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馬薩諸塞州小學母語課程框架閱讀標準的特征及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2017年版馬薩諸塞州英語語言藝術與素養課程框架中的閱讀標準分別從文學類文本、信息類文本與基礎技能三方面制訂。該閱讀標準體現出層級性、可操作性以及注重閱讀能力培養三方面的特征。它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是:注重能力的培養,而非知識的傳授;增加文本多樣性,提高文本復雜性;閱讀方法明確可操作,閱讀評價清晰可量化。
  關鍵詞:課程框架;閱讀標準;閱讀能力
  作者簡介:章勤依,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10-0027-04
  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馬薩諸塞州根據該州的實際情況,在2001年版《英語語言藝術課程框架》的基礎之上,頒布了2017年版《英語語言藝術與素養課程框架》。這部課程框架是馬薩諸塞州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者智慧的結晶,是站在時代的高度對學習者從學前階段到高中階段的學習規劃,更是為了高等教育、職業選擇及個人發展所做的規劃。由此可見,這部課程框架不僅具有很高的研讀價值,對我國的母語教學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閱讀教學作為我國小學語文課程中的主要教學方式,對于其課程框架中閱讀標準的研讀是不可或缺的。
  一、課程框架中閱讀標準的內容概述
  2001年版課程框架大致分為語言、文學、寫作和媒體四個部分,而2017年版課程框架則分為閱讀標準、寫作標準、聽說標準與語言標準四個部分,其中閱讀標準是在2001年版文學版塊的基礎上拓展而來。2017年課程框架將閱讀標準細分為文學類文本閱讀標準、信息類文本閱讀標準與基礎技能閱讀標準三大版塊。文學類作品指故事、戲劇、詩歌等作品;信息類文本指非虛構類作品,包括個人隨筆、評論文章、回憶錄、政治文件等功能性文本;基礎技能則是指對印刷體書寫、字母原則和英語寫作系統等其他基本原則的理解能力和應用知識,是閱讀展開的基礎。
  從閱讀教學內容來看,“閱讀標準”囊括了對學生閱讀的基礎知識與能力的培養,經典性文學類作品的閱讀與學習,又突出列舉了對信息類文本的閱讀與學習,具有基礎性、經典性與時代性三個特征。閱讀材料作為學生學習母語的范例,直接影響其閱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將文學類與信息類文本并舉,體現了對于閱讀實用性價值的重視,體現了語文學習工具性的特點。另外,對于文學類文本與信息類文本,該閱讀標準分別從關鍵思想與細節、文本技巧與結構、知識與觀點的綜合、閱讀范圍與文本復雜等級四個方面展開敘述。這樣的設計既能兼顧文本閱讀教學中詞句運用、篇章結構、材料選擇以及內容主題的學習,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四個方面雖然各有側重但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閱讀教學系統。
  二、課程框架中閱讀標準的特征
  2017年版馬薩諸塞州的課程框架是在2001年版課程框架的基礎之上,結合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重新修訂而來。通過2001年版與2017年版課程框架的橫向對比,以及與2017年版框架小學學段1~6年級的縱向對比,發現2017年版小學學段的課程框架具有明顯的層級性、可操作性與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這三個方面的特征。
  1. 閱讀標準體現層級性。層級性是指閱讀標準針對1~6年級的學生,在閱讀知識與能力的培養上體現出層層深入的梯度性。首先,1~6年級中基礎技能的閱讀標準下都有同樣一段文字,當學生成為熟練的讀者時,他們將需要減少關于這些概念的練習,而一些還在學習中的讀者則需要更多的和不同種類的練習。教學的關鍵在于教給學生他們所需要學習的東西,而不是他們已經知道的東西?;A技能閱讀標準的設置旨在培養學生對印刷體書寫、字母原則和英語寫作系統等基本原則的理解能力,是閱讀課程的必要和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這類閱讀的基礎性技能,課程框架對于教或者不教,教多或者教少做出了提示,這體現出課程框架對于學生不同學習層次的關注。其次,以文學類文本閱讀標準下關于文本技巧與結構的學習標準為例,從1~6年級體現出明顯的層級性。如表1所示。
  縱向對比各年級的閱讀標準可見,在閱讀中對于詞語的理解程度上,閱讀標準在學生閱讀的能力要求與閱讀理解的內容上都體現出逐步深入的特點。在能力要求上,從簡單的區別、描述、識別到解釋、分析逐步提升,區別、描述、識別三個詞語是基礎的,主觀性的要求。此年齡階段的學生以具體思維為主,在抽象思維方面還未得到很好的發展,因而前半段的要求多以學生主觀可感知的要求為主,以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觀感知能力。而解釋、分析等要求則需要學生進行理性的分析與思考,這與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也是相適應的。在要求理解詞語的內容與深度方面,從簡單的單詞短語的理解到比喻性語言,具體內涵甚至深化到詞語在詩歌節奏、語調方面作用的理解,也體現了在小學學段閱讀教學中不斷細化、深化的層級性特點。
  2. 閱讀標準具體可操作。2017年版課程框架不僅制訂了詳細且具有層級性的學習標準,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而且還提供具體詳盡的學習方法,為教師閱讀教學的開展與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策略,從而使這份課程框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與實用性。與2001年版課程框架的文學學習標準相比較,可以看出2017年版課程框架的可操作性更為突出。
  以理解作品人物為例,2001年版課程框架提出的整體目標是識別、分析和運用小說作品結構和要素,并從文章中找到支持觀點的證據,在整體目標之下,將從幼兒到12年級簡單分為4個學習階段分別闡述階段目標。其中,從幼兒到4年級的閱讀目標是識別所喜歡小說中的情節、人物、背景等要素,并將這些要素用于自己寫的故事中??梢?,2001年版的學習標準對于學習者閱讀要求的制訂并不明確,且沒有提供任何可操作的方法或指導。對于小說人物的理解與學習只作為一個要素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提及,而對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并未有任何提示。同時,這樣的學習標準也不能檢測或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習目標。   在2017年版課程框架中,對于每一個年級都制訂了不同的學習標準,從幼兒到12年級共13個不同的學習層級,每個層級都制訂了學習標準并提出了適合該年級學生學習與使用的閱讀方法與策略。
  如表2所示,2017年版課程框架中針對文學類作品如何進行人物的理解與學習,提出了明確且可操作的學習方法與教學策略。對于小學生來說,描述并理解人物形象往往是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根據2017年版的閱讀標準,每個年段的學生對于人物的學習與理解在閱讀目標、學習方法、評價檢測上都可以切實展開。縱向比較該閱讀標準,還可以發現每個年段內容不同,方法有異,具有科學性與豐富性。按照該閱讀標準進行學習,學生能在閱讀中理解作品人物,并獨立欣賞人物。從借助細節、情節與插圖等描述人物形象,到人物形象的對比,再到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在這樣循序漸進的標準與策略的指導下,6年級的學生對作品人物的理解就能達到一定高度,同時也有利于其觀察生活中的人物,并提高寫作能力。此外,閱讀標準中所體現的借助插圖與數字文本來增進對于人物的理解,更體現了該標準對于閱讀教學多樣而豐富的教學指引。
  3. 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2017年版課程框架中所制訂的閱讀標準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而非簡單的知識習得。上一部分閱讀標準所提供的閱讀策略與方法就是“授人以漁”的體現。除此之外,還突出表現在閱讀教學文本的多樣性與批判性思維培養兩方面。
  首先,該閱讀標準中涉及的文本具有多樣性,表現為閱讀標準中與數學學科相聯系,并與信息技術(圖片、視頻等媒體)相結合的閱讀教學。閱讀不僅存在于母語課堂,也存在于地理、數學等其他學科,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2017年版課標將信息類文本獨立出來,學習演講、傳記、評論等各種話題與體裁的文本,就是該閱讀標準跳出文學框架與生活相結合的體現。更值得關注的是,在信息類文本閱讀標準中出現與地理、數學學科相結合的文本,體現不同學科的聯系與整合。此外,該標準還強調從數字媒介中獲得信息資源,并以此支撐自己對于文本的理解。
  其次,該閱讀標準在培養批判性思維與進行文學欣賞審美兩者的權衡中,以前者為重。在我國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往往以進行文學欣賞與審美體驗為主,而馬薩諸塞州的課程框架更注重閱讀的實用性,在教學中貫穿對文本的批判性閱讀。第一,突出表現為有根有據,即強調以細節、內容等文本中尋之可見的證據,以證明對于文本理解的正確性。例如,適當地引用文本證據來支持分析文本;明確指出的內容以及從文本中得出的推論,并加以解釋。第二,表現為重視文本的對比,包括對人物、主題、情節等的對比。在1年級中就已經出現了比較和對比故事中人物的冒險及經歷等閱讀標準,并且貫穿于每一年段各類不同的文體之中。實踐證明,利用對比的方法不僅能夠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而且還能夠拓寬思路繼而批判地看待閱讀的內容,不唯書不唯上。
  三、馬薩諸塞州課程框架閱讀標準對于我國閱讀教學的啟示
  2017年版馬薩諸塞州英語語言藝術與素養課程框架作為其母語教學的課程標準,其目的是使中小學教育為學生的高等教育、職業選擇與未來發展做準備,培育21世紀所需要的有文化與素養的人。閱讀教學作為母語教學中的關鍵部分,在該課程框架中以培養閱讀能力為重點,突出文本選擇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閱讀標準的層級性與可操作性。對于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可以兩相比較并借鑒其突出的特征,以優化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首先,注重能力的培養,而非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是培養獨立的閱讀者,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我國小學語文課堂上,許多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者,而非主動的學習者。由于長期地被動接受產生依賴心理,他們不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從而失去對于閱讀的興趣與信心。因此,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不僅要教授學生閱讀的方法,還要讓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更要培養其批判性思維。由此,使學生面對文本,能夠讀通、讀懂、讀出自己對于文本的認識,從而產生閱讀的興趣。在良性循環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其次,增加文本多樣性,提高文本復雜性。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教材所選篇目為主要教學材料。然而,教材編寫的問題早已暴露,雖然統編教材正在逐步推廣,教材問題得到改善,但相較于馬薩諸塞州的文本選擇,我國的小學教材仍顯單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增加文本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在小學智慧課堂網絡平臺不斷推廣的情況下,教師要抓住機遇,主動利用網絡資源,以豐富閱讀教學的材料。此外,教師也要關注添加了信息類實用性文本的教學,增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
  最后,閱讀方法明確可操作,閱讀評價清晰可量化。閱讀教學要落到實處,教師應在閱讀方法的指導與閱讀評價的設置上下功夫。教師可以借鑒馬薩諸塞州2017年版中具體且可操作的閱讀標準,使課堂跳出形式化的“你問我答”“你講我記”的怪圈。教師要做閱讀方法的指導者,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實現有價值的學習。例如,馬薩諸塞州課程框架中提到的通過利用關鍵細節來描述一個故事中的人物、環境和主要事件、解釋課文中的插圖是如何幫助理解故事中的語言(創造氣氛、強調人物或場景等某些方面的作用)。教師給出明確的指導,并根據要求進行評價,幫助學生完善答案,最后習得并鍛煉閱讀方法,如此,學生才能在課堂上實現閱讀能力的增長。
  綜上分析,2017馬薩諸塞州英語語言藝術與素養課程框架的閱讀標準部分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閱讀教學體系。其明顯的層級性特征,與制訂的具體可操作的閱讀標準,以及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視等都值得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師借鑒與重視。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教育也需要在不斷的比較與學習、借鑒之中革新自我。
  參考文獻:
  [1] 洪宗禮,柳士禛,倪文錦.母語教材研究6[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2] 龔偉,錢瑤,汪芳芳.美國馬薩諸塞州科學課程框架述評及啟示[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6):86-91.
  [3] 吳雷.中美兩國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比較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
  [4] 曾素林,郭元祥.中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比較及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3,(1):42-45.
  責任編輯   朱澤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1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