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樂耕的馬奔紅綠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Created by Professor Zhu Legeng for Hamutm Station ofBeijing Metro Lme 8,Numemus Horses Gallopmg Aheadis such a painting that witncsscs the perfeet combination ofthe traditional red and green color ceramic painting and the aesthetic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This form of public artupholds the spirit of Chinese art in true sense.
宋、金時期在中國北方窯口生產的紅綠彩,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釉上彩繪瓷,其僅用紅、綠兩色繪畫,高度概括的色彩,寥寥幾筆的生動繪畫,充滿了濃郁的民間藝術氣息。這一傳統源遠流長,但在今天的中國這種裝飾彩繪幾乎消失,此裝飾從明代傳人日本,到今天,這種風格的陶瓷裝飾成為了日本手工日用瓷中常見的裝飾手法。朱樂耕教授為北京地鐵8號線海戶屯站創作的《萬馬奔騰圖》是民間傳統陶瓷繪畫紅綠彩與當代社會審美的完美結合,這是真正具有中國藝術精神的公共藝術。
一、 《萬馬奔騰圖》紅綠彩陶瓷壁畫的創作背景
坐落在北京地鐵8號線海戶屯站的紅綠彩陶瓷壁畫《萬馬奔騰圖》,是由中國當代著名陶藝家朱樂耕教授創作,該作品以3米x1.5米的12塊高溫瓷板拼接,這是朱樂耕教授為北京市創作的第一幅陶瓷壁畫,是其2018年完成的力作,也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紅綠彩瓷壁畫巨作,而且用這么大尺寸的瓷板拼接成的高溫瓷壁畫也尚屬首次。地鐵站本身就應該是一塊人類當代工業文明的夢想之地,而不僅僅是現代交通的通道,在這塊當代人的夢想之地,應該有為本民族藝術精神的作品施展魅力的地方。朱樂耕教授用《萬馬奔騰圖》詮釋了讓傳統陶瓷藝術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之中,重新回到人們的夢想之地的當代故事。
海戶屯站附近曾是一片苜蓿場,是為清代皇家馬匹提供飼料的地方,朱樂耕教授以紅綠彩繪制的《萬馬奔騰圖》是為了讓人們對這一歷史產生聯想。作品以紅綠黃為主色,并以金色打底,與主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畫面上是一群矯健的駿馬在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原奔騰前行,畫面生動熱烈,觀者宛如身臨其境,好像聽到陣陣的馬蹄聲。多年來朱樂耕教授一直致力于民間陶瓷藝術的研究,并從這些優秀的傳統藝術中找到創作的靈感。
二、關于傳統紅綠彩
紅綠彩是我國古代民間的一種彩繪方式,北方的磁州窯口生產。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由于人有高低貴賤之分,普通百姓禁
止使用和宮里同種式樣的瓷器,于是就出現了民間獨有的彩繪方式——紅綠彩。它通常是在已經燒成的白底高溫瓷上用色料繪制裝飾圖案,再低溫二次燒成,以紅綠兩色為主體色,用少量黃色做點綴。紅綠彩藝術極具中國傳統民族藝術特色,煥發著中國鄉土的氣息和濃烈的民間味道。紅綠彩瓷出現在宋、金代,它的出現,對于中國陶瓷史來說,是開了以后明代紅綠彩、青花斗彩、青花五彩等在世界享有盛名的彩瓷的先河。但由于紅綠彩顏色為大紅大綠,對于宋元時期的文人社會來講,實在難登大雅之堂,一直存在于民間,因而充滿民間藝術特色。勞動人民的生息、繁衍、勞動、生產活動都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他們用毛筆記錄了自己創造文化的歷史,這種民間所獨有的彩繪方式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集中表現。豐子愷先生說,有聲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藝術非???,乃人人所本能,藝術非專家,人人皆生知也。這些紅綠彩繪的紋樣形象異常生動,都是當時勞動人民對自然的觀察和理解,他們把這些動人心弦的事物記錄下來,紅綠彩民間藝術就這樣產生了。
朱樂耕教授從這一藝術中獲取養分,將自己創造的根系深深地伸向母體文化的沃土之中,他的創作不僅具有當代性,還嫻熟地掌握了陶瓷彩繪工藝,這與他的教育背景有很大的關系。他出生于陶瓷世家,父親朱明是景德鎮著名的陶瓷藝術家。父親除自幼悉心培養朱樂耕的繪畫和書法外,還推薦朱樂耕幼年就跟隨景德鎮最有名的古彩大師段茂發先生學習古彩瓷。古彩是從紅綠彩衍生出來的陶瓷彩繪品種,其為朱樂耕日后從事的紅綠彩創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末,朱樂耕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進修,師從祝大年教授,得其陶瓷壁畫裝飾的真傳(祝大年教授曾留學日本,擅長釉上陶瓷壁畫和裝飾繪畫);80年代,朱樂耕成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施于人教授(擅長古彩、紅綠彩陶瓷裝飾繪畫)的首位碩士研究生。家傳的童子功和名師的教導,使朱樂耕教授具有扎實的陶瓷繪畫功底。同時,朱樂耕被紅綠彩“散發的野性,表現出的工匠們的恣意性,以及一色代多色,以紅綠黃三色代所有顏色的想象力”所吸引,此后對傳統紅綠彩做了大量研究,對其藝術創作技法及特色都深有領會并著手紅綠彩藝術的創作,許多作品都在陶瓷藝術大獎賽中榮獲最高獎項。
三、《萬馬奔騰圖》紅綠彩陶瓷壁畫的藝術特點
朱樂耕教授所創作的《萬馬奔騰圖》在彩繪前先用本金打底,金色是皇家善用的顏色,大氣而不失典雅,畫面上金石纂刻、印章書法點綴其中,更是讓整幅作品既具有當代性又不失傳統的厚度,保留了傳統的文人畫氣質,使其與傳統的紅綠彩拉開了距離。朱樂耕教授的紅綠彩作品是將傳統的民間工藝與當代社會的審美觀念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使民間的陶瓷藝術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整幅作品的筆意連綿、氣脈不斷,是意存筆先的妙計,這種把作者的情感和表現技巧相融合的藝術手法,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創造出來的藝術手段。以線造型這是我們的中國傳統藝術,以線為主這時體塊就要減弱, 《萬馬奔騰圖》中的線是氣脈不斷的,這幅作品的馬群栩栩如生、洋洋大觀,體現了奔馬的氣勢,以及天地之間的恢弘與壯闊。整匹馬只靠幾個線條來表現,腹、背、臀、胸的線條依著馬體的結構圓勁而有彈性,鬃毛和馬尾的筆法行云流水、文秀飄逸,使馬的氣韻十分超逸脫俗。朱樂耕教授畫馬,是超越具體情感傾向融人馬中,而更多的是在強調一種自由的品格,沒有任何拘束與馬融為一體。在畫面色彩構成上,不同色彩上的點、面線條的交接,既讓人看到傳統的工藝底蘊,又極具現代繪畫的構成意味。
馬身上的圖案不僅起到裝飾效果,而且能營造畫面中的氣氛。朱樂耕教授選用云紋、雨滴、樹葉等作為裝飾圖案,好似馬兒飛奔在云彩之中,飛奔在自然世界之中,野馬放逸,任其馳騁,喚醒了忙碌城市人心中對于自然的向往,警醒浮躁的現代人不要忘記曾經的故土和家園。
四、服務于人民的藝術
地鐵是北京市民和游客往來最多的通道,朱樂耕為地鐵創作壁畫的目的就是能讓自己的作品可以接近普通的民眾,讓往來于北京的當地人和外地人都能通過他的藝術感受到北京的歷史文化和當代精神。他用如此明快的色彩和歡快熱烈的畫面,也是讓往來的民眾不僅在視覺上得以關注,而且還可以在其前面留影。為此,他說他的這幅作品是為了人民的藝術品。
五、總結
傳承紅綠彩不僅是保留這門工藝,更是對這門工藝所蘊含的民間藝術精神的保留和傳承?,F代紅綠彩的創作不同于傳統紅綠彩只是為了滿足人類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是藝術家表達思想的語言,借助這種優秀的傳統藝術,當代藝術家們所要傳達的思想內容才更會被大眾所接受。
時代在發展,當代社會空間發生變化,人們的審美情趣也隨之發生變化。朱樂耕教授的作品,既具鮮明的現代性,又有相當突出的本土性,并且與生態、環境以及人類本身也息息相關。朱樂耕教授一直在尋找自身所創作的藝術作品與當代社會審美的統一性,過去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消失,而當代藝術家要做的就是不斷反思這個過程,傳承與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創作出具有中國藝術精神的當代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方李莉.中國陶瓷史上卷[M].濟南:齊魯書社2013:423
[2]朱樂耕.抱樸為器: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朱樂耕陶瓷藝術展作品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3]王文章.馬奔紅綠彩[J].中華手工:2012(9):6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39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