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試析高職教學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的轉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進入21世紀,各國教育開始將視角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1]?!耙詫W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特點在于:強調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因此,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和方法體系的主動建構者,如果學生沒能通過學習構建起自己的知識內涵體系,則教學就沒有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和方法體系的幫助者、促進者。也就是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重視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面對具體情境建構起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顯然,這種能力的培養更有助于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現實。
  然而,現實是絕大多數高職教師都是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成長起來,并習慣于再以此去教育自己的學生。“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的特點在于: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要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識通過講授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而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主要是課堂的聽課人;教材是學生的唯一學習載體和主要學習內容。這樣的教學形式,對于認知能力尚不成熟的中小學生而言是必要并且有其合理性的。對于高職學生而言,高職階段的學習目的是為他們畢業后盡快適應職業崗位做準備的, 教師會什么教什么,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地學,顯然不能很好地幫助他們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
  那么,我國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高職院校,如何適應新形勢,把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 呢?這需要教師、學生、教學管理者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一、 教師的轉變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設計者和組織實施者,在教學模式的變革中無疑是最關鍵的因素。只有教師從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方式上進行改變,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并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ㄒ唬┙虒W理念的轉變
  近年來隨著高職生源狀態的變化,使得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戰,并迫使教師開始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效果,但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真正落實,還需要高職任課教師首先拋棄“以教師為中心”,“我會什么就教什么”的教育教學理念,從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和課堂角色定位上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教師的教學目標觀念應從一味追求傳授知識的數量,轉向重視學生的學習效果,強調在學生學有所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可能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能和知識。在課程內容上,教師應從“我學過什么就教什么”轉向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發展需要出發,從專業對應的職業方向和工作崗位、工作任務的需求出發,優化篩選課程內容。在課堂角色定位上,教師應把自己從課堂的主講人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指導者。
  教學理念的轉變,對高職教師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教師自身必須主動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要求,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行業職業的新理論和新技術,積極參與專業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教學能力。
  在教師教學理念轉變的過程中,要避免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上不存在老師講課。實際上,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有些是需要教師先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分享給學生,打開學生的探究視野和思路;有些需要學生探究后,教師加以指導、總結或說明,使學生的學習收獲更加系統和完善。
 ?。ǘ┙虒W設計的轉變
  教師的教學理念一定是體現在教師進行課程準備的教學設計之中的,教學設計既包括教學內容的優選、編排,也包括教學方法的設計郝一潔 , 蘭 芳:試析高職教學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的轉變 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年第2期 第32卷第2期
  1.教學內容設計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內容的設計需要教師從“基于知識存儲的課程體系”向“基于知識應用的行動體系”的設計轉變(姜大源)。教學內容設計應該從原來的依據教材,吃透內容進行講授設計,轉變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并努力使課程體現專業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
  每一門課程內容的設計應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教學團隊應根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優化設計教學內容,并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遵循學生職業能力成長由簡單到復雜的基本規律,以實際工作任務完成的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由易到難的學習性工作任務。努力實現教、學、做相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
  2.教學方法設計
  教學方法設計一定要堅持行動導向的原則,做到“學生中心,能力本位,任務載體,自主學習”。應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有針對性地采取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行動導向”原則下,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或學生活動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方法,而不是被動地在教師要求下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互動形式。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啟發引導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
  當前知識和技術日新月異,堅持“行動導向”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從基于顯性技能和知識習得的基礎上獲得敢于面對挑戰、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隱形能力。
 ?。ㄈ┱n堂管理方式的轉變
  管理好課堂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課堂管理包括物理環境管理和人際環境管理。
  物理環境方面,除配備教學必要的設備和設施外,教室的座位設計和布置也要發生根本的變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室一般是講臺在最前面,方便所有的學生隨時面向教師并聽講,學生只與教師進行目光接觸和交流,學生的座位是以固定的形式縱橫排列?!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室,除具有特定功能的實訓室外,大多數教室學生座位的安排應能隨時變換或組合,不固定桌椅,便于學生之間開展討論和探究。   人際環境管理方面,“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上,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教師是權威的主講人和課堂的引領者,學生是被動的聽課人,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都比較簡單,學生也少有質疑和討論。教師的課堂管理主要在于要求學生安靜、認真聽課記筆記即可?!耙詫W生為中心”的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變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教師的教學活動圍繞著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展開,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探索思考問題,組織和幫助學生開展問題的討論并解決問題,以使他們構建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體系。這就對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筆者的教學體驗看,要做好“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管理,一是班級學生規模要適度,一個班最好不超過40人。二是要適當地進行分組管理,充分發揮學生小組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組織學習的作用。
  二、 學生的轉變
  上高職以前,學生經歷了十幾年的傳統教學法, 現在實行“以學生為中心”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需要學生主動去設計行動方案, 尋找答案, 很多學生不習慣、不適應, 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說什么[2]。而且,高職階段的學習和中學相比課程門數多,內容多,概括性強、實踐性強,同時,高職學生已是成人,學校對學生的管理也不再像高中那樣實行“保姆式”管理,而是管理相對自由、松散。這對習慣于中職或高中階段教學和管理模式的學生而言,必須要從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上進行轉變。
  (一)學習目標的轉變
  學生學習目標要從為考試而學轉變成為提升素質、學習技能以適應未來的社會競爭而學。高職階段的學習是學生從中學向社會過度的階段。和中學直接以考出好成績為目標相比,高職階段的學習目標應該定位于為進入社會做準備,培養過硬的職業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為人生發展打基礎。以此為學習目標,學生就要積極主動拓展自己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既注重積累知識,也注意鍛煉自己的實踐技能、培養自己的專業特長。
 ?。ǘW習方式和習慣的轉變
  學生的學習習慣要從依靠教師和教材,轉向主動規劃自己的學習。
  中學以前的學習一般都是緊扣教材和高度依靠教師安排學習的時間和進度。中小學階段,學生習慣于在固定教室里的固定班級上課,有了問題隨時可以找老師,老師也對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抓得很緊,還會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有意無意地形成了對教師和教材的高度依賴。
  高職階段的學習,不僅學習的內容從深度和廣度上,大大增加,從學習方式上也不再像中學那樣始終有教師陪同和關注。而且高職階段學習的教材只能算是一門課程的主要參考用書,甚至有些最先進的技術和知識根本就沒有教材。因為高職學習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工作和生活,所以,雖然大多數課程教師都指定有教材,但實際上,完成出版周期的教材內容通常會有一定程度的滯后性。同時,高職教育階段一般沒有強制學生上晚自習也沒有固定的教師輔導答疑。因此,學生必須要充分發揮能動性,主動積極地學習,尤其是要對所學的專業有好奇心,不斷地思考和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尋找解決辦法,包括向教師尋求幫助和自己利用網絡平臺各種途徑解決問題。
  三、教學管理者的轉變
  筆者這里所言的教學管理者主要指高職院校包括教務管理以及其他為學生服務的行政管理機構。
 ?。ㄒ唬┕芾砝砟畹霓D變
  對于學校的管理者而言,首先要把管理理念從“管理學生”轉變為 “服務學生”。學校一切工作都應從為了學生成才的目標出發,積極引導學生從中學時代有學校教師嚴格管理的“他律”轉到大學時代學校管理相對松散的“自律”。管理者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學生中搜集意見,從學生的視角評價和改進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
  (二)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制定和建立支持“學生中心”的教學政策和激勵機制
  一是從教學評價制度上,引導教師以關注學生學習效果為教學目標,而不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鼓勵教師積極開展工學結合、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二是鼓勵教師積極創新多元化的學生成績的評價制度。根據高職生學習自覺性偏低的狀態,傳統的期末一考定成績的課程成績評價方式已經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更達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必須結合課程和學生的特點,制定能夠鼓勵學生不斷學習的過程性成績評價辦法。
  (三)營造有利于“學生中心”的教學環境
  傳統“教師中心”教學模式下,教室只要有固定的座位、黑板或者投影就可以開展教學活動,甚至一個教室可以容納很多的學生?!耙詫W生為中心” 的模式下,教學環境要有利于學生開展小組探討和個人自主學習,班級規模不宜太大,以筆者教學體驗,班級規模應不超過40人,同時,教室應該采用活動桌椅并提供相應的網絡資源和環境支持。
 ?。ㄋ模榻處熃虒W理念的轉變和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培訓和交流的機會
  由于現有的高職教師都是傳統教學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因此,雖然他們意識到“學生中心”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但并不是短時間,就能具備相應的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有必要為教師提供進修學習的機會,以幫助高職教師盡快實現“學生中心”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 欣. “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歷史審視與價值定向[J]. 現代教育管理,2012 (4):6.
  [2]郝一潔. 行動導向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8(3):88.
  Abstract:Many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shift their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to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l since the 21st century, especiall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ruly realize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chool education must change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student-centered; initiative learning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2059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