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安順地區石板房歷史淵源及造型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貴州省安順地區的石板房歷史悠久,主要修建在大山中,當地人就地取材,用石壘砌成房子。除去內部結構以外,均由石塊或石板組成,人們俗稱石板房。這種建筑物也形成了布依族民族文化中的獨特符號。
  關鍵詞:石板房;歷史淵源;造型特征
  一、石板房的歷史淵源
  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部,是中國少數民族較多的省份,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保留著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居住特點為大雜居、小聚居。貴州地形特征豐富,山川連綿不絕。環境較為復雜導致了民居文化的多樣性。因濕潤的氣候原因決定了石板房這種能適應山地的居住方式,以解決蟲害、潮濕等問題。布依族的石板房建筑歷史悠久,有著強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其原因在于用石頭建造的房屋,在中國傳統材料中比較少見。石板房所在的地區,山高谷深,景色秀麗,地形多為山地和丘陵,主要有貴州、四川、云南等省,貴州分布為安順、貴陽、黔南等地區,當地人民的生活依山傍水,村寨內外果木成蔭,山上的水巖層較多,軟硬適中,容易切割,大大提高了布依族的建筑效率,利用豐富的地理資源建造石板房,形成布依族獨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二、安順石板房建筑特征
  隨著物質的不斷豐富,傳統建筑的造型美、符號性逐漸被人們發掘。安順石板房也從早期的干欄式建筑發展為現在的模樣,其建筑特點與當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布依族傳統的思想觀念與農耕為主的生活方式。這種石板房,除去梁、柱、門板等為木質外,從墻面到屋頂,全是石塊鋪制而成是石板房建筑的主要特點。安順地區的石板房多為硬山式,其中保留完整的是安順滑石哨寨,稱為石板房中的典型建筑。一般為兩層式建筑,下層飼養牲畜類,人們居住上層。石片的大小有一點多厘米,幾厘米,也有幾十厘米的厚度。一般屋面多采用較為輕薄的石片,房屋用較厚的石頭組建,石板與石板之間沒有水泥、泥土等的膠著,這種房屋防潮防火,冬暖夏涼,村落的小路也多采用石頭鋪制。因為它的材料是純天然沒有污染的,被稱作原始生態建筑。家中的桌子凳子,灶臺,水缸,都是石頭砌成的,一應俱全。色調為灰色,其中呈現出淺藍、土紅色等。有些人家還在院中栽種蔬果,春花秋實,整個村寨堅硬挺拔,有一種陽剛之美。院內生機勃勃,院外也是一片繁華。人們把碎石塊搭制成圍欄,石柱、石磨等做成勞動中用的農具,區別開了生活與生產的區域。位于坡地的石板房,會在下坡處建石梯,方便通行,石梯彎彎繞繞,在村寨勾勒出迷人的線條。
  三、魚鱗似的板材
  安順石板房的墻體材料有石、木等,但基本都是石頭堆砌而成,沒有過多的加工處理,采用天然的石塊砌墻,外表粗獷混厚。材料厚度各不相同,用亂石塊切割為厚度四十厘米左右的墻體,片石墻體是將厚度2至3厘米的石板嵌入橫枋與木樁中,凹凸不平的紋理在陽光下散發光芒,給人以美得享受。石板房最有趣的莫過于大小不一的屋頂,外觀設計為“人”型,所用石片多為兩厘米左右,高低錯落有致,猶如魚鱗一般,有的則是未加工過形態不同的石板置于屋面上,三角形、菱形、方形等層層疊疊,前后左右將屋子遮擋的嚴嚴實實,保護雨水不會侵蝕內部。厚重的石板穩當的蓋在屋頂,抵御較強的山風,自然天成的紋路巧妙形成任意鱗狀,裝飾性極強,頗有現代構成的感覺。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石板房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美麗的布依族建筑不但體現了當地特殊的地域與民族文化,更反映出該民族特有的精神內涵,這些石頭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放,充分展現布依族人民的獨具匠心,成為貴州特有的文化。
  四、結語
  布依族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的民族,依靠自己的智慧合理運用天然的材料建造家鄉,創建出獨特的富有特殊風格的民居建筑。安順石板房就是其中之一,這里的每一塊石墻、每一塊石板都記載著布依族人民的勤勞與勇敢,他們把普通的石頭變成了無所不用的寶,石板房點綴了安順,給安順帶來靈氣,在藍天綠樹的襯托下,層層石板相疊而建的石板房更顯幾分古樸。
  參考文獻:
  [1]白一凡,呂愛民.貴州布依族石板房的生態性分析[J].中國少數民族建筑,2009,27(11).
  [2]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概念[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3]梁思成,林洙.最美的文字建筑[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4]訊河.布依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
  [5]張帥華.對當前古建筑修復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08(4).
  作者簡介:
  王任菲 (1992-),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
  基金項目:
  貴州民族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7XZ0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0684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