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孔孟的孝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人們對孝的闡釋不曾間斷。作為中國圣賢的孔孟二人對孝道的理解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均提到了為孝既要注重物質層面也要重視精神層面,其中蘊含了以不忍之心對孝親關系的理解。本文從哲學的視角并結合社會現實就孔孟所講的孝道談一些自己的感想,希望能告誡自己并且給讀者一些啟示。
[關鍵詞]孝 不忍 敬 責善
中國古代有很多關于孝的詮釋,清代陳昌治刻本版的《說文解字》是這樣解讀的:“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呼教切?!庇捎谝郧暗纳鐣镔|資源極其匱乏,因此人們認為孝道是在物質上“善事父母”,能夠對父母做到物質上的供養就是孝。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高到低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他將人類的生理需求排在第一位,這一需求是保障我們的生命運轉首要的動力,但這一物質層面的需求卻是最低層次的需求??梢?,“善事父母”是最低的物質盡孝。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孝的內涵也不斷豐富,具有代表性的當屬儒家的孔孟二人,他們將孝的含義由物質擴大到精神層面并將孝道與社會治理相結合。
孔孟提倡的孝道是一種“不忍”之孝?!安蝗獭笔敲献釉谛陨普摰幕A上為服務他的政治理念而提出的,“人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所說的不忍人之心是指每個人都有的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君王如果能對百姓憐憫,實施仁政,將這種“不忍”之心運用在治理社會中將會實現社會大同。其實,“不忍”不僅可以運用在統治者身上,也適用于百姓個體之中,當個體之間具有血緣關系和長幼輩分時,晚輩對長輩的這種“不忍”之心我們稱之為孝。這是一種不忍之孝,以不忍人之心盡不忍人之孝,極有可能實現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社會。
不忍之孝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結合。論語中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能養”是指物質方面,“敬”則指的是精神層面。孟子也談到這種“敬”的具體表現,《孟子》離婁篇講到曾子和曾子的兒子曾元侍奉雙親的不同狀態?!霸羽B曾析,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余,必日有”。曾子的兒子增元在侍奉曾子時:“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余,日亡矣,將以復進也”。侍奉父母的身體是最基本的物質敬孝,曾子每日提供父親最好的酒食讓父親物質所需得到滿足,可謂是做到了“能養”,但是孝順父母還有另一精神層面,這種精神方面的孝順更加不易。與曾元相較,曾子每餐請示父親飯菜分配,參考父親的意見,這其實是為讓父親有存在感,告訴父親今日飯食有多余則是讓父親安心。這種對父親存在感和安心的關照是一種難得的情感體恤,曾子對父親的孝順是一種“不忍”之心在推動,以這種“不忍”之心體會到父親情感和歸屬的需求,于是每日必問請父親看似鎖碎的事情,其實是給父親一種情感的慰藉,曾子對父親的這種“敬”不僅有對父親的威嚴之敬,更是對父親年邁衰老的疼惜,既做到了“能養”,又做到了敬愛。子女盡孝為什么要有這樣一種“不忍”之心呢?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創造財富與價值的能力是在遞減的,心靈層面的孤獨與失落卻不斷增加,這就更需要一種精神層面的理解。在物質富裕的社會,對父母情感孝敬比物質的孝敬更加有效與難得,也是今后社會發展的方向。
我們對父母的“不忍”之孝,除了情感上表示敬意的不忍之心,還表現在言行上的不忍。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和父母發生矛盾沖突在所難免,不忍之孝告訴我們面對一些具體情況如何去做。
子女與父母發生沖突時,子女應以敬而不違的態度對待?!墩撜Z》里仁篇記載:“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日常生活中與父母的沖突不可避免,如何處理這種沖突一直是人們思考的問題,作為子女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在尊敬父母的基礎上又能堅持自己的意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孝而不順。人無完人,父母也會有不對的地方,不順的思想就是贊同子女也要堅持自己正確的觀點,但不順的前提是孝,也就是子女在保留自己的觀點時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傷害父母的感情。對待有過錯的父母,既要“不義則爭”,又要“諫而不逆”。小時候父母教育我們,長大后我們形成了獨立的想法,開始向父母諫言。但是,一個人長期的觀念豈是別人三言兩語就能改變的,有時候即便采用委婉的方式都不一定能有好的收效。如果子女試圖強行糾正父母,無非兩種結果。要么子女完勝,但父母內心卻受到了傷害,這種傷害是必然的,正如給年老的大樹修理枝干,最后即使矯正了,樹也會元氣大傷;要么父母性情倔強,爭吵的結果不堪設想。無疑,后一種是最不幸的,但這種不幸很多時候是可以避免的,而且主動權更多的在晚輩手里。人們常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現在看來,并不是說天下父母都沒有錯,而是子女要懂得諒解父母,設身處地的站在父母的立場考慮問題,對父母有不忍之心。
子女和父母的相處之道有別于朋友間的相處方式。孟子回答公都子時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賦恩之大者”。朋友之間相處可以為了追求真理各執己見、針鋒相對,直至分出對錯,但是如果把朋友之道運用到與父母的交往中,則顯得不恰當了。因為子女在和父母相處時如果責善,于理不值,于情不合。孟子與公孫丑的一段對話中明確指出了與父母“責善”的危害,并給出了正確的做法。公孫丑問孟子“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答日“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矣”。古人認為,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是講肅“勢”的,如果教育不當,則會與子女產生隔閡,這樣就有違父子相處的初衷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孟子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子女雖年幼,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尚且考慮“不責善”,不忍傷及子女幼小的心靈有損親情,并想出“易子而教”的辦法,作為子女更應該注意自己與父母的相處之道,我們在與父母相處時一定要把握適度原則,遵從古人的教誨。 無論時代如何進步,父母對子女的愛不曾改變,我們對父母的孝更是不應吝嗇,“不責善”不光是對父母的要求,更是對子女的要求,“見志不從,又敬不違”是一種非常值得提倡的做法?!安回熒啤钡南嗵幹辣澈笫且环N“不忍”之心在推動,也是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倡的尊重需求,如果子女都不能給予父母應有的尊重,那又如何要求別呢?在和父母處理矛盾時注意方式方法,恰恰就是對父母的一種尊重。因此,子女在與父母交往中,更需要一種三思而后行的“不忍”,不要讓自己的沖動與天真傷害了最親近的人。
進入21世紀,社會結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家庭結構也在改變,對孝的理解也要與時俱進。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批判傳統道德,胡適、魯迅等曾經激烈地批判孝道,這種批判有其歷史背景,但今天看來卻有矯枉過正之嫌。
一個世紀之后的今天,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斷加強,文化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我們在學習借鑒古今文化的同時,不免有許多誤判的情形,這點尤其表現在今天的年輕一代身上。年輕人熱情高漲的天性與不成熟的心智,在獲取信息更加便利的同時也盲目效仿國外文化,對本土優秀傳統道德斷章取義。一方面,一些子女一味向父母索要,無限“啃老”,不能做到“能養”,在父母年邁之時,讓父母為子女的生計繼續奔波勞碌,更別提“為父母疾之憂”了。也有一些子女常年奔波在外,以為提供父母物質上的支持就心安理得的忽略父母的情感需求,與父母交流時失去對父母起碼的敬重。另一方面,不少子女要求要與父母“平起平坐”,追求與父母的“話語權”,有一些媒體甚至以此為噱頭,過分夸大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大勢宣傳孩子的自由,貶低父母的監管作用。這些言行都是對傳統孝道的曲解與拋棄并有可能帶來危害。此處的話語權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這種沒有束縛的“父子”關系極有可能被他人利用,給孩子成長和家庭幸福甚至整個社會和諧造成極大的傷害。正如孟子所言:“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追究其根源,不得不考慮是現代父子之間的孝親體系出現了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適應時代的孝親體系也要與時俱進,但絕不應該全盤否定傳統孝道的內涵。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今天我們所提倡的孝也應包含不忍之心。二十四孝中的黃香扇枕溫衾,王祥臥冰求鯉,吳孟恣蚊飽血都體現了一種“不忍”之孝。今天互聯網的發展無形中改變了我們與父母交流的方式,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忽視親情的借口,我們可以放下手機和父母真誠交流,也可以通過手機把快樂的事情和父母分享,邀請父母走進我們的生活,讓他們在夕陽下盡享快樂,從日常生活的小事踐行“不忍”之孝。孝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表現,不忍的孝親理念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能聚合迷失的親情,搭建親人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2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