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討循證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6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各81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循證護理,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社會適應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社交技能評分情況進行比較,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評分情況進行觀察。結果:護理后,兩組患者社會適應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社交技能評分情況均有所改善,其中觀察組患者各項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護理中采用循證護理,可以有效促進患者認知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
【關鍵詞】循證護理;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康復;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02
精神分裂癥主要是由于某種因素或是某種刺激導致精神發生重度病變,在臨床中緩慢發病和亞急性發病較多,病程長。根據社會調查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預后效果較差,大部分患者在治愈后仍需繼續服藥觀察,有部分患者在停藥后疾病復發[1]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為此本組就針對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循證護理模式,促進患者認知功能康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社會功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6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病程超過3年,臨床未治愈,出現陰性或陽性癥狀量表得分超過40分;排除有嚴重軀體疾病或智能障礙者?;颊呒凹覍倬鶎Ρ敬窝芯恐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各81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45例,女36例;年齡28-49歲,平均年齡(31.8±2.7)歲;病程3-7年,平均病程(5.1±1.2)年;觀察組患者男43例,女38例;年齡27-48歲,平均年齡(30.9±3.4)歲;病程4-8年,平均病程(5.3±1.6)年。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中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為患者及家屬提供精神疾病科普用書以及精神病學知識科普講座,觀察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等[2]。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包括:①組建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組織監理詢證護理小組,每組三名護理人員,護士長為組長,明確護理內容,對患者的病情實際情況進行共同護理評估,收集對患者社會功能康復產生影響的因素,明確護理問題[3]。②行為技能康復護理:為患者提供音樂療法,或繪畫,書法訓練,治療及訓練程式由淺入深,每周每項訓練1.5h,同時給予抗精神藥物維持治,提高治療依從性[4]。對于一些經濟基礎較差患者給予免費治療和檢查,確保在研究期間的用藥維持性。③職業能力訓練:對患者進行職業康復和勞動康復作用,幫助患者制定工作計劃與設想,使患者全面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④社交技能訓練:進行個體或集體心理治療與輔導,設置家庭情境,扮演社會角色,幫助患者恢復其社交技能。
1.3 評分標準:對患者進行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評分,評分內容主要包括家庭內活動,社會活動,對外界的責任心,計劃性和興趣,社會性退縮,父母職能、家庭職能、職業職能、婚姻職能和個人生活自理能力等,采用三級評分制,總分超過2分則為存在社會功能缺陷。同時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社會適應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社交技能評分情況進行觀察與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應用軟件SPSS17.0對本組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各項技能評分與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評分均采用計量資料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表明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評分情況比較:經本組研究統計發現,護理前對照組患者SDSS評分為(16.7±1.5)分,觀察組患者SDSS評分為(17.2±1.3)分,兩組患者在SDSS評分比較中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對照組患者SDSS評分為(7.1±1.2)分,觀察組患者SDSS評分為(5.2±0.6)分.觀察組患者SDSS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社會適應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社交技能評分情況比較:護理前,對照組患者社會適應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社交技能評分分別為(32.1±7.6)、(32.6±4.3)、(26.4±5.2);觀察組患者社會適應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社交技能評分分別為(32.5±8.4)、(31.2±4.8)、(25.8±5.3).兩組患者在社會適應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社交技能評分比較中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社會適應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社交技能評分分別為(43.89±9.4)、(50.3±4.9)、(32.5±7.1);觀察組患者社會適應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社交技能評分分別為(56.8±12.7)、(71.3±11.3)、(42.6±9.7).觀察組患者各項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主要是由于人體基本的思考結構和認知能力發生病變,引起思維活動,精神狀態和行為與外界環境不和諧的癥狀,由于該疾病的病因復雜,對于精神分裂癥的病因仍處于研究過程中,經臨床相關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進展與患者自身敏感心理和外界不良環境因素有關治療中主要是采用藥物治療方法,對于臨床療效不理想的患者可采用電抽搐治療,為促進患者預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常規護理基礎上,對其實施循證護理。
在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社會適應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社交技能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可以有效促進患者認知功能康復,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療效確切,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孟令霞.人性化護理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負性情緒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7):221-222.
尤靖.循證護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及用藥依從性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7,29(12):74-76.
胡春麗.康復護理對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適應功能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11):2101-2102.
黃秀枝.綜合護理對衰退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效果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1):164-16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4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