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構建海洋意識教育課程框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國家要求在十三五末期,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要受到基礎的海洋知識教育,將青少年培養成海洋強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尋找學??衫玫男韧庹n程資源,結合國家課程中豐富的海洋意識教育內容,從課程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特點、教學專題等提煉構建了適合中學特點的海洋意識教育課程框架,在校本化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學生海洋意識不斷得到加強,并利用自身優勢,不斷向其他學校和地區輻射,起到帶動和示范作用。提出通過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來構建海洋意識教育課程框架,是海洋意識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海洋意識教育;課程框架
建設海洋強國,不僅因我國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更因為這是21世紀世界的發展趨勢。中國海陸兼備,海洋為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到十九大要求“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再到2016年國家海洋局等五部委聯合印發《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為一線教師進行海洋意識教育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搭建了平臺。
一、加強海洋意識教育是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迫切需要
海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而加強海洋意識教育是我國從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的必由之路?,F在的中學生,是未來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國家希望到“十三五”末期,基礎教育階段的海洋意識教育得到加強。以海洋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為重點,增強海洋基礎知識教育,促進廣大青少年掌握基本的海洋知識,營造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濃厚的認知氛圍。
二、構建海洋意識教育課程框架,讓海洋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
(一)尋找課程資源
1.校外有海洋報等相關媒體的支持,有奮斗在海洋一線進行宣傳和研究的特聘專家。2.教學材料有中國海洋報、中國海洋報親海特刊、中國國家地理、《風雪南極》等系列報刊、書籍,《走向海洋》、《大國崛起》等系列專題片。3.學校具備實施海洋教育所需要的設施、設備和圖書資料。4.有海洋教育兼職教師隊伍,可以開設課程、開展教育活動。5.學校建立了海洋教育實施經費保障機制。加大海洋意識教育領域經費投入,支持海洋知識競賽、海洋意識科普講座、教師培訓等系列海洋意識教育活動的開展。
(二)結合學校實際,構建海洋意識教育課程框架
海洋意識教育課程以地理學科兼職教師為主,因此主要發揮地理課作為國家課程主渠道的作用,通過校本化實施來完成。
1.海洋意識教育的總課程目標:了解海洋、關心海洋、熱愛海洋、經略海洋,宣傳海洋建設成就,立志投身建設海洋強國。
2.核心教學方法:國家課程教學的校本化實施。
3.教學專題設置:(1)國家課程深化海洋教育:①中國的陸與海:疆域;②中國人與海:愛海用海案例;③海陸變遷:我們能改變地球的容顏嗎?④中國人在極地:責任與貢獻。(2)校本課程拓展對海洋的了解:①大國崛起中的海洋意義,②海洋強國建設前沿報道,③我與海洋的約會。(3)實踐活動創造性、藝術性地表達對海洋的了解:①各類海洋競賽;②海洋茶席展示;③《我心中的海洋》宣講會。
4.教學特點:在(行業、學科、知行)融合中發展,在創新和藝術表達中成長。
?。ㄈ┌l揮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從海洋意識教育進教材看,國家地理課程中已經有豐富的海洋意識教育內容,深入挖掘,與學生的主要學習任務吻合,其中中國地理部分10課時,世界地理部分5課時。通過海洋意識時、空觀的傳遞,便于引導學生理解海洋強國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這些內容本身就是地理課學習的重點,也是考察的重點。
其次,從海洋意識教育進課堂的課時看,國家課程校本化15課時,占總學時的43%。
海洋意識教育課程,總學時35。其中國家課程校本化,15課時。其中中國地理部分10課時,(1)中國的疆域2課時,目標:通過國家課程,了解中國的疆域,特別深化海洋國土概念:300多萬km?主張管轄海域,1.8萬km大陸海岸線,了解海洋資源、海洋國土的政治、經濟、戰略意義,樹立寧失千軍不喪寸土的海洋國土觀念。(2)中國北方地區3課時,中國南方地區5課時,目標:通過中國區域地理的學習,了解沿海地區人民在愛海、用海、護海方面的成就,樹立建設海洋強國的自信心。(3)世界地理部分5課時,海陸變遷(人工島嶼1課時),南極地區2課時,北極地區2課時。目標:通過世界海陸變遷的學習,了解中國從古至今對海洋的理解就極其深刻,在現代化海洋強國的建設中我國吹填島嶼的成就以及在南海為世界安全用海所做的努力,樹立和平利用海洋的信念;通過世界極地地區的學習,了解中國人在開展極地科學考察方面所做出的的努力和成就,激發積極參與極地事業的熱情和責任。
校本課程10課時(初一、二年級每年3課時:社團展示3課時,茶道課程融合1課時)。目標:通過校本課程深入了解大國崛起過程中海洋的意義,深化海洋強國的認識。通過海洋探索社社團活動、展示,將社員對海洋的熱愛釋放出來并帶動給更多的學生,發揮示范效用。
實踐活動10課時(含參賽、創作作品、聽講座、外出宣傳展示、參觀等)。目標:通過實踐活動,發揮學生創造性地表達對海洋的理解、藝術性地表達對海洋的熱愛的巨大能量,形成示范能力。
最后,從執行教師的影響看,學校主要海洋意識教育兼職教師,作為國培計劃培訓專家、區兼職教研員、區學科帶頭人,為國培計劃全國骨干地理教師培訓班的50位教師做《中國的疆域》示范課,中國海洋報做過專題報道;為北京市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校園現場會做《中國人在南極》現場示范課,北京電視臺作專題報道.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實現了海洋意識教育的示范作用,受益面大,教育效果明顯。
三、海洋意識教育成果初現,學生取得的成績斐然
全校學生連續四年參加2015-2018年北京市學生海洋知識競賽,2015-2017年共有200多人次獲得北京市一、二、三等獎,北京市現場總決賽中,2015-2017年連續三年分別獲得初中組第三名2人,第二名2人,第二名2人的好成績;共有六名學生代表免費參加了市教委和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組織的海洋冬令營活動,并獲得優秀營員稱號。
在中國海洋學會組織的《暢想2049的海洋》活動中,我校學生初一初二學生全員參與。積極查閱相關資料,與家長老師一起暢想中國建國100年時我們的海洋科技發展前景,并利用多種文學、藝術形式展示自己的理解。其中,段炳榮獲國家特等獎,她創作的中篇小說描述了為國家海洋探索的女性科學家奮斗的故事,展現了學生強烈的海洋強國建設的參與意識。另外7名學生分獲一、二、三等獎,說明我校學生不僅海洋意識強,而且海洋的創新意識也強,傳播海洋意識的能力更強。
海洋意識教育,任重道遠,在學生在校時間有限的前提下,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海洋意識教育課程體系的豐富完善,需要有情懷的教師一同構建。
作者簡介:黃東蛟(1967.8-),女,漢族,北京市人,理學學士,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中學高級,研究方向:地理教育、海洋教育、茶文化教育、研學旅行課程設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