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就傳統 自信構筑未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Based on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China Suzhou Creative& Design Cultural Industry Expo in recent years, thispaper probes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s of handicraft art in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inheritance,innovation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傳統手工藝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所創造出的文化瑰寶,在人類社會的演進中表現出其獨有的角色魅力。當今時代,傳統手工藝遭遇的困境不容忽視,各界也在努力為傳統手工藝的保護發展尋求路徑。本文將基于蘇州創博會近年來所取得的成果,從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創新及文化自信等視角討論手工藝術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手工藝品作為傳統文化與藝術賞析的闡釋者,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工業化社會的發展,傳統手工藝與工業化生產不斷尋求協調,逐漸與現代設計相結合, “新手工藝”這一產物應運而生。2014年,蘇州創博會組織發起了“新手工藝運動”。經過5年的探索發展,創博會倡導的“新手工藝運動”在推動蘇州傳統工藝創新發展方面成效卓著,越來越多的設計資源聚集到蘇州,越來越多的手工藝人謀求創新式傳承,越來越多的蘇式傳統工藝正在悄然復興壯大。
一、變中求進,讓傳統手工藝走進當地人的生活
手工藝是人類利用雙手改造自然資源的一項技術,在歷朝歷代都占據著重要位置,其具體形態又被打上時代的烙印。在現代生產生活變革的背景下,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效率、生產規格和效用在一定程度上難以與工業生產的規?;C械化相抗衡,傳統手工藝產品的社會地位逐漸從必需品轉變為非必需品,手工藝品市場日漸萎縮,傳統手工藝實用性與功能性不斷喪失,這些都使得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生活漸行漸遠,一步步走向瀕危邊緣。
蘇州作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擁有著大量的傳統手工藝積淀。據統計,蘇州已擁有6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工藝美術品種更是多達3000余個。然而在這些工藝美術品當中,有近八成作品仍是千人一面,缺乏現代氣息?,F實生活中也并沒有多少本地人為此感到自豪,而年輕人更是將其歸類于“旅游紀念品”而不屑一顧,因循守舊的傳統手工藝正在步出人民的當代生活,如何讓傳統手工藝重新走進當代生活,發揮審美價值,傳承歷史價值,回歸實用價值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傳統工藝要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穩中求變,傳統文化是新手工藝運動的來源。新手工藝運動是對傳統手工藝的一次在理念和視野上的革新,但最初的源泉依然是從歷史中走過來的,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
在傳統手工藝行業里,如何繼承老祖宗的智慧,繼承傳統的工藝技術,繼承前輩對許多問題的處理方法,乃至繼承這個行業的全部知識與智慧,才是最為重要的。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不能因循守舊,但也要意識到并非所有的傳統手工藝都可以推陳出新。新手工藝與傳統工藝之間應該有一個承續關系,在材料、技藝、題材、使用方式上有所創新。手工藝與“手”脫不了關系,落腳點仍在“手工藝”。新手工藝的作品必定要在傳統的手工藝基礎上進行創新,為現代人所能接受。傳統手工藝植根于傳統文化,從傳統技藝和文化當中汲取營養和靈感,創新的想法便會不期而至。這時,再基于新的文化語境尋找新的表現形式、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傳統手工藝才能獲得再生。
其次,傳統工藝創新要立足于地域文化,變中求進。應先對地域文化進行研究,再隨之創造具有明顯區域特點的新產品。只有承載傳統手工藝的產品先被當地人認可了,傳統手工藝才有傳承發展的可能。如果是連當地居民都不喜歡的東西,怎么可能被“外來者”作為“紀念品”帶走7傳承和發展,不是照搬歷史遺存,也不是簡單模仿舶來品,而是要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留下具有區域、時代特征性的東西,留下獨屬于某一個時代的中華文化“印記”。
傳統手工藝應走向生活,更要走向當地人民的生活。只有把美與生活統一起來的器物才是工藝品,如果工藝的文化不繁榮,所有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礎,因為文化首先必須是生活文化。就蘇州而言,蘇州本地所產的刺繡、絲綢、玉雕、旗袍等,首先應走人蘇州人的生活,被蘇州人欣然接納采用,其次才作為特色紀念品在城市文化窗口或旅游地推廣銷售。
二、院校再造,鼓勵設計師與手藝人聯袂創作
目前,工藝美術行業的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管理者和從業人員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展及人才培養存在認識上的偏差?,F有的手工藝人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安于現狀下難以嘗試突破和創新。尤其盛名之下,人容易墨守成規。手工藝人的封閉不僅導致繼承上的損失,也使得手工藝在創新上明顯不足。新手工藝運動開展前,蘇州地區手工藝已然面臨著文化斷層的問題。曾名噪一時的蘇繡、核雕、玉雕等行業,作品多少都有“老成有余,創新不足”的現象,產品迭代更新缺乏源動力。蘇州創博會所倡導的新手工藝運動,目的就是要推動社會樹立創新思維,鼓勵手工藝人打破”守業”思想。
2015年,文化部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試點工作,首批入選18家院校,全面引入院校資源,在提升傳統手工藝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同時,頻頻增進手藝人與設計師之間的交流。參與研培的手藝人都是傳統工藝的從業者或代表性傳承人,經過研培,他們將竹編與瓷器相結合,皮具工藝與刺繡相結合,通過設計師的參與、工藝之間的跨界組合,不斷大膽嘗試、融合創新,制作出新的手工藝產品。身懷精湛技藝的手工藝人才是傳統工藝行業中的中堅力量,院校再造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文化導向,能有效地促進手工藝人形成自己的文化主張。有自我文化主張的手工藝人,一旦與有亮點創意的設計師聯手,打造出的手工藝品定能煥發新顏,贏得市場。 正如日本知名設計師廣川玉枝在采訪中提到,西服洋裝在日本普及,其便捷性受到日本民眾的喜愛,越來越少的人會在日常場合穿著和服,目前和服在傳承方面也正面臨困境。她基于和服優秀的設計元素和傳統文化的思考,與和服匠人們共同合作,努力設計一款可以在五分鐘內穿脫的和服。相較于傳統需要多人幫助且花費一個小時才能穿著完畢的和服,五分鐘穿著完畢的高檔和服肯定會有市場。其他的服飾,例如中國的旗袍、漢服等,因為不斷地改良,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日常穿著的場合里。鼓勵設計師與手藝人聯袂創作,設計師的想法加上手工藝者的技術,才能使傳統手工藝更加長久。
此外,改革技藝傳授形式,貫徹當代教育制度也迫在眉睫。傳統手工藝的學習與傳授模式大多為師徒或家族父子相傳,有些手藝甚至有“傳男不傳女”或者”不傳予外姓人氏”的“規矩”,不合時宜的傳統技藝傳授觀念嚴重阻礙了優良傳統手工藝的進一步發展,造成優良手工藝瀕臨失傳的危險,甚至有的優良手工藝已經失傳。時至今日,技藝傳授的傳統觀念已無法滿足其后繼發展的需要。當下的手工藝人一定要突破技藝傳授的傳統觀念,順應時代趨勢,為自己的手工藝術尋找到優秀的接班人。
院校在為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提供再造機會,提升其文化水平的同時,也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將傳統手工藝引入地方學校課堂。如手工藝傳承人到校授課傳藝,開設國家級傳統工藝項目課程,建立教師工作站和學生實踐基地,以傳統工藝工作站、研培計劃、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等為平臺,致力于培育傳統手工藝傳承人苗子,尋找傳統工藝發展的有生力量,促進傳統工藝振興,
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學院式的教學模式加上傳統的師承方式,一方面擴大了地方優良技藝的受眾人數與范圍,使得更多的人參與到手工藝術的研究與創作中來,源源不斷地為傳統手工藝提供新鮮血液;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傳統工藝傳承的有序性,有利于人才機制的培養與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
三、文化自信,創博會平臺力促手工藝走向未來
傳統文化是由音樂、戲劇、文學、民間習俗、傳統手工藝等共同構成的,其中傳統手工藝是傳統文化最明顯的載體,因為除了技藝本身,傳統手工藝還能以物質形態的方式表達、呈現出來。促進傳統手工藝傳承迭代,是構筑民族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部分;傳統手工藝樹立了文化自信,自然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隊伍中來,二者相輔相成。
我們要對自己的傳統有信心。只有對傳統有信心,才能在傳統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才會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當代新技術的出現為我們帶來了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新設備,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我們更應該有理由繼承好前輩大師的精湛技藝,同時要克服浮躁,樹立科學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傳承工匠精神,了
解傳統手工藝中蘊含的精神支柱與精神需求。
近年來,國家大力弘揚“大國工匠”精神與文化自信。日本富山美術館館長桐山登士樹先生就在最近的蘇州創博會中對“工匠精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獲得感、成就感、榮譽感之上的精神狀態,是手工藝延續的價值所在。現在的年輕人中有很多優秀人才,應該給他們充分的機會和舞臺展示自己,讓他們能夠建立自己的行業地位,在行業中擁有獲得感,獲得市場的足夠肯定。同時也要給他們足夠的評價,讓他們擁有成就感和榮譽感,從而樹立新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手工藝的保護才能夠后繼有人。
手工藝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傳統手工藝要想持續散發魅力,就應該避免“閉門造車”,要不斷加強同行間甚至跨界的交流合作,博取眾家所長,這也是傳統手工藝當代發展的成功必經之路。傳統手工藝要獲得長久發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種平臺,注重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域之間的連接。
為讓蘇州傳統手工藝與當代國際設計理念和品牌創新體系相結合,讓傳統技藝演繹而來的創新產品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標準與生活方式,讓蘇州傳統手工藝煥發新生,蘇州創博會一直在努力搭建平臺,促進交流,謀求創新,研產結合。在新手工藝運動和蘇州創博會的會展聯動中,我們看到了雕塑、印染、織錦、陶瓷、刺繡等諸多傳統手工藝和建筑設計、產品設計、時尚設計的共聚一堂,看到了日本、美國、德國、以色列、荷蘭以及中國臺灣等國家與地區的藝術家和作品。新手工藝運動正在擺脫傳統手工藝的地域性、異質性的桎梏,將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特征借助創博會的平臺功能進一步延伸。
很多傳統手工藝的掌門人、傳承人熱衷于參展蘇州創博會,在創博會這個連接中外、招才引智的舞臺上,展示自己的工藝產品,或者現場炫技,既為引起參觀者和消費者的關注,也為尋找與自己手工藝創新發展契合的設計師,希望能創設聯手,共同研發新品。很多有心人在創博會上播種,也在創博會上收獲。
創意與工藝的碰撞,文化與時代的交融,蘇州的傳統手工藝正以兼收并蓄的姿態,汲取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髓,矢志創新,形成在當下及未來盛行的“蘇式文化”,蘇州傳統手工藝將迎著朝霞走向未來。
四、結語
我國豐富的傳統手工藝是人類文明的歷史見證,也是重要的文化財富。傳統手工藝在新時代得以傳承發展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無論是工業化之前手工藝產品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還是如今手工藝產品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手工藝想要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人們對其產品的認可。產品是傳統手工藝的生命所在,而創新則是傳統手工藝產品在當前新時代的生命所在。振興傳統工藝,一方面需要創新傳統工藝的設計、手工和材料,另一方面則需要構建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活方式,讓更多的人能從中汲取文化養分。在對傳統工藝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同時,構筑文化自信,實現民族自強。
參考文獻:
[1]柳宗悅.工藝文化[M]徐藝乙.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4.
[2]史雄劉鈺薇叢麗涵等傳統手工藝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承與發展創新研究[J].大眾文藝,2019(6):237
[3]毛九章.“巧手匠心天人合一”——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現代表述藝[J].西部皮革,2019.41(6):11.
[4]章順凱江文淼非遺語境下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傳承[J]黃山學院學報,2019.21(1):16-20
[5]王克傳統工藝瀕危新手工藝運動能否復興傳統工藝[J].中國經濟周刊,2017(17):74-75.
[6]余婕淺析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新手工藝”之路[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
[7]中國蘇州創博會大咖專訪l廣川玉枝:方便實用的傳統工藝才能長久[EB/OL]. 2019—04—20[2019-04-26].https://mp.weixin.qq.com/s/IVSWy2hS8umSICeNwKn8Jw
[8]中國蘇州創博會.大咖專訪l桐山登士樹:成就感鑄就“工匠精神”[EB/OL].2019-04-20 [2019-04-26].https://mp.weixin.qq.com/s/59ceF—VQKIKeiQFH13q75w.
[9]李世杰新手工藝運動l品牌化運營推動傳統手工藝轉型升級[EB/OL].2019-04-20 [2019—04—26].https://mp.weixin.qq .com/s/rMqOJl utz-IGo--hwfmSg。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39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