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張掖邵家杖頭木偶戲班的表演基本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石 芳

  [摘要]木偶戲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漢代就有了專供陪葬用的“偶人”。明、清兩代,隨著民間地方木偶戲的繁盛發展,木偶戲出現了杖頭木偶戲、提線木偶戲和布袋木偶戲等種類。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上寨村的邵家木偶戲班是河西地區尚存的一支杖頭木偶戲班,這個戲班在20世紀50~80年代經?;钴S于張掖、山丹、民樂、高臺、臨澤城鄉一帶,曾經成為城鄉間主要民俗娛樂活動之一。邵家木偶戲表演的基本功可分舉偶、肘挑子、步法、配腿四個部分。
  [關鍵詞]張掖 ; 邵家杖頭木偶戲班;表演基本功
  [中圖分類號]K89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6-0052-02
  
  張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張掖本地杖頭木偶戲是明、清時期由陜西傳入的。清代中期后,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傳范圍廣,而且演出的劇目和戲班也逐漸增多。當時,在張掖本地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木偶戲班就是黨寨鎮境內邵家木偶戲班。
  建國前,木偶戲還在張掖的農村、城鎮經常演出,是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建國后,它既保持和發揚了民間樸實、熱情洋溢的風格,又突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1952年,在政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以邵家班子為主,同時吸收了當時位于張掖小滿鎮揚家皮影戲班和烏江鎮魏家木偶戲班的一些演員,成立了張掖縣前進木偶劇團。1957年,該劇團參加全省戲劇調演時曾榮獲一等獎。后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前進木偶劇團被解散了。時過境遷,隨著長時間的停演,再加上受到現代多媒體的沖擊,流傳了200多年,曾經成為當地群眾歡慶佳節、慶祝豐收的黨寨鎮上寨村木偶戲,如今已遠離了人們的視線,不再受到人們的關注。
  張掖的杖頭木偶戲古稱“托偶”或“托戲”,俗稱“三根棒”或“三根棍”,張掖民間也稱作“肘娃娃”或“肘偶”。 邵家班杖頭木偶全長1公尺左右,比一般同類木偶大?,F在戲班使用的木偶已經是第三代了,第一代木偶的頭高15厘米左右、寬10厘米左右,但第三代木偶的頭卻有20厘米左右高,寬已有15厘米左右。木偶用三根木棒操縱,其中木偶的頭部用木料雕刻而成,內空,在木偶的頸部下面用一根木幫支撐木偶頭部,稱為“主棒”或 “面棒”,耳、眼、鼻、嘴均能閉合張開,眼珠轉動,頭頸能夠上下左右扭轉。表演者在具體表演當中可以根據具體情節需要進行操作,從而細膩、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各種表情。除此之外,木偶兩手無臂,僅有一對手掌,上裝另外兩根操縱桿操縱木偶人的雙手,表演時,木偶兩手能運用自如、靈活準確地把握手中的各種道具,被稱為“手挑子”或“手桿子”。
  作為一個木偶戲演員,要想表演時得心應手,一定得有一段艱苦磨練的過程,學會每一個基本動作,這需要演員付出艱辛的努力。在以前,學徒們六七歲就開始拜師學藝,學上三年五載,也只是掌握一些基本動作,要想在表演中擔任一些角色得等到這些基本動作操作完全熟練后才行。比如杖頭木偶戲表演中的舉偶,一個偶人往往重達十幾斤,托在手中要達到平穩的程度是很不容易的,這需要演員們長期進行基本功苦練,等練習達到平穩后才能做搖頭、甩發、甩須、擺翅等各種動作。在表演的過程中,表演者基本功掌握得越扎實、功夫越深,動作的銜接也就越流暢、熟練,只有這樣才能活靈活現地表現人物。
  作為杖頭木偶,一般是演員右手舉偶,支撐“主棒” (有時也根據具體場景用左手),左手一般掌握兩根“手桿子”(有時也會用右手),身體和頭稍向左傾斜,頭上仰看著木偶,依據角色、性格的不同,走著不同的步子,做出不同的身段和動作,加上音樂和說唱的配合來表現人物。其基本功可分舉偶、肘挑子、步法、配腿四個部分。
  
  一、舉偶
  
  舉偶又叫“托偶”,一般是用右手的大拇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握著“主棒”或 “面棒”,食指伸直疊在杖桿上。杖桿有長有短,當杖桿長時手臂放下,杖桿短時手臂伸直,并且手臂稍微要向前傾斜一些。舉偶最講究平與穩,平即舉偶時手臂不要忽高忽低,要盡量端平。同時,由于臺下的觀眾是仰視,因此,木偶靠近臺口時需要壓低一點,往臺后走則需要逐漸舉高一些,偶人基本上要呈20度的傾斜。除了平之外,舉偶時還要力求穩。穩即穩當,要求演員手上一定要有硬功夫,要有腕力,托起偶人時要不抖不顫,否則臺下的觀眾看到顫顫的木偶總是擔心木偶會摔倒。平與穩是托偶的基本要求,是表演中其他動作、身段的基礎。另外,木偶表演搖頭、扭腰、聳肩、甩袖或單手動作時還要附帶夾一根操縱桿,靠演員的腕力和臂力讓偶人做出這些動作,右手除了要托偶外,還要掌握偶人耳、眼、鼻、嘴等部分的活動機關。在偶戲的表演中,偶人的耳、眼、鼻、嘴均能閉合張開,眼珠是能轉動的。眼睛的按鈕設在主棒或主桿的末端,用拇指操縱即可。嘴巴的機關設在一根繩子上,表演時,繩子套在演員食指上面,需要有嘴巴動作時拉動繩子即可。由于演員操縱偶人較為熟練,因此,這些動作并不防礙其他操作。
  
  二、肘挑子
  
  肘挑子即左手的動作(因場地和方向的要求,有時也會用右手)。一般演員用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并攏與手掌攥成一個小空洞,將兩根操縱桿插在里面,靠拇指和食指的滾動,做出木偶兩手的各種動作。木偶表演動作豐富,尤其是手的動態,可細膩地表現出人物的各種情態。木偶有三種不同造型的手,一種是伸張狀的手,這種手能夠有捋胡子、戴帽子的動作。在木偶手的兩側有兩根細撐桿與身體內部的兩根操縱桿相連,通過兩根操縱桿靈活地將木偶的手撐起。一種是握拳狀的手,這種手的中間有一個孔,可以將各種兵器套在其中。表演時,通過演員的操縱能把各種兵器擺弄得虎虎生威,這些兵器都按原樣縮小,樣樣俱全。最妙的是第三種手了,手的各個關節均可活動,在繩子的牽引下能夠表演一些高難度的動作,比如開合扇子、寫字、拿書、斟酒、撐傘、燒香點燭、射箭、舞劍等,表演起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時木偶需要表演一只手在上一只手在下的動作,在下的手的操縱桿從小空洞中穿下,由無名指和小指夾住,這時候用食指和大拇指撥動另一個操縱桿。如果要表演一些復雜的動作,如木偶兩手需要同時表演時,則需要另一個演員進行配合掌握一根操縱桿,這時候兩個演員必須配合相當默契才行??傊?肘挑子這一技巧在整個木偶表演中十分重要,也顯得十分靈活,它與舉偶結合起來表演偶人的動作。
  
  三、步法
  
  因西北地區的杖頭木偶戲較大程度都受到秦腔的影響,因此,木偶戲的生、旦、凈、丑各個行當的步法都和秦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生角有生角的步法,旦角有旦角的步法。因為木偶舞臺相對戲曲舞臺小,因此,步法則是秦腔步法的縮影,但畢竟是演員操縱偶人進行表演,因此又有自己的步法特點。邵家班木偶戲表演的步法特點如下:
  首先,由于木偶的藝術特點所致,其步法相對戲曲更為夸張。
  其次,偶人的腳在表演時一般是不外露的,因此,演員表演時必須十分鮮明地掌握偶人的步法節奏。如在表演木偶行走時一定要讓觀眾感覺偶人是在一步一步地走,而不是演員舉著木偶在舞臺上飄游,這就要求木偶的步法節奏一定要鮮明才行。
  最后,因舞臺要比戲曲舞臺狹小,因此木偶戲演員走臺步的尺寸相應要縮短而節奏要加快。
  
  四、配腿
  
  配腿也叫“配腳”。這種技法在有些杖頭木偶戲中又叫“亮靴”或“打靴子”。木偶平底沒腿,如果需要表演腿部動作,則由另一演員進行配合操縱,稱之為“配腿”或“配腳”。如要表演仰面跌倒、下拜、搭二郎腿等動作,就需要配腿的演員兩手各握一只木靴,上罩褲腿,左靴從操縱者左肩伸出,右靴從操縱者右下肋伸出,這時候配腿演員的雙臂就成了木偶人大腿,手腕的關節就成了木偶的膝蓋關節。這時候配腿者和操縱木偶的演員一定要配合好,這樣臺下的觀眾看到的偶人的身體和腿步的動作才是一體的。
  托偶、肘挑子、步法、配腿四個部分是邵家班操縱杖頭木偶的基本功。杖頭木偶操縱起來比較簡單,沒有更多的機關裝置,木偶的表演全靠木偶演員熟練的技巧和扎實的基本功。
  
  [參考文獻]
  [1]馮麗娟.張掖民間杖頭木偶[J].黑河水,2007,(4).
  [2]李昌敏.中國民間傀儡藝術[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9.1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09315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