表評分及總分與干預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PANSS各量表評分及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 兩組PSP評分和SD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PSP評分和SD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PSP評分和SDSS評分與干預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PSP評分(10.23±3.72)分和SDSS評分(11.23±2.07)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01±4.79)、(15.93±2.13)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期間, 實驗組住院治療患者0例, 對照組入院治療患者4例,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藥物治療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明顯優于藥物治療配合常規社區管理模式, 治療效果更好, 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癥狀, 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改善, 減少復發及降低住院率。這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是讓患者及其家屬參與到整個過程中, 當中醫師不是處于主導地位的, 而是扮演粘合劑的角色, 促進各患者及其家屬的交流溝通[5]。同時通過定期組織討論, 能夠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處置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能夠有效提升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病因、癥狀、發展及治療方法的了解, 支持患者, 從而減輕了患者因為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壓力。另外患者及其家屬之間可進行成功處置疾病的經驗交流, 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6]。
  綜上所述,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在促進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方面明顯優于常規社區管理模式, 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癥狀, 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改善, 減少復發及降低住院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馮衛玉, 陶鋒, 孫曉斐, 等. 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治療與社區康復探索.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7, 10(35):176-177.
  [2] 喬云栓, 張士巧, 崔衛東, 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負擔情況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報, 2018, 15(32):109-113.
  [3] 喬云栓, 張士巧, 崔衛東, 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及家庭功能的影響.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9, 27(2):165-169.
  [4] 喬云栓, 張士巧, 崔衛東, 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病恥感影響效果研究. 河北醫藥, 2017, 39(3): 437-439.
  [5] 喬云栓, 張士巧, 崔衛東, 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康復中的效果評價.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6, 43(5):832-835.
  [6] 馬曉倩, 劉浉妍, 羅興偉, 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在重性精神疾病中的應用及進展.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5, 23(2):372-377.
  [收稿日期:2019-01-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61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