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臨床康復路徑對促進首發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康復的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觀察臨床康復路徑針對首發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的康復效果。方法 120例首發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 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 每組60例??祻徒M患者實施包括藥物管理訓練、健康教育、癥狀識別訓練、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訓練的臨床康復路徑, 對照組患者實施臨床治療和常規護理康復。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社會功能改善情況。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者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6、12個月, 兩組患者PANS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12個月, 康復組患者PANSS評分分別為(52.9±9.1)、(39.5±5.4)分, 低于對照組的(61.6±9.9)、(46.4±6.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 兩組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12個月, 兩組患者SDS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康復組SDSS評分(9.0±2.2)、(5.8±1.5)分 均低于對照組的(10.9±2.1)、(9.4±2.0)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過藥物管理訓練、健康教育、癥狀識別訓練、生活技能訓練、社交技能訓練等臨床康復路徑能夠減輕患者的癥狀, 提高社會功能, 該臨床康復路徑可以作為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標準化康復模式的參考。
  【關鍵詞】 臨床康復路徑;首發精神分裂癥;康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116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疾病中較常見的一種重性精神病, 隨著抗精神病藥物的廣泛應用, 臨床緩解率雖有明顯提高, 但是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結局并不理想, 多數殘留有陰性癥狀、社會功能不同程度受損, 且精神分裂癥易反復發作[1]。尋找一種科學合理的臨床康復路徑對于改善患者癥狀、降低復發率、改善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意義重大[2]。本研究擬通過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藥物管理訓練、健康教育、癥狀識別訓練、生活技能訓練、社交技能訓練及職業康復訓練等方式, 探索一種針對首發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的最佳的標準化康復模式, 制定出一套符合臨床實踐的康復路徑, 為其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首發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68例, 女52例;平均年齡(30.8±5.4)歲, 平均病程(2.1±1.6)年。隨機將患者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 每組60例??祻徒M男36例, 女24例。對照組男32例, 女28例。兩組患者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首次發病;③入組前未接受過系統治療。排除標準:①藥物過敏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智力低下者;④合并有心、肝、腎等嚴重疾病者。
  1. 2 方法 康復組患者實施臨床康復路徑。①在治療開始第1個月對康復組患者進行藥物管理訓練, 包括內容介紹、影像、模擬演練、問答及討論、作業及點評等形式, 90~ 120 min/次, 5次/周。②治療第2個月開始, 進行健康教育及癥狀識別訓練, 采用集中教育、個別教育、提問、討論與互動、書面結合口頭講解、重復記憶等方式, 入院初期健康教育內容主要是介紹其主管醫護人員及醫院環境, 盡快建立信任, 消除患者緊張情緒??祻推谥饕訌娋裥l生知識、心理輔導、自知力教育、人生觀教育及技能訓練。出院前教育主要包括藥物的使用及預防復發措施等。癥狀識別訓練包括認知訓練和認知心理治療, 90 min/次, 2次/周。③治療第3個月開始, 進行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訓練, 生活技能訓練內容包括生活環境中的行為技能訓練、情緒技能訓練和認知管理訓練。社交技能訓練內容包括4個方面:模仿訓練、角色扮演、強化訓練和生活實踐。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訓練2 h/次, 4次/周。對照組患者實施臨床治療和常規護理康復[3]。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結束治療后3、6、12個月進行隨訪, 采用PANSS、SDSS評估兩組患者癥狀、社會功能改善情況, 并進行比較。PANSS包括7項陽性量表、7項陰性量表, 16項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及3個補充項目評定攻擊危險性, 每個項目分7級評定, 總分越高癥狀越明顯。SDSS共包括10個項目, 每項0~2分, 總分作為社會功能缺陷的評價指標, 分數越低社會功能越好[4]。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6、12個月, 兩組患者PANS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12個月, 康復組患者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社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 兩組患者SD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12個月, 兩組患者SDS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康復組SD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 涉及思維、感知、情感、認知及意識行為等多方面障礙, 且易受外界因素影響, 易反復發作, 不僅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 降低生存質量, 同時也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5]。抓住最佳的康復治療窗口期, 及時進行合理有效的康復訓練, 對于改善首發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癥狀, 減少復發率, 改善社會功能, 提高其生活質量意義重大[6]。   藥物管理訓練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訓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內容介紹、影像、模擬演練、問答及討論、作業及點評等形式使患者充分掌握抗精神病藥物的相關知識, 從而正確評價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加強精神病陰性、陽性癥狀的自我監控, 提高生活質量。雖然藥物能夠消除精神分裂患者的主要癥狀, 但是患者仍然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和不良行為, 健康教育的實施增加了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溝通, 增加了患者對自身情況的充分了解, 對于加強患者治療依從性具有積極意義[7, 8]。癥狀識別訓練能夠通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基本認知能力和認知心理訓練促進其社會功能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3、6、12個月, 兩組患者PANS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12個月, 康復組患者PANSS評分分別為(52.9±9.1)、(39.5±5.4)分, 低于對照組的(61.6±9.9)、(46.4±6.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12個月, 兩組患者SDS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康復組SDSS評分(9.0±2.2)、(5.8±1.5)分均低于對照組的(10.9±2.1)、(9.4±2.0)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藥物管理訓練和健康教育及癥狀識別訓練確實能夠改善患者癥狀, 促進其社會功能。
  綜上所述, 經過藥物管理訓練、健康教育、癥狀識別訓練、生活技能訓練、社交技能訓練等臨床康復路徑能夠減輕患者的癥狀, 提高社會功能, 該臨床康復路徑可以作為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標準化康復模式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許愛, 周愛花, 曾秀麗. 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復發原因分析及干預的研究進展. 心理醫生, 2017, 23(19):5-6.
  [2] 徐淑敏, 張憲賓, 張文躍. 多元化護理干預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18):223-224.
  [3] 梁蕓. 臨床護理路徑在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及效果分析. 醫學信息, 2014(27):299-300.
  [4] 方潤領, 孫富根, 張玉娟, 等. 綜合干預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的影響.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3, 17(10): 687-689.
  [5] 張少覲, 高之旭. 首發精神分裂癥復發因素的研究.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01, 11(2):97-98.
  [6] 張睿, 蘇士云. 運用臨床路徑對康復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 精神醫學雜志, 2012, 25(5):376-377.
  [7] 姜敏. 臨床護理路徑對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 科技創新導報, 2015(16):228.
  [8] 楊穎. 臨床護理路徑對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訓練的影響.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0, 16(29):3559-3561.
  [收稿日期:2019-02-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2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