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薩諸塞州母語課程標準中復雜角色分析的特征和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馬薩諸塞州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9~10年級閱讀標準中出現的復雜角色分析內涵豐富、價值顯著,在概念學習、方法教學、階段學習上分別呈現出漸進性、操作性、綜合性的特點。作為人物學習的高級階段,復雜角色分析擁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人物學習系統,極具借鑒價值。
關鍵詞:復雜角色;人物學習;教學啟示
作者簡介:鄭婉婷,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10-0031-03
《馬薩諸塞州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下文簡稱“課標”)在2001年版課標的基礎上實現了切實的進步,內容進一步細化與具化,且體現科學性與時代性。作為初高中銜接的九至十年級,課標內涵豐富且具有可操作性,在閱讀標準中出現的復雜角色分析,顯示出課標的多重價值,不僅對我國課標的制訂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更有益于反思我國的人物教學現狀,并加以吸收突破。
分析復雜角色在文本過程中如何發展、如何與其他角色互動,以及如何推進情節或發展主題,這是課標中針對復雜角色分析的完整表述。作為銜接,九至十年級人物學習的標準顯現出獨特的階段性,且構成了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人物學習到達此階段,融合了中小學各個年級的教學點滴,因而具有獨特且豐富的教學價值。筆者梳理并對比了各個階段的人物教學,通過三點展開,以尋找復雜角色分析的借鑒價值。
一、漸進性:從扁平人物到圓形人物
課標在縱向學習上體現出清晰的漸進性。在具體的標準條目中,隨著年級的遞增,呈現出有序的變化,其中,關于人物學習便有著從扁平人物到圓形人物的變化趨勢。一年級課標中規定:辨析常見故事中的人物特征,包括民間故事和童話故事。民間故事與童話故事一般注重塑造簡單且易于傳記的人物形象,如善良的白雪公主、邪惡的皇后、樂于助人的小矮人等等。這些形象較為簡單,且性格單一,是有關扁平人物的學習。在低年級的學習中,課標關注了學段特征,體現出科學性。而發展到六年級,課標則明確指出:描述特定故事,詩歌或戲劇的情節如何在一系列情節中展開,以及角色如何在情節轉換中作出反應或改變?!案淖儭币辉~極為關鍵,它表明學生在該學段應開始注意人物的變化性與復雜性。人物并非一成不變,他會隨著其他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體現動態性,打破原有的扁平人物印象,引導學生思考更深入的人物塑造。到九至十年級,直接點明:分析復雜角色在文本過程中如何發展、如何與其他角色互動,以及如何推進情節或發展主題。復雜角色是檢驗學生人物學習的高級標準,也是判斷一個初中生人物學習是否合格的標志,并為高中學習打下基礎。
此時的學生,不僅應明確什么是好人物,還應具備人物分析的整套能力。而在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中,課標亦注重漸進性,并非一蹴而就地培養能力,而是細水長流式,難度層層遞增,能力逐級培養。例如,關于課文中插圖的利用,一年級談到運用插圖,二年級談到利用插圖,三年級則提出解釋插圖如何幫助解釋……四年級以后便不再出現插圖教學。由運用、利用到解釋,完成了插圖學習的完整教學,這種教學的難度是逐漸遞增的,從學會運用到解釋動作的內涵,學生不僅需要知道可以用,還能解釋怎么用,充分且充足地利用了課文中的插圖獲得此項能力。反觀我國的語文閱讀教學,漸進性更多地體現在閱讀面與閱讀量的擴增,例如,七至九年級要求學生每分鐘閱讀不少于500字,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閱讀量隨年級遞增,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質的變化,而細致入微地專注于某類文體某個方面的漸進性教學較少。其實,我國教材中有許多單元與課文都適合開展漸進性的系統化人物教學,例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含《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臺階》《賣炭翁》《駱駝祥子》五部作品,人物是此單元的獨特價值,且這些課文中的人物有一個共同特征,即他們都是社會中的小人物。文章種類豐富、風格迥異,完全可以作為復雜角色的教材。除此之外,我國教材中出現的人物數量極多,對復雜角色教學的承載力是極強的。若一線教師能掌握人物教學的內在規律,開發豐富的教材資源,開展漸進式人物教學,對學生理解與創造人物的作用一定優于按部就班地以教材順序為主的普通教學。
二、操作性:豐富且成系統的方法教學
復雜角色的分析方法以前8個階段為基礎,顯示出極其厚重和豐富的內涵,其中,方法的多樣性、系統性顯示出該版課標的獨特價值,值得我們重點挖掘。就方法的多樣性來說,不僅有看圖描寫、對比與比較、多角度思考等學習方法,還有如何塑造一個人物形象的具體方法。其中,具體的人物形象描繪方法有細節描寫、外貌描寫,學會諷刺對比,學會聯系主旨等多樣化的方法。如細節描寫,分別在一年級與四年級出現,分別表述為通過利用關鍵細節來描述一個故事中的人物、環境和主要事件;深入描述故事或戲劇中的人物、背景或事件,描繪文本中的具體細節(如人物的思想、詞語或動作)。一年級注重找到細節,四年級注重描述細節,可見課標中關于細節描寫的學習不僅是明確一個概念,更重要的是落實到一個方法的運用。細節描寫可以為一個人物的塑造增色不少,但是明確如何塑造細節更為重要。課標中豐富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使得該版課標的可讀性大大增強,不僅教師可以讀,學生也可以讀。
此外,就方法的系統性,筆者選取了最能體現這一特征的部分——對比方法來進行重點闡述。針對對比方法的學習,該課標分年段進行了規定,并呈現出系統化的特征,筆者將課標相關內容整理如表1。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比方法的學習一直貫穿于二至七年級,每一學年分配一個學習任務(七年級出現兩條),將對比方法作為一個系列融入課堂教學,顯示出清晰的階段性。除此之外,分析對比方法的內涵,有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對比,這體現了課標關注文本的特點,還有同一故事,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對比,這體現了課標關注跨文化溝通的特點。以我國語文教材的課文《故鄉》為例,根據課標的規定,我們可以進行少年閏土與成年閏土的對比,甚至可以將魯迅和文中的“我”進行對比,這樣的教學可以打破學生對對比這一學習方法的思維定式,教師需引導學生認識到對比不僅是一種表現手法,更是閱讀文本時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另外,“比較和對比不同故事敘述的觀點,包括第一和第三人敘述的區別”這一項十分吸人眼球,課標主動關注敘事人稱的多樣化,并在四年級教授學生對比這些人稱的表達效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確敘事人稱的神奇功效與不同效果,十分值得借鑒。例如,在學習杜甫的《絕句》時,詩中的敘事視角是窗前的作者,教師引導學生跳開作者的第一人稱敘述,將敘述權交給黃鸝或者白鷺,用“他”來代替作者,并讓學生比較這兩種敘述角度,由此,不僅能讓學生掌握相關寫作技巧,還能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多角度閱讀與寫作。 從對比這一方法的學習中可以得見,該版課標構建了方法學習的完整系統,指導教師步步深入地教授方法,引導學生層層遞進地學習方法,在“授人以漁”的過程中,為學生復雜角色的分析打下堅固的基礎。作為一個初入高中的新生,如果能熟練自如地分析一個復雜角色,學會采用各種恰當的方法,用開放的思維去分析,這一定得益于課標中豐富且成系統化的方法教學。
三、綜合性:復雜角色之集大成者
經過了漸進、多樣化的訓練后,學生掌握了豐富且系統的分析方法與專業知識,他們在九至十年級將接觸到一項具有挑戰性、檢測性的人物學習活動,那便是分析一個復雜角色,這是一項綜合的考驗。針對復雜角色,課標中明確解釋為具有多重性格的角色,也就是接近于我們所說的圓形人物。多重性格區別于一種性格的人物,不是非黑即白,不是善良與邪惡的對立,而是一個人的身上具有多重性格,或者這種多重性格來源于人物經歷的變化,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的經歷促使其產生變化,從而展現一個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筆者認為,根據各年級課標的呈現,這里的多重性格不僅指人物在同一時刻具備的多種性格,更指的是變化中的人物,因為變化能制造沖突、高潮,從而揭示主旨。
例如,《祝?!分械南榱稚?,她曾經勤勞、單純、熱愛生活,經歷了一次厄運后,她仍嘗試樂觀面對生活,但在接連不斷的厄運中,她的心靈之燈被輕而易舉地吹滅,慘遭生活拋棄,這是隨著時間、情節不斷變化的復雜角色。此外,還有同一時刻具備多重性格的人,甚至是具備截然相反的性格的人物,如《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阿長,她睡覺擺成一個“大”字,她粗俗大條,但對“我”卻細心呵護。這時候,大條與細心便不再對立,它們互相作用,成就了一個真實、鮮活的奶媽形象,她是底層勞動人民,是個小人物,而小人物也能閃爍柔和的光芒,這便是多重性格的魅力,極具教學價值,如果能學會制造這種沖突,學生的人物塑造水平就會快速提升。
課標要求學生在分析復雜人物時,應學會分析人物的變化、分析人物間的相互影響對情節和主旨的作用。而正如上文的例子中所闡釋的,一旦人物隨著情節的發展而變化,人物的性格也就開始多樣起來,一旦性格多樣,也就意味著主旨的揭示迸裂而出。例如,在祥林嫂性格的變化中,可見封建禮教對人性的荼毒,在阿長性格的沖突中,可見她對“我”質樸而熱烈的愛。范進在中舉前后,胡屠夫的性格變化不僅可以展示出人的異化,還能直接揭露科舉制對人心的荼毒??梢?,人物之復雜是極其重要的,學會分析復雜人物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學分析復雜人物的方法更是值得重視與借鑒的。
九至十年級閱讀標準中的復雜角色分析,作為一個集大成者而存在,它的內涵包含前8個階段的學習,這其中有豐富且有效的方法,有對人物的深刻理解,這是一套完整而成熟的人物學習系統。復雜角色分析作為人物學習的高級階段,它促使學生學習分析人物的多樣方法,引導學生塑造鮮活、真實的人物形象,更是致力于幫助學生觸摸生活中最本真的“人”。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曾素林,郭元祥.中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比較及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3,(1):42-45.
[3] 于淼.例談高中語文教學中人物形象分析[J].文學教育,2018,(6):82-83.
責任編輯 朱澤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