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國傳統造園理念在現代展陳空間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博物館是表達和展示不同時期人類社會對世界理解的特殊空間。當代社會日趨多元化,文化價值多樣,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碰撞呼喚每一個博物館都能夠擁有充分表達其核心價值的展覽。而展覽的呈現離不開展陳空間的建構與營造,在這一點上,傳統與現代有著非常廣闊的對話空間。
  關鍵詞:造園;展陳空間
  1 中國近代以前的展覽陳列
  展覽是現代西方文化的直接產物,但在中國古代,也有現代博物館的濫觴?!吨芏Y》中說,“周代春官之職,掌祖廟之收藏”“凡國之玉鎮大寶藏焉”?!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穭t記載,孔子“故所居堂弟內,后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但是,這一時期的收藏更多的并不帶有展示的功能。與此同時,中國古代眾多建筑形式中開始出現園林,從“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開始,園林的雛形開始逐漸展現,直到唐宋文人園林興起,明清園林皇家氣派達到鼎盛,歷經三千余年,園林這種山水建筑的獨特形式已經深入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
  從古時私家藏品的收藏到展示,一室之內獨樂的展陳空間與面向公眾的展示場所勢必要相向而行。中國近代第一座博物館南通博物院由張謇創辦,在張謇年譜中記載:“十一月,因公共植物園營博物苑?!碑敃r博物苑占地35畝(約23333平方米),其內廣植花木、飼養鳥獸,園林設施景觀遍布其中,園苑合一,開風氣之先。應該說,早在這一時期,園林式的博物館理念就已經蘊含其中。
  2 現代展陳空間的藝術化呈現
  從傳統的廟宇建筑發展到今天,出現了為人所熟知的蘇州博物館對山水園林的理解與設計,諸多博物館運用民居中的天井來增加自然采光,包括眾多現代性的藝術館在空間的設計上充分利用水幕及盆栽等置物方式來豐富其空間營造和視覺效果。這些無疑都是試圖將園林與展覽相互結合,讓展覽的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同時容納園林,成為展品置身其中的自然背景。
  現代的建筑空間結構更加豐富多樣,觀眾在參觀過程中也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選擇權。傳統的展陳布局基本形式有串聯式、放射式、大廳式等幾種,空間結構呈現線性化、平面化的特質。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的發展,現代展陳空間的呈現越來越多元,觀眾對展示手段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而今天的展覽更加網絡化、多維化,觀眾不再滿足于將展品放置于展柜中的傳統靜態展示。為了增強觀眾的互動性體驗,強調觀者的情感體驗,增加人與人、人與物之間交流溝通的可能性,諸多新媒體新技術被運用到展示中來,成為展覽現代化的標志,但由此也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過多地利用新技術所導致的對空間的理解不足,反而沒有充分利用空間特質來將展覽加以呈現。
  3 中國傳統造園理念對空間的運用
  中國傳統園林以“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精妙著稱。一方面,園林希望可以通過疊山理水不斷接近自然;另一方面,這種自然性的獲得又需要人為的參與。所以,中國傳統園林從一開始就兼具了人與自然的雙重可塑性。彭一剛先生在《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一書中提道:(中國古典園林)被分隔的空間本來處于靜止的狀態,但一經連通之后,隨著相互之間的滲透,若似各自都延伸到對方中去,所以打破了原先的靜止狀態而產生一種流動的感覺。張家驥先生在其《中國造園論》一書中講道:中國藝術,包括建筑和造園藝術對空間的流動性和時空的無限性、永恒性的追求,積千百年來的創作實踐,早已積累有非常豐富的成熟的經驗。
  中國傳統園林空間營造的常用方法都與中國山水畫有深層的聯系,造園講求“步移景異”。當人身處園林空間,景色隨游人的位置移動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每走一步都能變幻不同的景色,把游人的視線從一個畫面帶進另一個畫面,這與中國傳統山水畫所希望表現的“可居”“可行”“可游”“可望”的空間境界相得益彰。同樣,在順應自然上,中國傳統園林的處理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園林的建筑群尊重自然的走勢,依形就勢,因地制宜。每一個單體建筑都可獨立成景,而建筑看似分散地、自由地散布在園林內,景與景相互統一、相互呼應,極大地豐富了園內空間的構成。
  4 中國傳統造園理念與現代展陳空間的結合
  中國傳統造園手法中以“框景”“借景”“障景”最為常見,由此出發,中國傳統造園手法與現代展陳空間的設計主要可以從三方面相結合。首先,展陳游覽的路徑設計。在展廳內通過設置門、廊、橋、洞等園林建筑,進行路徑營造,注重空間層次和遞進變化,將觀眾的游覽路線融入傳統游園的路線設計中,力圖在室內的有限空間內營造多變的游覽路徑,用傳統的造園手法取代現代展陳中的硬折角游線。其次,可以通過門洞、花窗或樹枝合抱一處形成框景,讓觀眾在參觀展覽的時候可以無意識地進行停留,而駐足之處正是策展人所設置的重點展區或展品。同時,框景也可以達到讓展覽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互見與交融。傳統園林中的亭、臺、樓、閣、軒、榭、廊、坊等都是一個個的散點,但可以有序地排列串聯在一起,展覽中的每一件孤立的展品同樣可以借鑒傳統的、多層次的空間的構圖,甚至不僅僅停留在平面上,而是在保證展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探索高低起伏錯落的空間布置。再次,無論是在園林的植物配置中,還是山水空間的處理上,虛實相間的手法尤為重要。這是一種沒有明顯界限的模糊處理方式,植物、山水互為虛實,園林之外自然中的真山水與院墻內的假山水互為主客、互為虛實,以園內有限的空間借自然的無限之景,形成一種富有韻律的空間秩序。而這在現代的展陳空間中可以加以借鑒,突破室內外空間的限制,突破展廳內外的空間限制,為展覽在展廳內的呈現提供更多的背景環境。越來越多的展覽更多地融入中國傳統園林的元素作為展覽的重要場景或本體(圖1、圖2)。
  在現代展陳理論的發展下,富有地域文化性的設計語言開始被屢屢提及。中國傳統造園講求意境,游園有動有靜,而動靜之別在于游覽路線的設置,這與展覽有意識地設計觀眾停留的時間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是展覽發展初期那種長長的展線,玻璃展柜一眼望不到頭,觀眾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而中國傳統園林在造園實踐中營造“靜觀”的方式別具匠心,通過“步移景異”“小中見大”等傳統造園的手法,達到時空的連續與流動,在展覽中適當設置可供觀眾駐足的展項,使平淡的展線變得富有節奏和韻律。一般的展廳很難做到堪比園林的空間范圍,所以很難做到“動觀”,這更適合具備較長游線的園林。因此,就更需要用到園林中對空間的分隔設計。同樣的空間,分隔得當,則會顯得廣闊而富有變化,以有限之空間變幻無盡之意境。
  從早期將植物山水作為博物館展覽的大環境,到如今嘗試將造園理念融入室內展陳空間,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歷史與現代的對話,讓展覽陳列中的文物可以悠游于充滿詩意的山水之間。展覽在博物館中,博物館在山水中,這無疑也是讓文物活起來的一種嘗試。
  參考文獻
  [1]曹玉星,陳蕾.生態博物苑的景觀創意規劃設計——以南通博物苑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博物館研究,2009(2).
  [2]單軍,盧向東,王鑫,等.山水之間——鐘祥市博物館暨明代帝王文化博物館設計[J].建筑學報,2012(11).
  [3]陳建新.李漁造物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4]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5]張家驥.中國造園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6]蔣建宇.展陳空間設計的“因借”手法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6.
  [7]龐啟玲.中國傳統園林空間與西方“流動空間”的對比研究初探[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16095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