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無陪護護理措施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討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的無陪護護理措施,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無陪護護理的措施,有效降低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風險事件的概率。方法:選取79例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予以全面無陪護護理干預,分析護理要點,對比護理前風險事故發生率。結果:護理前風險事故發生率15.19%;護理后風險事故發生率3.80%,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行無陪護護理干預,可有效避免風險事故發生,切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無陪護護理;長期住院
【中圖分類號】R4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2
精神分裂屬于精神類疾病的一種,它的癥狀在臨床中比較普遍,但至今未找到確切的病因。然而,該病發病率較高,一旦發病,患者容易出現情緒、認知等功能的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的生活和社會認同感[1]。目前,醫學上一般采用服用抗精神病的藥物進行常規治療,但效果不穩定,甚至引發更重的病情,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諸多原因,家屬能夠陪護患者的時間較少,因此要求護理人員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常規性的護理方法較單一,缺乏科學性和前瞻性,不適合長期入院的無陪護患者。無陪護護理指患者住院期間無需家屬陪護照顧,僅由護士施護的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受患者認知障礙影響,對護理水平也有著更高要求,為提高精神分裂癥臨床護理質量,為此,我院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無陪護護理的措施,有效降低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風險事件的概率,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家屬的滿意程度,具有優越性,先將其護理措施進行分析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選2017年2月~2018年6月于我院長期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患者79例,男40例,女39例,年齡37.5~79.4歲,平均(56.42±11.38)歲,病程3.5~11.4年,平均(6.17±2.03)年,其中具有生活自理能力患者21例,生活自理困難41例,生活完全無法自理17例,患者家屬均為例監管。
1.2 方法 本組患者均行無陪護護理,①生活護理:本研究中,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群,受年齡影響,患者生理機能多處于衰退階段,大部分患者自理能力將受到一定限制,其日常生活往往需要他人協助支持,因此生活護理為無陪護護理工作中的主要內容之一;需要護理人員在患者日常生活中投入較大精力,耐心指導、幫助患者完成洗漱、更衣、進食、運動等基本生活工作,并在科室內設立護理監護崗位,為患者體用全天候、細節生活護理干預。②用藥指導: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期間往往需要通過持續服用藥物控制、糾正病癥發展,患者用藥種類較多,且藥物間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極易誘發各種不良反應;加之患者體質較弱,多伴有消化系統等病癥,將進一步提供藥物影響作用;因此護士需嚴格遵醫囑予以患者合理用藥,并詳細記錄患者用藥后恢復效果及不良反應情況,加強用藥監控,對于出現異常反應患者,需及時告知醫師,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③安全管理:預防意外事故發生,加強臨床安全管理是無陪護護理的最基本要求。首先需完善院內安全監控系統,加裝安全監控設備,并為病癥特別嚴重患者提供具有特殊標志服飾,做區分對待;此外,需提升護理人員護理操作能力、病癥觀察專業技能,培養其安全意識,全面防控意外事故發生情況。④心理疏導:大多精神分裂癥患者多因對社會正常治安造成影響入院,加之長期住院影響,使患者心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易加重加重臨床病癥;因此,需要護理人員積極予以患者心理疏導,滿足其心理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人性化服務,獲得患者信任;也可通過組織戶外、團隊活動方式,豐富患者生活,保證其心理健康。
1.3 觀察指標 觀察護理前后干預前后6月內出現攻擊行為、自殘、擅自離院等風險事故發生率。
1.4 統計學 數據納入SPSS17.0軟件,(%)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5例(6.33%)患者發生攻擊行為,4例(5.06%)發生自殘行為,3例(3.80%)出現擅自離院情況,發生率15.19%(12/79);護理后,發生攻擊行為患者2例(2.53%),私自離院患者1例(1.27%),未見自殘患者,發生率3.80%(3/79),明顯低于護理前15.19%(12/79),差異顯著(x2=7.548,P=0.006;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智能正常、意識基本清楚,但該病癥極易反復遷延發作,導致患者發生精神衰退、精神殘疾,通過科學治療護理干預后,仍可有效保證病癥痊愈,因此需進一步規范患者臨床護理流程、要點,提高護理質量,保障患者健康。無陪護護理主要遵循“以人為本”理念,整合目前綜合護理、全程護理模式中諸多優點[2],予以患者有計劃、有目的的全面護理措施,以全面提升長期住院患者生活質量[3]。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特殊群體,對護理水平要求更高;本次我院借助無陪護護理方式,針對本組患者生理、病癥等特點,加強生活質量護理監控,對其日常生活進行全程監督管理,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根據精神分裂癥患者用藥特點,加強臨床用藥監控,提高用藥合理性,并嚴格記錄患者用藥后反應情況,可進一步保證用藥安全[4];同時加強醫院安全管理,增強護理人員專業護理能力,提升其安全防護意識,可有效防止意外事故發生;此外,通過合理分析患者心理精神需求,在日常護理中予以患者尊重,加強醫患間溝通,可使患者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控制病癥惡化,通過以上措施干預,患者自殘、自主攻擊等行為均得到有效控制(P<0.05)。
綜上所述,通過規范無陪護護理措施,加強要點控制,可顯著降低精神分裂癥患者風險事故發生率,對保障患者安全意義顯著。
參考文獻
丁春紅.長期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無陪護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 2017, 15(3):64-66.
徐敬.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的無陪護護理措施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8(28):229-230.
郭萍, 陳星珍.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的無陪護護理策略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 2017, 15(16):90-92.
叢燕, 周曉萍.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的無陪護護理措施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7, 9(18):220-2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3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