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團體心理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研究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團體心理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 4月-2016年6月期間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參加團體心理治療設為研究組,未參加團體心理治療設為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精神分裂癥狀情況、社會功能、自我和諧、自尊情況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結果:治療后研究組陽性癥狀及陰性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再就業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團體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顯著,有效改善患者心理情緒以及精神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社會功能及患者自尊,再就業能力明顯提升,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 團體心理治療; 康復期; 療效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240-01
自2002年起,精神疾病成為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的疾病,成為我國公共衛生事業主要防治的疾病之一。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癥狀較為嚴重,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深受臨床學者的關注[1-2]。雖然在國外團體治療對心理疾病方面效果顯著,但目前在國內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治療應用較少。本文對本院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團體心理治療,觀察團體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進一步對臨床治療精神疾病做貢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4月-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參加團體心理治療為研究組和未自愿參加團體心理治療為對照組,各納入200例,均處于病情康復期、精神癥狀消失或部分消失、生活可自理以及能獨立完成問卷調查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經檢查和診斷均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研究組中男126例,女74例;年齡20~58歲,平均(39.6±4.5)歲;病程1~15年,平均(6.8±1.6)年;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患者 37例,中學及大?;颊?02例,本科及以上患者61例。對照組中男122例,女78例;年齡19~59歲,平均(39.4±4.4)歲;病程1~15年,平均(6.9±1.4)年;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患者39例,中學及大?;颊?01例,本科及以上患者6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相同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對照組患者僅采用上述治療,研究組患者20例為一個小團體進行10次團體心理治療,2次/周,1 h/次,每次由一名題組人員和一名助手完成。通過情緒管理法、自信自尊訓練法、家庭關系培訓、人際交往培訓、減壓訓練、工作技巧培訓、音樂治療、松弛訓練等,促使個體在團體的互動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具體內容包括:(1)你和我(初識);(2)天生我才(自信訓練);(3)我們都可以(建立對同伴的信任);(4)溝通你我他(學會溝通交往);(5)傾聽與表達(學習如何與人和睦相處);(6)手牽手,心連心(集體精神);(7)自我能力的培養(改善自我生活能力);(8)情緒萬花筒(怒氣管理);(9)未來名片設計(細化職業取向);(10)感恩與總結(分享收獲與心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精神分裂癥狀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陽性、陰性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陽性癥狀及陰性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社會功能、自我和諧、自尊情況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SSI、SCCS以及SE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SSSI、SCCS以及SES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AD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再就業情況比較 隨訪3個月,對照組再就業122例,再就業率61.0%;研究組再就業169例,再就業率84.5%,研究組再就業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13.929,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精神疾病,是一種嚴重性慢性精神病,發生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給患者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使精神分裂癥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多數研究學者認為其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本文對本院患者進行團體心理治療,采用PANSS量表觀察兩組患者精神分裂癥狀從而觀察治療效果,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陽性、陰性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陽性癥狀及陰性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團體心理治療有效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提升,從而彌補了患者的不足,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經過針對性治療與正常人無差異,在社會功能和工作能力上與正常人相同,因此再就業情況與患者的生活能力一直是年輕精神分裂患者也是患者家庭關注的重點內容。因此本文對患者生活能力和再就業情況進行隨訪觀察,結果顯示,團體心理治療后患者生活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再就業率高達84.5%,遠高于對照組的61.0%。提示團體心理治療針對患者心理進行治療,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從而使患者可以從事工作,減輕治療后的經濟負擔,生活可自理,極大的滿足了患者預后的需求,提高了預后效果,與目前研究基本相符。
綜上所述,團體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顯著,有效改善患者心理情緒以及精神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社會功能及患者自尊,再就業能力明顯提升,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菁,章三斌,唐義蓮,等.團體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的對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2):1780-1782.
[2] 曹民佑,盧惠鵬,吳虹,等.結構式團體心理治療在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的應用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54(2):28-30.
[3] 丁寧,梁可美,李業平,等.團體心理治療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安徽醫學,2016,37(2):212-2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15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