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網絡空間的民粹主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網絡民粹主義是民粹主義在中國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民粹主義的一種新的形態,但與西方民粹主義有所不同。近年來,在網絡空間中,激烈的民粹主義占領道德制高點,批判精英群體和政府,威脅到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因而有必要探究這兩者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并尋找當下網絡民粹主義在中國盛行的原因,從而全方面地、理性地認識網絡民粹主義,以便采取正確的策略來積極應對網絡民粹主義對社會所帶來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關鍵詞:民粹主義;網絡民粹主義;自媒體時代;精英群體
  當前,中國社會正面臨轉型時期,社會矛盾凸顯,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經常在網絡空間里愈演愈烈,為網絡民粹主義的發展不斷注入新鮮動力,嚴重威脅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網絡民粹主義也成為了學界的一個熱點話題,但對這個新名詞的定義、特征卻眾說紛紜,理解不一。作為民粹主義在中國的主要存在方式,網絡民粹主義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區別于西方的民粹主義,它是在中國的具體社會條件下產生的,國內社會的深層次原因是孕育它的土壤,因此要從國內實際情況出發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進而便于提出相對應的策略去應對它。
  一、民粹主義與網絡民粹主義的概念厘清
  民粹主義.又譯平民主義,它是一種政治哲學,一般意義上講,它主張維護普通民眾的權益,相信普通大眾的智慧。自19世紀后期的俄國民粹主義、美國“人民黨”民粹主義到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拉丁美洲的經典民粹主義形態,再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新民粹主義”,到目前為止,民粹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已將近有170年的歷史。隨著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2017年英國脫歐和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民粹主義發展出現了新的高潮。
  由于與西方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不同,民粹主義在中國表現為網絡民粹主義,也就是民粹主義在網絡空間的生存形式。它的出現一般伴隨著社會熱點事件,以網絡為平臺,通過占據道德制高點實現話語壟斷,從批評一個人到批評一類人,最后批判精英群體、政府以及法律。當前國內對網絡民粹主義有很多種定義:有人定義為“借助互聯網技術,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美化弱者、妖魔化精英的一種話語、一種思潮及其一種動員參與方式[1];也有學者認為,“網絡民粹主義的本質特征就是以網絡為平臺,以直接參與、直接民主為表象,建構人民這個‘平民主體’,然后以話語強占與壟斷的語言形式和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以群體非理性的行為方式反對精英,最后導致的后果就是裹挾國家立法行為,干預公共政策制定,阻礙司法審判”。[2]這些定義都帶有明顯的標簽化和生搬硬套西方民粹主義概念的痕跡,在定義中對網絡民粹主義直接進行定性。對于網絡民粹主義的盛行,一方面,必須承認這種現象下表明的當下社會存在的一定問題,督促社會各方對其進行認真分析處理;另一方面,要理性對待,不能夸大現實情況或輕視新事物的產生背后的原因。
  二、當下網絡民粹主義盛行的原因
  民粹主義最早出現時是俄國農民為了爭取自由和土地,是由于社會的不平等和弱肉強食。網絡民粹主義出現也是由于人民的利益分配不公形成平民與精英兩個階層,并且這兩個階層的差距越來越大,出現階層固化趨勢。同時民意表達渠道不暢通,平民的需要沒有被很好地滿足,而網絡媒體為了社會的關注度采取選擇性報道新聞,更加激起了平民對社會的不滿、對政府的不信任,出現當下網絡民粹主義盛行的局面。
  第一,我國經濟生活中發展成果分配存在落差尤其是平民與精英的生活差距日益懸殊是直接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在中國,社會兩極分化嚴重,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由此導致仇富、仇官等心理。這也體現了民粹主義鮮明的二元對立思維。而且,近年來三鹿奶粉、地溝油、蘇丹紅、假疫苗等有關于人民日常生活質量的事件頻發,平民對自己每天生活的領域已經不知道該相信誰,而可以操縱這些事件的精英階層是平民問責的直接對象,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又會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的權威性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精英群體和政府逐漸失去了平民對他們的信任度,那么平民就需要尋找新的途徑來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于是可以匿名的網絡空間就日益成為平民表達意見的新陣地。
  第二,自媒體時代網絡媒體對時事熱點的選擇性報道以及令人望文生義的新聞標題使網民第一時間對事件定性。湯景泰從敘事學理論出發研究發現,借助互聯網的傳播偏向,民粹主義直接影響新聞事實建構,形成三種典型的敘事模式,即把草根群眾神圣化的英雄敘事、把悲情作為敘事動力的悲情敘事以及召喚弱勢群體向精英復仇的復仇敘事。民粹主義輿論借用這些傳統框架改造新聞事實,通過把歷史引入現實,喚醒了國人的集體記憶,催生了社會悲情,引起了廣泛共鳴。[3]在自媒體時代,人們只需注冊登錄都可以在網上發布信息,特別是一些當下熱點事件,網絡媒體為吸引觀眾眼球,獲得點擊量,對新聞事實采用偏向性手段陳述,攻擊或塑造一些人物。特別是人民敏感的一些詞匯的使用,比如城管、人民警察、某位官員等,潛意識里認定官員必貪必腐、商人必奸、老百姓必定是弱者,這些都促使人民不重視事實真相,完全根據以往經驗來斷定事情的真相。
  第三,區別于現實的網絡環境自身特點為網絡民粹主義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網絡的匿名性、使用者多、互動性強、信息互換不受地域限制、成本低等特性為民粹主義在網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陣地、新的模式。人們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往往不擔心后
  果,除了評論的匿名性,還有很多贊同自己看法的人在無形中組成了一個團體。他們的話語力量源于為弱者發聲,把每個平民的個體利益奉為最高追求。在長期的“官強民弱、官逼民反”歷史熏陶下,那些敢于發聲、敢于對抗精英群體和政府的,被視為“梁山好漢”,極其容易得到廣泛的贊許與支持。而且在網絡空間,特別是微博領域,還出現了“微博約架”,一直以來在虛擬世界展開的口水戰有向現實世界轉戰的趨勢,使人們不得不對之前不可為事件的可行性重新評估,提高了網絡民粹主義發展為真正的主義的可能性。   三、如何正確認識和應對網絡民粹主義
  網絡民粹主義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涉及的對象眾多,不能單一地對其進行定性。要正確認識和應對網絡民粹主義,就要堅持全方面掌握發展方向,同時一分為二看待問題。
  網絡民粹主義作為人們宣泄對社會不滿的情緒的一種途徑,必須承認,它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維穩起到了積極作用。李良榮教授指出,網絡民粹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民意走向,拓寬了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渠道,對社會公平的推進有所助益。[4]當前,我國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全面深刻地了解人民的需要,使經濟發展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重中之重。
  但是,網絡民粹主義終歸是一種極端平民化的思潮,把平民與精英群體的嫌隙不斷拉大,不利于社會整體的和諧。它在網絡上打著“人民為人民”的旗號,對政府施壓,影響政府的正常政策制定過程,在網絡空間主要表現為以個體利益僭越以整體利益為基礎的合理道德,以抽象的人道情懷綁架法制和弱化法治理念,以偏概全和簡單否定。[5]更為嚴重的是網絡民粹主義自身的自發性、非理性使其易被其他勢力利用,比如民粹情緒與極端民族主義相結合,反對對外開放,盲目排外;與極左思潮結合,可能會將現在出現的社會問題歸咎于改革開放,進而反對國家現代化的市場經濟進程。網絡民粹主義是當下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不會毫無緣故產生,也不會突然消失,因此,我們必須要時刻警惕它對社會產生的不利影響。
  民粹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現階段處于一個重要期,理論體系尚未形成,但在不斷發展壯大,甚至有從互聯網的虛擬社群里發展到現實社會的趨勢,我們要主動應對當前的不利局面。第一,要提高政府公信力,使人民相信我們的政府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人民的收入,讓人民切實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獲利,同時保障食品安全、醫療衛生事業,而不是最基本的生存都沒有保障;第二,要增加民意表達渠道。民粹主義在網絡空間盛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表達民意,使網絡民粹主義出現有了必然性。要不斷完善社會上下溝通機制,做到民意有地方發聲、政府有地方了解民意,這樣可以減少網絡上過激的言論,把網絡民粹主義發展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第三,主流媒體要積極參與到網絡輿論中去,影響和引導網絡輿情。不能一刀切,把網絡輿論中的負面信息全部納入到網絡民粹主義里;也不能任由網絡媒體發布帶偏見性的信息,錯誤引導人們的想法。主流媒體要把人們拉回理性的范圍內,引導人們正確區分和對待網絡媒體捏造的事實和事情的真相。
  [參考文獻]
  [1]郭小安,朱夢瑩.網絡民粹主義的話語特征及動員邏輯[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17(02):79-84.
  [2]曹建萍.網絡民粹主義本質特征及其價值訴求的消解[J].人民論壇,2014( 35):185-187.
  [3]湯景泰.偏向與隱喻:論民粹主義輿論的原型敘事[J].國際新聞界,2015,37(09):23-35.
  [4]李良榮.警惕網絡民粹主義“暴力”——中國民粹主義新動向[J].人民論壇,2015(01):35-37.
  [5]黃明理,李婉婧.論民粹化網絡泛道德批判[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23-3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289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