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農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康復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討農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7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觀察組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農療。采用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和住院精神病人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SANS評分和IPRO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SANS評分和IPRO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農療能夠顯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的精神癥狀,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農療;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
  [中圖分類號] R74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5(a)-0074-03
  Influence of farming therapy on rehabilitation of in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FAN Shu-yan ZHOU Zhi-yong LI Li-hua XIAO Yao
  The First Male Area, Psychiatric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vil Affairs Bureau,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4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farming therapy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Methods A total of 70 cases of chronic schizophrenia from April 2012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e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cepted routine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arming therapy basic on routine treatment. Negative symptoms scale (SANS) score and inpatient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effect scale (IPROS) score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s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ANS score and IPRO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0.05). The SANS and IPRO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farming 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ental symptoms of in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and promote their rehabilitatio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Farming therapy; Chronic schizophrenia; Rehabilitation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起病時間多在青壯年,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思維、情感、感知覺、行為等方面的障礙[1]。目前,臨床中一般采用抗精神病藥物來治療精神分裂癥,但是有部分患者治療無效,進而導致病程遷延、病情向慢性化發展[2]。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可以通過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來控制精神癥狀,但是患者受損的社會功能卻不能因此而得到改善。長期與外界隔絕或者自我封閉,使得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受到很大的影響,因而很難重返社會[2]。為改變這種情況,我院選取70例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進行專項研究,探討農療對患者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選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7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33~65歲,平均(45.36±4.17)歲;病程5~22年,平均(13.39±5.44)年。觀察組中,男22例,女13例;年齡34~66歲,平均(44.52±4.38)歲;病程5~21年,平均(14.43±5.2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診斷確診為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且經臨床診治需入院治療;所有患者均未合并有嚴重的臟器功能損害和相關疾??;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排除標準:其他精神疾??;依從性較差者;不能完成本研究者。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個體心理治療、職業康復等。觀察組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農療,具體如下。①在農療之前先將農藝園藝訓練計劃告知患者家屬,以便獲得患者家屬的支持,同時,邀請家屬觀察患者的病情,間接參與到患者的農藝園藝訓練中來,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②組織患者學習報告制度、工具使用制度、小組管理制度等相關的管理制度,并告知其相關的注意事項,使患者明確安全范圍以及自由學習、實踐的范圍。同時,對患者的農藝園藝訓練出勤率和業績進行考核,并獎勵表現優秀的患者。每周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遵守規則的能力,并及時干預患者的畏難情緒、遲疑習慣、危險行為,從而保證患者的安全以及計劃的順利實施[3]。③由專業的農療師來指導患者如何使用工具以及具體的農藝、園藝生產技術。將患者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從事農藝、原因活動。其中,技術熟練且社會功能良好的患者擔任組長,負責日常的管理工作。一般而言,患者的勞動任務從拔草、澆水開始,技術熟練之后再進行專業性強的園藝農藝作業,比如種菜、收菜、除蟲等[4]。④每周舉辦社交、社團活動,每位患者在活動中講述自己對勞動的感受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同時,每半個月舉辦一次成果分享會,從而使患者體會到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4-5]。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采用陰性癥狀量表(SANS)[6]和住院精神病人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7]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精神癥狀和康復效果進行評估。SANS條項目被分為5個分量表,分別為:①情感平淡或遲鈍;②思維貧乏;③意志缺乏;④興趣社交缺乏;⑤注意障礙。評分為6級評分,0分為無,正?;蛟黾?;1分為可疑;2分為輕度,程度雖輕但肯定存在;3分為中度;4分為顯著;5分為嚴重。IPROS共36個項目分為5個分量表,包括工作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既衛生能力及關心和興趣。評分等級分為5級,0分為正常;1分為輕度;2分為重度;3分為較重;4分為嚴重;9分為不適合評分。量表以總分判斷患者實際社會功能缺陷程度,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越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NS評分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SAN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SANS各項評分以及總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SAN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PROS評分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IPRO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IPROS各項評分以及總分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IPRO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住院治療,其社會功能隨之逐漸退化,這種情況對患者的康復非常不利,即使其精神癥狀消失,患者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回歸社會[8]。由此可見,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隨著精神疾病治療觀念的發展,改善精神病患者已不僅限于改善患者精神癥狀的基礎治療上,通過后續的康復訓練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社會功能、降低致殘率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精神衛生工作分為三級預防,其中病因學為一級預防,疾病發生期為二級預防,三級預防的服務對象就是慢性精神疾病患者[9]。傳統的慢性精神病康復治療多采用封閉式的管理模式,患者長時間與外界隔絕,易造成性格孤僻、行為懶散、退縮,不利于后期康復。農療康復模式是對精神病康復訓練的探索,摒除了傳統封閉式院內治療的模式,改變了患者單調封閉的生活,其模式更接近于社區生活,延長了戶外活動時間與參與勞作時間,減少了對患者的束縛,同時鼓勵與同伴及工作人員交流,一方面可分散和轉移患者對自身病情和不良情緒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改善患者社會功能,增加對慢性精神分裂的三級預防[10-11]。通過農療模式的探索,更有利于摸索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的方法,為其社會功能的恢復尋找新的途徑和方法。
  本研究對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的康復治療問題做了探討,分析了農療對患者的影響,結果顯示,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農療的患者,其SANS評分和IPROS評分均明顯低于采用常規康復治療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農療能夠顯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的陰性癥狀,并促使其康復、回歸社會。農療是一種利用農藝園藝勞動使患者恢復社會功能的治療手段。在農療過程中,專業的管理人員給患者創造了一個“工作”環境,在這個工作環境中,患者所受的約束比較少,勞動之后會得到報酬,而患者之間、患者與工作人員之間也會有較多的平等交流[12-13]??傮w而言,農療場所相當于一個小型的社區,而患者所經歷的生活就相當于一種社區生活。這種治療方式不僅能鍛煉他們的生活能力,同時還能幫助患者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從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復[14-15]。
  綜上所述,農療有利于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的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葉秀萍.“農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社會功能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3,14(7):93-94.
  [2]徐文煒,張紫娟,袁菁,等.慢性精神分裂癥綜合治療后三年對照隨訪[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1,44(3):174.   [3]郝軍鋒,王美,劉聯琦.多專業團隊介入農療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0):44-45.
  [4]顧秀鳳.農療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影響[J].上海醫藥,2016,37(12):61-62.
  [5]盧惠鵬,馬沛珍,曹民佑.基于農療成果分享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功能康復技術干預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6,22(5):104-107.
  [6]姚晶,崔界峰,陳楠,等.簡明陰性癥狀量表中文版的效度、信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4):302-307.
  [7]李日照,黎麗燕,陳孔棉,等.利伯曼康復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廣州醫藥,2016,47(3):39-41.
  [8]張士巧,崔衛東.農療康復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治療的意義[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20(12):128-129.
  [9]朱紫青,卞茜.精神分裂癥三級預防可行性證據的探討[C]//中華預防醫學會精神衛生分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交流會議[A].2007.
  [10]劉世中,甘桂榮,廖波,等.農療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影響研究[J].當代醫學,2017,23(34):131-133.
  [11]顧秀鳳.農療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影響[J].上海醫藥,2016,37(12):61-62.
  [12]何有才,朱輝武,王皎華.農療對精神分裂癥慢性期住院患者康復的作用[J].護理與康復,2014,31(9):855-856.
  [13]張士巧,崔衛東,等.“小組式”農療改善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對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35(7):969-970.
  [14]何有才,朱輝武.農療對精神分裂癥慢性期住院患者的康復效果分析[C]//2013浙江省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年會[A].2013.
  [15]李日照,王學林,孟勁標,等.協助式農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廣州醫藥,2015,46(5):47-50.
  (收稿日期:2018-10-23 本文編輯:祁海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4901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