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演化淺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鄂爾多斯盆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礦產基底,盆地演化決定了鄂爾多斯盆地多種能源礦產的成藏(礦)和分布規律,因此,了解盆地的演化歷史發展歷程對盆地礦產資源的成藏(礦)和分布規律極為重要。鄂爾多斯盆地的演化可以分為5個階段:(1)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基底形成階段;(2)中、晚元古代地臺裂谷發育階段;(3)古生代-早中生代大華北盆地沉積階段;(4)鄂爾多斯內陸湖盆演變階段;(5)新生代盆地改造階段。不同的發展階段構造期次的疊加形成了現下鄂爾多斯盆地特定的構造格局。
  關鍵詞:鄂爾多斯  造演化  演變階段
  中圖分類號:TEl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a)-0078-03
  鄂爾多斯盆地位于我國中西部,該盆地疊加在早、晚古生代華北大型盆地之上,具有穩定沉降、坳陷遷移、扭動明顯的多旋回沉積型特點,自中晚三疊世—早白堊世開始發育,后經多期改造的多重疊合型內陸盆地[1,2],盆地內石油、天然氣、煤等非金屬礦產和鈾、鉛、鋅等金屬礦產豐富,同時也各類化工原料的主要產地之一[3]。鄂爾多斯盆地結晶基底作為華北克拉通的一部分是最穩定的構造單元,形成和演化與華北克拉通的構造發展息息相關。
  印支運動導致中國大陸構造格局和構造體制發生重大變化,印支運動前為古大陸邊緣匯聚于古亞洲大陸;印支運動后,主要為板內構造體制。根據鄂爾多斯盆地內部結構特征劃分出6個次一級構造單元(見圖1),即伊克昭盟隆起、渭北撓褶帶(隆起)、西緣沖斷帶、晉西擾褶帶、天環坳陷(向斜)以及陜北斜坡。
  1  太古-早元古代基底形成期
  鄂爾多斯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早期。其前期演化發展一直是華北克拉通演化的一部分。華北克拉通是我國最古老的克拉通,已有具有38億年的演化歷史,在始太古代已開始形成陸核,基底由多個微陸塊拼貼而成[4,5],現下統一的認識為華北克拉通結晶基底最終拼合、固結是在“呂梁運動”時期,即在1.8GM前結束,并在此之后進入了地臺演化階段[4,6]。
  2  中、晚元古代地臺裂谷發育期
  在中元古代至古生代華北板塊相對較為穩定,中、新元古代華北板塊形成了熊耳裂陷槽、燕遼裂陷槽以及北緣裂谷系、東緣裂谷系[7]。需要指出的是,新元古代芹峪運動使得裂陷-沉降中心從西部向東部轉移[8]。
  這一時期賀蘭山-鄂爾多斯分區新元古代僅出露了青白口紀地層,其沉積盆地類型為混積臺地[9],青白口紀約10億年左右,Rodinia超大陸向北拼貼于華北板塊的聚合事件導致了華北板塊南緣發生大規模的抬升剝蝕,而楔入華北七陸的陜、豫、晉坳拉谷及賀蘭坳拉谷則烘托出鄂爾多斯地塊向獨立沉積盆地發展的地質演化背景[10]。
  3  古生代-早中生代大華北盆地沉積期
  元古宙末薊縣運動造成早寒武紀大部分地層缺失[5]。早古生代早期,陸塊處于擴張期發育被動大陸邊緣沉積建造,內部形成了以碳酸鹽巖為主的陸表海相沉積建造[11]。中奧陶紀后,受加里東運動影響而在鄂爾多斯盆地缺失了晚奧陶世-泥盆紀的沉積,形成了富含油氣的奧陶系頂部古風化面。
  晚古生代是重要的聚煤時期,石炭紀華北地臺整體緩慢下沉接收沉積[12],中石炭紀的海侵形成了海陸交互相或海相的中、下石炭統和下二疊統山西組。早二疊紀華北板塊南緣形成陸表海盆地,板塊內部發生翹板式構造運動,地貌形態轉變為北隆南傾。晚二疊世,由于海水逐漸退出而轉變為陸相沉積[11],該格局一直持續到早三疊紀。
  該時期是在華北地區逐漸形成一個統一大盆地,華力西期中亞-內蒙古海關閉形成褶皺山脈,成為盆地北部邊界。祁連海槽經過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并在印支期海槽關閉形成了祁連—秦嶺山脈,成為盆地南部邊界。兩邊界使盆地與外海隔絕形成了內陸盆地。
  4  鄂爾多斯內陸湖盆演變階段
  印支運動使得鄂爾多斯盆地在中生代出現了大致雛形,也構建了其基本構造格局,燕山期其構造特征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3]。
  早三疊紀構造格局未有太大變化,三疊紀末印支運動使全區抬升[14],到早侏羅世盆地進入坳陷階段,也標志了鄂爾多斯盆地正式形成,成為了大型內陸差異沉積盆地[15]。印支運動期,太平洋板塊向亞洲大陸俯沖,所產生的擠壓作用,將古華北盆地分割成東部的隆起和西部的鄂爾多斯坳陷,使晚三疊世華北盆地的沉積范圍向西推移到太行山以西,隨著東部隆起向西遷移發生了多次不均勻抬升剝蝕[16],侏羅系最早沉積的地層下侏羅統富縣組正是發育在由印支運動所造成的凹凸不平的剝蝕面上,平行不整合于下三疊系延長組之上[17]。
  之后進入了鄂爾多斯大型內陸湖盆從發展到殲滅的過程。盆地第Ⅰ拗陷階段:西部及西南部的構造擠壓,使盆地從富縣期至延安期形成了由分隔性到超覆性充填沉積的變遷。盆地第Ⅱ拗陷階段:該拗陷階段盆地受到燕山期構造發展不斷強化,形成了直羅期與安定期持續發育的內陸湖盆沉積[18]。第Ⅲ階段:盆地迅速萎縮、消亡,晚侏羅世構造運動極為頻繁,沉積范圍有限,僅在桌子山東麓—環縣—慶陽的南北向長條形坳陷內沉積以陸源碎屑為主的芬芳河組。第Ⅳ階段:晚侏羅世中晚期由于燕山運動影響盆地處于隆升狀態,早白堊世晚期,鄂爾多斯盆地消亡[19]。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導,在白堊紀晚期華北克拉通東部發生了石圈破壞減薄達到高峰[20](華北克拉通破壞),該階段鄂爾多斯盆地熱流高峰以及巖石圈減薄也達到了的高峰[21]。   5  新生代盆地改造階段
  新生代盆地主體持續抬升,一直為東高西低。喜山期鄂爾多斯盆地主體經歷了多次構造抬升事件,在其周緣地區相繼發育了一系列新生代斷陷盆地。而且自晚白堊世盆地發生構造隆升,該區經過長期剝蝕導致部分地區早古生代甚至于更老的地層出露地表[22]。
  6  結語
  鄂爾多斯盆地的形成經歷了5個演化階段,在構造格局上屬于華北板塊的一部分,其發展與華北板塊的演變息息相關,華北板塊經歷了復雜的構造過程,也形成了復雜的沉積建造,與其同時也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中生代印支運動后,鄂爾多斯盆地的基本形態和構造格局形成,經過燕山期、喜山期的進一步發展,現下鄂爾多斯盆地的特定的構造格局和地貌形態。只有了解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格局、演化歷史才能對礦產資源的形成及分布規律進行判別,為資源勘查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 劉池洋,趙紅格,桂小軍,等.鄂爾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時空坐標及其成藏(礦)響應[J].地質學報,2006(5):617-638.
  [2] 趙軍龍,譚成仟,劉池陽,等.鄂爾多斯盆地油、氣、煤、鈾富集特征分析[J].石油學報,2006(2):58-63.
  [3] 滕吉文,王夫運,趙文智,等.鄂爾多斯盆地上地殼速度分布與沉積建造和結晶基底起伏的構造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08(6):1753-1766.
  [4] 趙國春,孫敏,S.A.Wilde.華北克拉通基底構造單元特征及早元古代拼合[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2(7): 538-549.
  [5] 胡波,翟明國,彭澎,等.華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地質事件——來自北京西山地區寒武系和侏羅系碎屑鋯石LA-ICP-MS U-Pb年代學的證據[J].巖石學報,2013(7):2508-2536.
  [6] 趙國春.華北克拉通基底主要構造單元變質作用演化及其若干問題討論[J].巖石學報,2009(8):1772-1792.
  [7] 翟明國,胡波,彭澎,等.華北中—新元古代的巖漿作用與多期裂谷事件[J].地學前緣,2014(1):100-119.
  [8] 段吉業,劉鵬舉,夏德馨.淺析華北板塊中元古代—古生代構造格局及其演化[J].現代地質,2002(4):331-338.
  [9] 郝奕瑋,駱滿生,徐增連,等.華北陸塊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積盆地劃分及其構造演化[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4(8):1230-1242.
  [10] 楊俊杰.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分布規律[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10-15.
  [11] 陳世悅.論秦嶺碰撞造山作用對華北石炭二疊紀海侵過程的控制[J].巖相古地理,1998(2):48-54.
  [12] 郭英海,劉煥杰,權彪,等.鄂爾多斯地區晚古生代沉積體系及古地理演化[J].沉積學報,1998(3):44-51.
  [13] 羅建強,何忠明.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構造演化特征及油氣分布[J].地質與資源,2008(2):135-138.
  [14] 王雙明.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演化和構造控煤作用[J].地質通報,2011(4):544-552.
  [15] 李文厚,龐軍剛,曹紅霞,等.鄂爾多斯盆地晚三疊世延長期沉積體系及巖相古地理演化[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501-506.
  [16] 劉池陽.華北克拉通沉積盆地形成與演化及其油氣賦存[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0.
  [17] 李振宏,董樹文,馮勝斌,等.鄂爾多斯盆地中—晚侏羅世構造事件的沉積響應[J].地球學報,2015(1):22-30.
  [18] 程守田,黃焱球,付雪洪.早中侏羅世大鄂爾多斯古地理重建與內陸拗陷的發育演化[J].沉積學報,1997(4):45-51.
  [19] 張泓,晉香蘭,李貴紅,等.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紀—白堊紀原始面貌與古地理演化[J].古地理學報,2008(1):1-11.
  [20] 朱日祥,徐義剛,朱光,等.華北克拉通破壞[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2(8):1135-1159.
  [21] 焦亞先,邱楠生,李文正,等.鄂爾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巖石圈厚度演化——來自地熱學的證據[J].地球物理學報,2013(9):3051-3060.
  [22] 趙振宇,郭彥如,王艷,等.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進展[J].特種油氣藏,2012(5):15-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2828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