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立足高中生物教材“進階式”滲透社會責任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更好地實現社會責任的滲透教育,對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進行梳理,并嘗試呈現“進階式”的滲透過程,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開展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材社會責任滲透進階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B
  當下,公民個人的社會參與度不斷提高,作為未來的社會建設者,學生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社會責任素養,也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有研究指出,社會責任素養應當是個體對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國家責任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責任認知、情感和能力的綜合體現,應當將社會責任素養融入課程和主題教育。根據“螺旋式”課程理念,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包括核心概念的掌握以及能力提升都是不斷地遞進的,培養目標具有鮮明的層次性。同理,在教學滲透前,闡明社會責任素養的內涵和層次十分關鍵。
  1社會責任素養的層次
  社會責任素養是指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并做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具備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責任感和能力。該素養具體可以表現為表1中的四個層次。
  2結合具體教材內容滲透社會責任觀念
  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中的滲透,尋找高中生物教學與社會責任教育的契合點,現先將各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章節相關內容梳理如下。
  2.1人教版《必修卜分子與細胞》教材
  在第一章第一節中,SARS病毒、艾滋病毒等事例的具體介紹可以促進學生了解相關防控知識,珍愛生命(層次一、二);第二節中以“發菜”這種藍藻被列為保護生物作為反例,說明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重要性;第二節“科學前沿”欄目中要求評價“組裝細胞”技術的科學性和影響,“科學史話”介紹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誕生過程,以及“科學前沿”中提及的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可以促進學生關注生物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層次二)。第五章第一節“酶的特性”內容中“科學·技術·社會”欄目分析了酶在生活中的各種應用;第二節的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可以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在身邊農業生產應用中提出合理地建議(層次三)。第六章第二節中通過了解干細胞的作用以及研究進展,可以辨識關于器官移植等社會熱點問題中的真偽科學(層次四)。學生可通過第三節了解社會老齡化問題,基于細胞衰老與個體衰老的關系,并根據第4節致癌因子、防癌知識,運用相關知識保護自身健康,嘗試制定健康生活計劃等(層次二、三、四)。
  2.2人教版《必修2·遺傳與進化》教材
  學生學習第一章孟德爾遺傳定律以及第二章摩爾根實驗的知識,可以促進思考關于遺傳現象的各類“經驗”總結和說法的真偽,利用遺傳學的知識解釋常見遺傳現象。在學習第三章第三節伴性遺傳以及第五章第三節人類遺傳病過程中,還可以了解常見遺傳病類型及調查方法,參與遺傳病宣傳、防治、調查實踐(層次四)。學習第三章了解基因的本質,認同DNA指紋技術的應用意義。在第五章中,學生了解基因突變、基因重組以及染色體變異等可遺傳變異;同時聯系第六章,了解到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雜交育種、誘變育種等多種技術,可以促進關注相關生產技術,同時為生產實踐提出科學的建議(層次一、二、四)。在分析基因工程的應用以及轉基因技術安全性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遺傳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對這一議題進行合理評價(層次四)。從遺傳到變異再到進化,學生逐漸認識到遺傳多樣性以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因此在第七章第二節中,可通過物種的形成和滅絕滲透生物多樣性保護議題,從進化的角度思考人類發展過程中對于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兩面性影響,明確保護環境,以提高生物多樣性的社會責任(層次三)。
  2.3人教版《必修3·穩態與環境》教材
  從個體角度來看,第一章學習內環境與穩態中介紹了機體穩態調節機制,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康與內環境息息相關的認知;此外,通過學習第二章相關的體液調節、神經調節、免疫調節知識,也有助于學生養成自我保健的意識和習慣(層次一),并運用理論知識關愛親友(層次二)。在第二章的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科學·技術·社會”欄目中涉及激素類藥物的應用及影響、毒品的危害、艾滋病防治等內容,也可以作為教師拓展教學的基點,向學生介紹過程中可使其形成珍愛生命、遠離毒品,防患未然等觀念(層次二、三、四)。第三章通過分析各類植物激素作用的,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嘗試解決農作物生產中的問題(層次三)。
  從種群、群落角度來看,“群落的結構”這一節中可以通過對比立體農業和傳統農業,認同生物技術在生產中廣泛應用的意義(層次一);“群落的演替”這一節課中人類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可引發學生的思考。
  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學生通過學習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包括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等),可以積極參與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第六章第一、二節)等社會議題的討論(層次二、三),進而反思人口增長、工業化水平提高等對生物圈的影響(第六章第一節),高度認同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五章第五節)、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層次一)。教師可以結合“科學·技術·社會”欄目中生態農業、恢復生態學、生態倫理道德等展開滲透;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環保宣傳、物種豐富度調查、建立生態缸等實踐活動(層次四),促進學生形成“環保從自身做起”的意識。
  3“進階式”滲透舉例及思考
  對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進行梳理分析發現,各個章節內容中與社會責任相關的內容較為分散且不連貫,為避免教學時毫無章法或演變成“填鴨式”觀念灌輸,除了籠統地歸納外,還需借鑒其他方式來進行整合。在美國K-12科學教育框架中,核心概念的教學被視為培養核心素養的關鍵,因此該框架通過“學習進階”來呈現各學科核心概念,簡明清晰地指出了核心知識的內涵和發展路徑,供學習者和教育者參考,此舉提高了科學教育的明確性和連續性,值得借鑒。
  類比分析可知,從橫向來看,高中生物教材中每個社會責任觀念的滲透也可視為一個又一個的“階梯”,從縱向來看,各章節內容相互聯系,最后形成一個螺旋上升式的“學習進階”。因此,從分散地滲透向“進階式”滲透轉變,更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以及深刻的社會責任觀念。
  以“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為例,現將分析跨教材、章節后形成的社會責任觀念“進階”歸納為表2。
  在一定程度上,該“進階”能作為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比對的參照,但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形成是十分復雜的,也并非僅有這一種路徑可循。在真正的教學滲透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聯系實際的空間以及實踐的機會,并幫助、引導他們通過不斷深入地聯系生活來自主地形成社會責任觀念,允許學生在形成社會責任觀念的過程中出現“修正”觀念的過程,在不斷的探究中得出結論。因此,各類“進階”的核心部分可供參考,但并非一成不變,新生成的部分也可歸納進來,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反饋,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進行反復修訂。
  綜上,“進階式”滲透強調連續地、明確地開展教學,從微觀的角度把握教材資源,到宏觀的角度建立“學習進階”,都要求教師對教材中涉及社會責任的各部分內容熟稔于心,并且能夠更合理地整合教材資源,為“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教學打下堅實基礎。此外,教師還需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進階”。梳理歸納僅僅是研究的開始,如何運用具體的教學策略以及如何建立相匹配的評價機制等諸多問題仍需要深入探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4704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