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心理治療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分析集體心理治療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研究階段為2016年6月~2018年3月,共納入研究對象99例,均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集體心理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結果:對照組總有效36例(73.47%)低于觀察組總有效42例(84.0%),兩組總有效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HEIQ評分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經過治療,觀察組HEIQ評分(71.03±9.8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HEIQ評分(32.84±4.62)分,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集體心理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 集體心理治療;社區精神分裂癥;康復效果;影響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198-01
精神分裂癥主要發生在青壯年人群,目前臨床上該病病因的研究尚未有明顯結論,認為與個體心理易感素質、外部社會環境的不良因素等有關。精神分裂癥患者會出現各種臨床癥狀,涉及到思維、感覺、知覺、情感等多個方面[1]。目前臨床上針對該病的治療主要是采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該治療方式是目前精神分裂癥的首選治療方式,只要系統、規范的開展治療可獲得良好療效。但是精神分裂癥這類精神疾病與其他器質性疾病不同,心理治療的開展也十分重要。本次研究擬納入99例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臨床治療分析,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收治的99例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016年6月~2018年3月),平均分為2組,對照組49例,有男性患者30例,有女性患者19例,患者的年齡范圍在19-58歲之間,平均年齡(40.96±5.33)歲;病程1.6-6年,平均(4.55±1.21) 年。觀察組50例,有男性患者36例,有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齡范圍年齡在21-61歲之間,平均年齡(39.96±4.99)歲;病程2.1-7年,平均(4.61±1.09) 年。通過比較兩組臨床研究小組之間的一般資料可知,其數據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充分、全面了解本研究相關情況,并且本研究得到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與認可。
?。?)納入標準:①結合臨床表現確診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首次確診精神分裂癥,既往未接受過心理治療。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精神類疾病,包括抑郁癥、躁狂癥、焦慮癥等疾病者;②依從性極差,完全無法配合臨床治療者。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精神分裂癥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并做好社區隨訪工作,了解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患者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和社區隨訪管理。
在此基礎上行觀察組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社區集體心理治療:(1)開展集體健康宣教:組織所有社區患者在社區進行集體健康宣教,通過采取開辦講座等方式,向患者講解疾病發生的原因,目前的治療手段,用藥注意事項以及預后等,有效幫助患者建立對疾病的客觀認識。(2)做好情緒引導:引導患者將不良情緒發泄出來,正確認識到情緒,學習實現自我調節情緒或者是求助他人緩解情緒。(3)開展集體訓練:通過在社區中組織各種簡單的體育活動、手工、繪畫等,鼓勵患者參加,有效鍛煉患者的社交能力。(4)集體心理輔導:組織開展集體性的心理游戲,有效幫助患者與病友時間進行交流,建立良好病友關系,利用集體性活動改善患者社會能力。利用這種方式加強患者與病友的溝通。
上述集體心理治療活動的開展,至少由兩名主治醫生及多名護理人員開展,集體活動成員控制在8-10人,每次集體心理治療時間30-60min,每周2次。
1.3 觀察指標 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2]于治療前及治療第8周進行臨床療效評定,療效劃定標準:PANSS減分率≥75%為痊愈;≥50%為顯效;≥25%為好轉;<25%為無效。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使用幸福進取者問卷(HEIQ)[3]評價患者的積極心理品質,分數越高表示積極心理品質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共納入的99例研究對象所有相關臨床資料全部錄入到SPSS19.0統計軟件中,其中(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組內相關資料的比較應用X2檢驗方式,計量資料應用(x±s),組間比較檢驗方式為t,P小于0.05則差異明顯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對照組總有效36例(73.47%)低于觀察組總有效42例(84.0%),兩組總有效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HEIQ評分情況 對比兩組HEIQ評分情況,兩組治療前HEIQ評分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經過治療,觀察組HEIQ評分(71.03±9.8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HEIQ評分(32.84±4.62)分,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針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主要選用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等一線藥物治療,患者如果能夠接受規范、系統并且實現早期、足量、足療程的治療,可以獲得良好臨床療效。但是,對于部分患者,單純的藥物治療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積極心理以及社會功能,面對這種情況,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十分重要。
集體心理治療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重要輔助治療手段,通過利用這種治療方式可有效果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心理狀態,實現內環境的平衡[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HEIQ評分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經過治療,觀察組HEIQ評分(71.03±9.8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HEIQ評分(32.84±4.62)分,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通過集體心理治療,結合患者病情特點利用集體活動的形式,讓患者對自身角色有明確認知,通過與他人的溝通改善其社會功能[5]。
通過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集體心理治療,可提高患者主動配合社區醫生管理的積極性,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有效控制。通過開展集體心理治療,有效糾正患者的不良認知,主治醫生與護理人員與患者的積極溝通能夠改變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識,還能夠幫助患者更好的認清自己的心理問題,實現對自身認知的校正,對改善患者認識有很大幫助,有效緩解患者的陰性癥狀與陽性癥狀,對提高治療效果也有一定積極意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總有效36例(73.47%)低于觀察組總有效42例(84.0%),兩組總有效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集體心理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鄭蘭兵.采用集體心理治療對緩解期精神分裂癥病人認知功能的影響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48):97.
[2] 王曉珺,王曉紅,張立新,等.探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綜合護理的價值[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42):141.
[3] 范瑜,吳嘉,林靜.集體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氧化應激、細胞凋亡及炎癥反應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7,23(16):2299-2302.
[4] 陸紅英,袁勤,陶麗,等.支持性心理干預對社區精神分裂癥病人病恥感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7,31(15):1831-1834.
[5] 何彩霞,梁一帆,蔡東娣,等.集體心理治療聯合自我效能管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作用[J].臨床醫學工程,2017,24(04):535-53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14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