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北京市西城區以“繡花之功”提升背街小巷精細化管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7年4月,北京市西城區正式啟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制定《西城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共建共享全覆蓋、十有十無五好促提升”的目標,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全區1430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任務。截至2018年底,西城區共有93條背街小巷達到“十有十無”標準,并通過市級達標驗收,1167條背街小巷達到了“十有”標準。
  城市管理,在于精細。無論是聚焦核心區科學發展,還是提升居民品質生活,“像繡花一樣精細”的城市管理必不可缺。
  一、借“外腦”之智,助力精細化管理
  專家顧問制度是西城區決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管理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們圍繞發展難題,積極謀劃、科學論證、建言獻策,為加快推進西城區管理轉型、內涵發展、品質提升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2018年,西城區借助城市管理專家的經驗和智慧,積極探討新時代精細化城市管理的對策和思路,不斷推進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提升。
  針對大氣污染現狀,特別是老百姓關注的PM2.5年均濃度,西城區組織專家開展了《西城區大氣污染精細化管理試點研究》,提出道路清掃、灑水和噴灑抑塵劑等措施在降低道路的PM2.5、PM10的濃度和保持時間上的利弊,建議充分考慮各類措施的特點,灑水車本身對大氣污染的影響和行政成本等因素,科學設計作業時間、頻次、措施搭配等細節,優化作業方案,有效防控道路揚塵。同時,加密重點區域環境監測網絡,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各種電子監管系統,建設以空氣質量預測模型為基礎,集成各種環境監測、污染排放、城市運行數據于一體的西城區城市精細化治理平臺,開展空氣質量預測、減排模擬和效果預測評估,為區域大氣污染靶向治理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支持。
  組織專家承擔《西城區街巷胡同治理的歷史經驗、現狀問題及未來思路與對策研究》《小巷管家工作研究》《陶然亭街道建設美好陶然三年行動計劃》等課題研究;對手帕口橋鐵路橋改造提出自行車道劃分和遮雨棚建造等意見,被區政府采納;開展調查研究,承擔并修改老舊小區治理“十有十無”目標,以高標準的城市治理理念,不斷推進西城區精細化管理。
  二、行機制之措,保障精細化管理
  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僅考驗城市建設的“硬”實力,更考驗城市管理的“軟”實力。西城區背街小巷面積僅占全區面積的11%,卻承載了全區41.9%的案件上報量,要使背街小巷整治真正取得實效并能長期鞏固成果,必須抓制度建設,形成長效機制,為精細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創設并完善“兩會一案例”制度。“兩會一案例”制度是指城市管理工作聯席會、案件協調會和《典型案例》制度。城市管理工作聯席會每季度召開一次,主管區長主持,研究突出問題、加強情況溝通、協調相互關系;案件協調會每月召開一次,明確工作重點,集中優勢兵力,統籌協調推進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兜湫桶咐凡欢ㄆ诳l,主要關注熱點、展示個案、把握規律、創新思路,對典型性、復雜性疑難案件深入剖析,尋找案件成因、特點、實質,提出操作建議,推動難點、法律盲點等問題的解決。
  二是加強管控制度建設。制定《西城區城市街區設計導則》,對街巷建筑立面、牌匾標識、綠化景觀等元素進行設計規范,為街區整理提供科學指導,強化源頭管控;制定《西城區街區公共空間管理辦法》,對市政道路、街巷胡同、房屋建筑、廣場綠地、濱水區域等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使用、管理做了系統性、全面性規定,強化管控;制定《背街小巷精細化管理指導意見》,明確 “十有”工作標準,強化日常管理;制定《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達標驗收管理辦法》,將達標背街小巷納入網格化監督管理,強化動態管理。
  三是強化督查考核機制。將背街小巷督查考核列入政府部門、街道領導班子工作業績的考核指標內容,增加績效考評占比,明確考核評價細則,精簡考評內容和標準。實行“月檢查、月排名、月曝光”,每月進行綜合檢查,每月曝光環境亂點,每月對單位部門進行排名。同時,落實北京基層治理的“吹哨報到”機制,推動管理重心下移,處級干部包片、科室包街道,用腳步丈量街巷,每月不定期深入街道巡查。此外,還實行責任追究機制,嚴格落實約談制度,督促部門、街道履職盡責,做好工作。
  四是落實精準處置機制。推進“微循環”機制建設,與市排水集團、電力公司、熱力公司、燃氣集團、自來水公司等公服企業平臺對接,實現工作聯動,協同處置,大大縮短案件處置時間,提高了案件處置效率。落實疑難案件協調處置機制,加強與各級職能部門溝通協調,對疑難案件開展聯合確權,實行疑難案件兜底,提升疑難案件處理能力。落實案件督辦機制,每月定期對超期案件、三次核查未通過案件進行催辦,加速案件辦理速度。
  三、靠智慧之功,提升精細化管理
  西城區以大數據建設為中心,利用物聯網等新技術打造智慧城市管理體系,靠智慧之功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
  一是推進“城市大腦”建設。圍繞“全面感知、統一大腦、分布式管理、模塊運行、精準服務、高效協同”的目標,開展“城市大腦”專題研究,為打造“流程一體化、業務全域化、網格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奠定理論基礎。
  二是重塑城市全面感知系統。依托物聯網技術、12345和12341熱線平臺、街巷長、網格員、準物業管理人員及“西城大媽”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構建全面感知系統,增強對末端城市運行、社會動態的感知能力。
  三是完善物聯網監測系統。建立37個雨量監測點、3個雪量監測點和11個低洼積水監測點,實現重點區域各類數據共享;通過數據交換方式獲取西單、金融街、什剎海等重點區域人流量數據,并將數據與BI、GIS等系統對接,通過數據分析的方法從大數據中發掘潛在價值;推進智能井蓋狀態監測示范,選取西交民巷社區安裝500個井蓋傳感器、6個數據集中器,研究城市部件管理和處置規范,為城市管理提供范本,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效能;為全區1331條背街小巷制作唯一的二維碼標識,手機掃一掃,不僅能了解背街小巷的管理服務、“十有十無五好”標準、《居民公約》等內容,而且還能了解胡同的歷史背景、胡同故事、小巷名人等。
  四是推進可視化技術應用。通過可視化技術應用,將城市運行態勢完整、直觀、清晰呈現在指揮中心,實現城市運行、應急指揮、參觀調研三大應用場景可視化,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決策、指揮提供保障。
  四、匯公眾之力,促進精細化管理
  “城市治理的關鍵在于公眾參與”。讓群眾參與城市治理是西城區促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舉措。
  首先,拓寬公眾參與的渠道。西城區不斷探索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在開發了“西城隨手拍”APP基礎上,2017年又開通了“西城網格監督”公眾號,讓市民對身邊的環境秩序問題實現快速上報;組建背街小巷自治共建理事會1359個,志愿服務團隊1358個,變過去的“被動管理”為“主動治理”,形成多形式、多層次、多維度的公眾參與模式,讓公眾更加便捷、更加積極地參與城市治理。
  其次,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為提高市民參與城市治理的積極性,西城區于2018年開展了城市問題“你舉報、我獎勵”活動。活動開展以來,“西城網格監督”公眾號的粉絲增長了近1600人, 上報各類城市問題5093件,累計發放紅包5119元,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的積極性明顯提升。
  再次,加強公眾參與的宣傳力度。開展政府開放日活動,邀請市民參觀信息化城市運行管理平臺,了解“隨手拍”“微信公眾號”的操作使用及城市管理案件的處置流程;加大媒體宣傳力度,組織專業工作人員和熱心市民代表接受北京晚報等媒體采訪,介紹微信紅包活動開展的情況;邀請政協委員、志愿者及環衛工人及群眾等參加“您舉報、我獎勵”推廣活動,向積極參與活動的熱心市民頒發榮譽證書,特聘十名同志為“西城區城市環境特邀監督員”。
  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精細化治理格局,讓西城區更有溫度、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
  (責任編輯:趙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4613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