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數學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教師角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之下,新的課程標準應運而生,教師的地位以及角色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師應煥發出新的生命,數學教師應與新課程偕行,與學生共同發展。數學新課程呼喚數學教師從傳統的教師角色向現代教師角色轉變。文章通過分析傳統數學教師角色的短處以及新課程對數學教師提出的要求,從課堂層面講,數學教師角色主要實現如下3個方面的改變:首先由單一的數學知識傳授者向數學素質的促進者的改變;其次由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向數學教學的設計者的改變;最后由數學知識的灌輸者向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以及合作者的改變。
  關鍵詞:新課程;數學教師;角色定位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是對傳統教師角色經典詮釋。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變革的深化,教師角色也被賦予了新的稱謂以及內涵。數學教師要與新課程需要相適應,從而必須轉變教師角色。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首次將課程目標確定為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4個維度。并且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以及共同發展的過程?!庇行У臄祵W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討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新課程倡導數學學習過程不僅要成為學生吸收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的過程,而要成為學生學習以及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意味著數學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交給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學習以及合作學習,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充當好參與者、指導者、欣賞者以及評判者角色。只有全方位轉變教師角色,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才能確保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教師不僅僅在課程改革中擔當著關鍵性的角色,并且這種角色要隨著課程的實施不斷轉變。數學課程改革能否順利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數學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
  1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以及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    研究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角色的意義
  2.1  教師角色就是教師行為
  許多學者認為教師行為是能用肉眼觀察的,用肉眼觀察的行為主要是教師在教學情境中的行為,這些行為也就是在學校和課堂內的行為。
  2.2  教師角色就是教師的社會地位
  從這一角度認識教師,即體現教師擁有獨特的社會地位:教師組成、教師隊伍狀態以及進入或脫離教師隊伍的條件,這是把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加以考察的。
  2.3  教師角色就是對教師的期望
  許多學者認為,教師角色指的是對教師的期望,這包括教師對自己的期望,以及學生家長、學生、學校領導、社會公眾對教師的期望。
  教師角色主要指教師所擁有的,與其社會地位、社會身份相聯系的,被期望的行為。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教師的實際行為,比如有時是學科專家,有時是成績評定者等;二是教師的角色期望,這既包括社會期望、學生期望又包括教師自身期望這3個方面。
  3    數學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教師角色定位
  3.1  教師應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
  3.1.1  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新數學課程標準》把課改之前強調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的總目標,轉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個方面加以闡述,其中對知識與技能目標不僅沿用了以往大綱中的“了解、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目標動詞,同時也著重關注了“經歷、體驗、探索”等與數學學習過程性相關的術語,比較科學具體的要求。即《大綱》中的“雙基”擴展為“四基”,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中除了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還要感知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思想的感知和經驗積累是通過教師點撥指導,提升學生數學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更加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數學問題、數學表達、交流能力。
  教師是知識促進者,傳統意義的數學教學通常只關注知識本身,即教學時教師重點考慮的是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很少考慮讓學生如何去學,因此,我們在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并有效落實課堂教學效果,在“知識和技能”維度目標立足于讓學生“學會”;“過程和方法”維度目標立足于讓學生“會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樂學”。教師為實現這些目標作出詳細的教學設計,結合學生學習的基礎,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以及教學環節,利用新知識對一些實際問題進行較深入探究,從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歸納小結,反思拓展提升,通過教師有效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學生在課堂表現、思考反饋中看到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為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了有力保證。
  3.1.2  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
  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及教材基礎上實施課程教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及教科書是教師教學指導性書籍。它們規定了學生學習數學應掌握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社會進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教師通過教學過程實施,對教學內容探究理解。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激勵孩子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具有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社會建設者。教師在教學前應該反復學習,深入研究,掌握其精神實質并且將其落實到具體課堂教學以及課后指導中去。對教學過程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使教學活動能真正落到實處。   3.2  教師應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引導者
  3.2.1  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作為引導者,科學合理設計最佳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興趣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興趣出發鼓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在課改前教學大綱中,定義數學為“研究空間形式與秩序的一門學科”一般采取概念同化的方式進行教學,而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不提“科學”,而說“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把握以及定量刻畫,抽象概括,形成方法以及理論,并且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一提法不僅生動的指明了學生學習方式以及學習數學價值,降低了數學“門檻”,也體現了學習數學的必要性,一般采取概念同化方式進行教學,即先給出定義,然后用肯定與否定例證來證明,通過練習來鞏固。最后,用所學的概念來解決一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很少考慮到學生興趣愛好,而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教師需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選取生活中一些實際例子,通過加工,使它成為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創設情境是引導者的顯著特點,由于它融入了個人的經驗,體現了教師創造性。因此,它是教師職業專業化的體現。
  3.2.2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與交流
  教師教學時開展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利用合作學習共同體開展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學習交流與合作,學生體會到在現代生活以及在科學研究中,交流與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成立數學學習小組、課外討論小組等其他形式的學習團體,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合作交流。讓學生在自己的小組中相互協助,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擔任小組內的工作,并且最終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通過小組學習,學生們發揮特長,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并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以及集體榮譽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又不固執己見。在小組學習中,師生關系發生變化,學生在學習經歷中獲得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使學習真正發生,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同學們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
  3.3  教師應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合作者
  3.3.1  建立師生平等的民主關系
  教師應放下“尊貴”的架子或身份,走下講臺深入到學生數學學習中,參與學生學習,和學生建立起平等師生關系。改變教師在學生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形象,打破學生對教師敢怒不敢言的窘境,教師應在備課預設面對來自學生的挑戰,同時教師在師生交流時敢于自我批評,用教師的職業魅力征得學生信服,摒棄強行的壓迫灌輸,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師生之間的問題僵硬關系,打破教師上課唱獨角戲的僵局。
  3.3.2  創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
  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要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提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的課堂不一定是好課堂,也許僅僅是學生表面理解了知識,并沒有深入的解決問題,這就是為什么學生上課聽課都會,而不會做題的原因。因此,如果學生沒有問題,那才是最大的問題,由于學生的知識學習只是停留在表面水平,而沒有對問題以及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對知識的理解不透徹。教師并沒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只在教學活動中把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并沒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沒有突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在建立民主平等、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下,要積極倡導學生勇于提問、善于提問,對提出有新見解問題的學生進行鼓勵,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說出什么想法,教師都要認真傾聽,認真地解答,和學生共同探究、探討。這樣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是動態的、開放的,讓學生在不斷經歷、體驗和探究活動中能積極提出問題、發表意見。教師要認真指導學生,同時要及時發現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來啟發學生、激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
  4    結語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對教學過程的質量以及教學結果的質量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教師應該積極認識并且調整自己的思維以及教學方式,積極對應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要求,盡可能地讓學生去體驗發現過程中的樂趣,教師要強化自身素養,形成比較完善的知識累積,不斷實踐并加以反思,力求盡最大努力迅速實現教師角色的根本轉變。
  [參考文獻]
  [1]攤興萍.如何提高大班額環境下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7):157-158.
  [2]葉 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3]魏慧敏.對高中數學新教學大綱以及教材的理解與認識[J].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17):92,96.
  [4]葉學輝.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數學課程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5]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
  [6]梁麗霞.實施課程標準下的中學數學教師角色定位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7]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8]錢麗談.數學新課程實施中課堂教師角色轉變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4.
  [9]馬雪萍.對數學課程改革現狀的思考[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5(7):95-9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358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