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時代大學生戀愛困境與超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市場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的崛起、社會轉型的斷裂、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教育的功利性是引發大學生戀愛困境的社會根源。調整心態、正確面對戀愛中的不確定性因素,重塑多元文化下的自我發展、確立人生價值目標,培育愛的信念、積極提高愛的能力是超越大學生戀愛困境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不確定性;大學生;戀愛
我們正身處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變化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無法給予準確的判斷和預測?!安淮_定性”已經成為對當今時代最為精準的概括,“社會有不確定的因素,生活有不確定的變故,情感的變數更是可以以天為單位來計算”。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大學生的戀愛無疑也被刻上了不確定性的烙印。戀愛問題,是大學生面臨的重要情感和發展問題。結合時代背景,對大學生戀愛問題進行研究,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社會化歷程與人生幸福,也能從側面折射出社會現狀,關系到我國未來的和諧發展。
一、不確定性時代大學生戀愛的多重困境
(一)戀愛動機復雜化帶來的困惑
與過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比,當代大學生在婚戀上的自主權大幅度提升,他們的戀愛觀念也日益開放和多元化,戀愛動機相當復雜。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為擺脫空虛寂寞、積累戀愛經驗、滿足新鮮好奇和性需要等戀愛的學生不乏其人,游戲人生、消遣感情、體驗浪漫的即時戀愛者也大有人在,“將對方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作為不可或缺的條件”、“能談得來”、“志同道合”是大學生戀愛時的首要標準,因為時尚攀比、怕丟面子等從眾、虛榮心理而戀愛的現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由此可見,大學生的戀愛動機既夾雜著個人的情感體驗、經濟理性和功利化的現實選擇,也滲入了其年齡階段特有的不成熟和外部環境的影響。
戀愛變得不再那么單純,大學生常常屢不清自己的思緒,對對方甚至自己的戀愛動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既不明白對方的情感需求,也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心靈歸宿,跟著潮流或感覺走,“稀里糊涂”地在戀愛的道路上“飄泊”,不知情歸何處。
?。ǘ賽鄯绞奖憬莼瘞淼睦Щ?
隨著科技的進步,大學生的戀愛方式也在不斷革新,手機、QQ、網絡社區、微博、微信等各種各樣的溝通工具幫助戀愛中的大學生“傳情”,既方便又快捷。但是,便捷的溝通未必是真正的溝通。在互聯網和手機的世界里,時間已經失去時間性,空間也失去了空間性,大學生戀人們的距離關系和相處模式因此而改變:不管你在何時處于何地,只要你在服務區,在線上,溝通就無處不在。等待,已經成為一個遙遠的詞匯,你想知道對方在干什么,你想表達自己的思念或憤怒,只需要敲敲鍵盤,撥個號碼就可以,電波可以替你傳達。
親密無間、不分彼此的戀愛在全球通的廣闊覆蓋和良好服務中實現了,微信、電話、視頻甚至GPS定位,可以隨時隨地洞悉對方的行蹤,理直氣壯地質問對方為何不回短信,不接電話。“技術的改善為情感的選擇和判斷提供更多線索和參考,也為感情的支配和操控提供工具和手段”。當戀人的“追尋”觸及感情世界的每個角落,時空的距離大大縮短了,但彼此的心理距離是遠了還是近了?戀人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自我的空間越來越逼仄,大學生的戀愛在親密與自由中搖擺不定。
?。ㄈ皭蹮o能”帶來的困惑
學者葉知秋指出,中國已全面進入性自由和愛無能的時代。“愛無能”,通常用來指當代青年沒有愿望和人相愛,沒有能力與人相處,不想愛,不敢愛,不會愛的情感狀態。從“屌絲”到“二代”,大學生“愛無能”的表現不一:有人掙扎在生存的邊緣,面對與愛情這場精神盛宴不般配的物質窘境,自卑膽怯,不敢面對;有人沉溺于過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不愿也不敢再去戀愛;有人感嘆世界的物欲橫流,愛的信念坍塌,一味追尋物質的享受;還有人陷入不知如何去愛的苦惱中,弄巧成拙,懊悔不已……。對愛和親密的渴求,近乎是人的本能,無論是哪種“愛無能”大學生,內心都充滿了對戀愛的向往與逃避。向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逃避,則是對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缺失的自我防御。在向往與逃避的博弈中,可能會面臨戀愛的付出與收益“不成正比”,甚至引發身體、精神傷害等諸多問題。
?。ㄋ模賽圳厔輧蓸O化帶來的困惑
以初戀提前的“早戀”和初婚延后的“晚婚”不是作為個別現象而是作為普遍的趨勢共存于當今城鎮。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提高使得青少年的性發育不斷前移,“早戀”現象普遍。依常理推斷,戀愛是婚姻的準備,戀愛的目的是兩性結合成婚,那么,“早戀”應該催生出“早婚”,但事實與此相反,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了“晚婚”。曾經“早戀”的大學生處于心理、生理發展不平衡的階段,心智不成熟,不能很好地處理感情、學習與生活,顧此失彼,常受到家長、教師的“打壓”和批評,容易受到傷害。而社會上青年“晚婚”、甚至“不婚”的思想也深深地影響著象牙塔里的大學生。
“早戀”與“晚婚”的脫節導致性成熟與婚姻之間的時間延長,從性早熟到名正言順結婚的過渡期里,未婚同居、婚前性行為在青年群體中盛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大學生。“垮掉的一代”、“墮落的一代”成為當代大學生特有的代稱。另一方面,從“早戀”開始,戀愛呈現出高速度、短周期的特點,戀愛與婚姻的分離使得大學生對戀人間的共同未來持懷疑態度,“替別人培養老公”、“給別人養老婆”的思想降低了他們對戀愛的投入度。
二、不確定性時代大學生戀愛困境的超越
戀愛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生活質量,更關系到他們的情感和人格發展。健康的戀愛關系能給迷茫的年輕人帶來積極向上的動力,克服孤獨感,滿足安全需要。然而,當前社會的開放性和復雜性使得大學生戀愛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安全感的獲取似乎越來越難。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全球化、多元化的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當大學生戀愛受到這些不可控、不確定的外部因素影響時,個體對環境的積極適應顯得尤為重要。
(一)調整心態,正確面對戀愛中的不確定性因素 追求確定性,試圖對事情的發展進行預測和控制,是科學發展的動力,是人類普遍的心理需求。但世界的無限性、運動性和人類認識的有限性,最終決定了確定是相對的,不確定是絕對的。不確定性既是當今人們社會生活環境的本真狀態,也是當代大學生常有的一種認知體驗,不確定性的復雜性、隨機性、不穩定性、模糊性和不可預見性給人們帶來了不安全感和失控感,但也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激發人們的好奇心,促進人們的學習和成長。
戀愛是雙方建立內心關聯的情感過程,而人類的情感,從來都不是靜止不動的狀態。每時每刻,我們都在獲取信息,加工信息,情感的體驗也會隨著對方的行為表現,自身的生理、情緒狀態,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沒有人能保證愛情是穩定的,一成不變的,從開始到最后,愛情中總是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戀愛前,對對方心思的不確定,“喜歡我還是不喜歡我?有多喜歡,有多不喜歡?”,年輕人小心翼翼地嘗試;戀愛中,初始的羞澀、熱戀的激情、爭吵的氣惱、分享的甜蜜……戀愛中的大學生常常“情緒不穩”、“哭笑無?!?戀愛的最后,有人“情到濃時情轉薄”,有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然而,過于確定的東西可能會讓人在短期內感覺到安全,時間長了未免給人呆板,索然無味的感覺。愛情的魅力也恰恰在于不確定性,想象、解讀、揣測、期待,不確定性因素賦予戀愛更多的活力,也提醒“朝三暮四”的年輕人,“追到手”和確定戀愛關系并非代表“大功告成”,感情需要兩個人用心去培養、經營和維系。因此,大學生要調整“視感情中的不確定性如大敵”的心態,認識到不確定性因素的積極作用,不過度擔心戀愛中的不確定性,不對未來感情設定一連串“如果”,化不確定性為培養感情的動力,在不確定性中成長。
?。ǘ┲厮芏嘣幕碌淖晕野l展,確立人生價值目標
傳統中國人是通過對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的認定而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以他人的評價來調整自我的形象和行為,屬于依附型自我?,F代西方人的自我對他人評價的在意度低,強調個人的獨特及與眾不同,是獨立型自我?,F今社會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年輕人的自我容易陷入依附與獨立的不確定性“混亂”中。自我“混亂”的人,對于如何解讀人生、社會、世界的意義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人生價值目標的失落令人喪失精神的家園。自我定位不清和精神空虛導致大學生戀愛“混亂”、迷茫,漂泊無依。
重塑多元文化下的自我發展,是解決大學生戀愛困惑的根本。實際上,自我的依附與獨立并不是對立的。彼此聯接的世界體系日益完善,個體與社會,與他人共生共處的互依關系越來越緊密,而現代化發展也為個體提供了較大空間來實現個人的獨立需求,積聚傳統文化和現代西方文化的精髓,依附與獨立相結合的“雙文化”自我有了實現的可能。雙文化視野下的自我更靈活,更全面,更深刻,能更好地指導大學生對傳統、現代戀愛觀念進行雙向選擇,也能有效緩和自己的戀愛需求與外界標準的矛盾。
沒有了人的主觀感受,客觀世界就無所謂好壞之分,正是有了人的內在尺度為參照,才派生出確定與不確定的問題。如果人的內在尺度是穩定的,在不確定的環境里仍可以找到一個確定的點。在對自我充分認知和覺悟的基礎上確立的人生價值目標,就是一個穩定的內在尺度。人生價值目標詮釋了生活的意義,把大學生的精神“浮萍”圈在一個穩定的價值體系內,把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整合起來,給他們的戀愛指明了出路。人生價值目標缺失時,戀愛只能“走到哪算哪”,沒有方向,而與人生價值目標相統一的戀愛給人帶來價值感和歸屬感,是長久的戀愛。
(三)培育愛的信念,積極提高愛的能力
信念指人們內心深處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定不移的相信和向往,是影響人們行為的內在精神力量。當今社會,大學生的戀愛因為各種內、外界因素而“危機重重”,培育愛的信念來“拯救”他們的愛情已經迫在眉睫。愛的信念包含著人的品格、精神和力量等積極的人性因素,表現為對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的美好憧憬,相信愛的存在,相信自己、他人和世界有愛的能力并且愿意給予愛和接受愛。培育愛的信念,讓愛的情感永久地儲存在人的心里,當愛成為一種內在的精神,人們的愛心和潛能便能得到充分發揮,戀愛中的大學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相信愛情,堅定愛的意愿,勇于付出真情,也敢于敞開心扉,接受他人的愛。
將愛的情感轉化為愛的行動,需要不斷的學習,積極提高愛的能力。年輕人在踏上社會,進入某個工作崗位前,通常要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基礎學習和專業學習,而在人生最復雜的戀愛道路上,卻沒有任何系統的學習。對大學生戀愛教育的忽視導致他們愛的能力不足,是其陷入戀愛困境的直接原因。戀愛的過程就是培養愛的能力的過程,在親密關系中,愛的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愛自己的能力、愛他人的能力、解決愛的沖突的能力和面對失戀的能力。愛自己是負責任的愛自己,不是自我中心的愛自己,正確認識、悅納自己,傾聽自己的內心需求,個體不為迎合別人而刻意“委屈”自己,但會為完善自我而不斷努力。愛他人是指尊重對方的人格,信任對方,關心對方的成長,“劃清”雙方的界限,尊重對方的個人空間,不越界,接納對方本來的樣子。解決愛的沖突是戀愛關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兩個走得很近的獨立個體產生沖突是正常的,關鍵是怎樣有建設性地解決沖突,沖突時不要針對人,重要的是解釋沖突行為所帶來的意義,把沖突轉化為深入探索的切入點。有戀愛就會有失戀的可能,年輕人習慣把失戀當成失去自我價值的標志,因失戀引發的悲劇頻頻上演。失戀并不意味著失敗,放棄一個不合適的人,意味著成長,意味著關于愛、取舍、勇氣和力量的收獲。
參考文獻:
[1]約翰·肯尼迪·加爾布雷斯著.劉穎,胡瑩譯.不確定的時代[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2]劉影春,王云.大學生戀愛傷害實證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55-161.
[3]王存同.當代在校大學生戀愛認同及行為選擇的實證研究[J].青年研究,2011(3):22-32.
[4]馮雪梅.情感操控:3G時代的2G理由[N].中國青年報,2010-02-02.
作者簡介:
胡婷婷(1989-),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06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