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文獻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創新驅動是我國戰略發展部署的核心方針,有學者就創新驅動是通過技術驅動抑或內生增長展開一系列討論,對其實現路徑具有不同的見解。動態評價體系相較于靜態評價體系成為學者更為認可的方式??傮w說來,我國學者定義創新驅動的角度雖有不同,但都強調了創新對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就創新驅動的內涵、路徑、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對企業或者各個領域的影響效果展開論述。
關鍵詞:創新驅動 內涵 路徑 評價指標 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246-02
隨著黨的十八大將創新驅動置于國家發展的核心位置,提出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創新驅動成為我國諸多學者研究的命題。目前學術和政策研究領域提及的創新驅動,主要遵從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分為四大板塊的創新驅動概念,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
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對現有生產要素實現重組,改變生產函數的“創新”概念,被認為是經濟增長的本質[1],從根本上影響社會經濟。而哈佛大學商學院邁克爾·波特教授則將經濟發展概括為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四大板塊,認為經濟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唯一有效戰略路徑即創新驅動,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研究奠定了理論根基[2]。我國學者在此基礎上不斷展開深入討論,對于創新驅動的現有研究主要從其內涵、路徑、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對企業或者各個領域的影響效果多個方面切入。
一、創新驅動的內涵
創新驅動在邁克爾·波特首次提出后,我國諸多學者對其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定義,至今并未形成統一的看法??v觀已有文獻,創新驅動定義大多可分為技術創新及科技創新。
一些學者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是通過創新實現技術升級,進而推進經濟增長。中低技術產業不斷提升自我創新能力[3],通過技術模仿向自主研發設計轉型[4],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優化資源配置,最終形成產業化,實現技術升級,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另一些學者認為,創新驅動是具有內生增長能力的科技創新。創新驅動是以技術、制度和管理創新等一系列科技創新活動推動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一種方式,是一個系統工程[5]。通過知識、技術、信息等要素的融合,從過分依賴要素投入數量向積極尋求要素投入質量轉變[6],利用創新可再生性將其級數效應不斷放大[7],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自主發展的目的。洪銀興的研究中也表明,創新驅動實質是科技創新。他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角度闡釋了創新驅動的內涵就是利用知識、技術、企業組織制度和商業模式等無形要素,對現有資本、勞動力、物質資源等有形要素進行組合,以創新的知識和技術改造物質資本,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科學管理水平,進而形成內生性的增長[8]。有學者對京津冀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科技創新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9]。
總體說來,我國學者定義創新驅動的角度雖有不同,但都強調了創新對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創新驅動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發展戰略,具有系統性,以內生性增長理論為核心,對知識、技術等全要素進行重新組合,實現資源高效配置及合理應用,創新驅動實質為科技創新也逐步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可。
二、創新驅動的實現路徑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創新驅動政策的頒布,相關研究的深入,明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路徑選擇變得更為迫切[10]。學者研究表明創新驅動可通過人才培養、知識產權、產業升級等多種路徑實施,實現路徑大體可分為技術主導推進或協同推進。
王志標、楊陽等學者認為技術路徑推動創新有助于創新驅動的發展,“自主創新”不斷通過技術改革,實現 “產業發展”的構建,最終實現經濟高級發展的創新驅動路徑模式。
協同推進是創新發展的新模式,能夠有效整合創新資源和提高創新效率。洪銀興為代表的一批學者重視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協同推進,認為知識創新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頭,知識創新與科技創新的銜接與融合將極大地推動科技進步。陳勁、唐震、王章豹等學者對產學研協同創新之路進行深入研究,產學研協同是在政府政策引導下,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等機構,通過多方資源整合,實現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協同發展[11]。與此同時,企業與供應商、競爭者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推進流程創新。
技術主導推進創新與協同創新均需要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緊密配合,解決企業與科研單位資源整合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技術創新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知識創新的輔助。
三、創新驅動評價指標體系
創新驅動評價體系是當下我國學者創新驅動方面研究的重要命題之一,主要分為以我國政策為基礎的靜態評價體系和以鉆石體系為理論基礎的動態評價體系。
我國與創新相關評價體系有《國家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創新指數》和《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等,對國家或區域的創新能力、競爭力等要素的測量。相關學者嘗試主成分分析法、德爾菲法、熵值法等多種方法,通過多學科融合,意在構建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但多側重建立以R&D為核心的創新要素的考核,對創新能力進行靜態評價。
創新驅動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鄭燁、王海燕等學者則表示評價一個經濟體是否實現了創新驅動發展及其實現的程度,應建立在波特鉆石體系基礎上,多角度對其實施過程與結果進行深入考核。齊秀輝明確提出時序加權平均集結算子與熵權法相結合的動態評價體系;王新紅等表明創新驅動能力可通過驅動能力、科技創新驅動能力、綠色發展驅動能力和經濟效益驅動能力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衡量。
單一的靜態評價方式,對于創新驅動影響價值鏈升級、產業升級等不能全面考核,創新驅動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基本形成在創新評價機制基礎上,進行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多元動態評價方式,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程度不斷加深。
四、結語
創新驅動仍是當下我國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方式,是促進企業創新績效的重要路徑。我國學者對其在知識產權、在線教育、生產服務業方面的相關研究層出不窮,具有一定指導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Schumpeter 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America: 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12:22-25.
[2]Michael.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 FreePress,1990.
[3]王偉光,馬勝利,姜博.高技術產業創新驅動中低技術產業增長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3):70-82.
[4]劉志彪.從后發到先發:關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理論思考[J].產業經濟研究,2011(4).
[5]王海兵,楊蕙馨.創新驅動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1979-2012[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23-34.
[6]王海燕,鄭秀梅.創新驅動發展的理論基礎、內涵與評價[J].中國軟科學,2017(1):41-49.
[7]吳海建,韓嵩,周麗,等.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及實證研究[J].中國統計,2015(2):53-54.
[8]洪銀興.關于創新驅動和協同創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5):5-12.
[9]畢娟.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80(8):49-54.
[10]范斐,肖澤磊,楊剛強,等.基于阻礙度模型的區域創新驅動阻力類型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7(4):126-133.
[11]陳勁.協同創新與國家科研能力建設[J].科學學研究,2011(12):1762-1763.
責任編輯:張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120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