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新課程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育要以人為本,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而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在他們身上既體現著發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現出巨大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從教育教學的規律出發給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了解社會對教師職業的新期待,進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學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師角色;以人為本;個體差異
   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中,知識觀、學生觀和評價觀的變革呼喚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的任務不再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啟智、陶情、冶性、錘志”。面對新課程,準確認識與全面把握教師新角色已成當務之急。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角色應該實現以下轉變:
  一、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強調:“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作為傳統傳授者角色的教師,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他們是唯一的知識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授受者。教師擁有絕對控制課堂教學的權利,學生在教師的控制和監督下進行學習,信息的交流是單向傳遞的,即教師講、學生聽。人們普遍認為:教師講得越多、越細就越好;學生越“聽話”、越安靜、越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就越好。這種教學模式只注重教師怎樣“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忽視了對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與過程的評價。
  學會學習已成為學生未來生存的必要條件。作為引導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引導學生主動、合作、富有個性地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在社會的大環境里學習、探索,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與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習慣。
  二、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
  在以住的教學中,教師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學生是不懂事的,生來就需要教師管。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就是管與被管的關系,而不是平等關系。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根據自己的教育觀念進行管理,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現成的知識,處于被管制的境地,基本上喪失了作為獨立自主個體的地位。著名漫畫大師豐子愷先生在漫畫“教育”中,用詼諧生動的漫畫語言警醒教育人們:“千人一面出自同一個模子”的教育真的是我們要的嗎?沒有個性的教育必然是失敗的教育!我們再也不要干這種“做泥人”的蠢事了!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比绾胃娴亓私鈱W生,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并通過教學與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是新課程實施中每一位教師必須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教師必須將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轉變角色,成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為學生營造寬松愉快的成長環境,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由應試教育的執行者轉變為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
  “素質教育是在教育方針指導下,從學生身心發展不同特點出發,因地因校制宜,著眼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與各個環節,運用多種方式著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全面成長?!睉嚱逃焉龑W考試作為唯一目的,教育內容片面,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學,學生成了一架“考試機器”,扼殺了學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和特長。“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對社會最有用的人?!比姘l展是時代的要求,更是中國國情的需要。教育必須面向21世紀,著眼于21世紀人才規格的要求,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從而適應未來的需求。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從傳統的教學中轉變出來: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教師要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不僅需要從教育教學的規律出發給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會對教師職業的新期待,進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學行為。
  四、由教材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課程作為系統的學科知識,是由課程專家和學科專家設計的,教材也是由國家統一編訂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只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教師只是消極和被動的課程執行者。在新的課程改革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該打破常規利用各種現代化手段使課本上的知識“鮮活”起來、“生動”起來、“立體”起來。導演對劇本的處理是一種再創造,同理,教師并不是教材和參考書的“留聲機”,而是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和藝術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完成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教法上的編排、設計和加工,克服組織形式的模式,要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利用教材為自己的學習服務。教學創造性上教師要富有獨特的個性,要結合自身實際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突破和創新。
  五、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一位具有適應能力的好教師,不但應有能力通過相關理論掌握教學情境變化的可能性,理解各種教育現象所蘊含的深層含義,而且能夠將正式的理論與個人的專業經驗進行轉換、修正與反省,以獲得理論與實踐的高層整合。教師可以建構并持續發展個人的專業實踐理論,有效地將個人的專業經驗轉化為專業知識,并將作為進一步反省與提高自身的基礎。教師要實現專業的深入發展,必須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師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學會與他人進行合作,教師必須走出在結構上趨于封閉的教室設計,與來自不同教室及學校的教師進行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使自己的專業視野更加寬廣,擴充個人專業實踐理論的內涵。
  六、由“知識權威”轉變為終身學習者
  過去,由于知識更新速度慢,學科內容和知識相對穩定,教師教上幾年書后,大致熟悉了教書的套路,便把自己的教學方式變成了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長年累月只念“一本經”,教師也儼然成為了“知識權威”。而今天,科學發展一日千里,知識更新速度急劇加快,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理論、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也不斷推陳出新。新課程要求教師不但要具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教師要隨時針對自己所處的情境以及個人專業能力的發展狀況進行評估,了解個人與環境間的動態關系,并能制定與修正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促成個人專業潛能最大化的發揮。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與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將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通過工作與學習的結合,不斷對自身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解決自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著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教育是一門藝術,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很多做法也不是唯一的,朋友、伙伴、好的傾聽者、戰友、隊友、母親、師長……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這就需要教師更加靈活地做到角色的轉變,引導家長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培養孩子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傅道春,徐長江.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
  [2]劉惠軍,張雅明. 新課程與學生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283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