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鳳紋樣體系中的派生現象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運用系統化分析方法,以楚鳳紋為主要研究樣本,以典型歷史時期中不同題材紋樣與楚鳳紋的派生現象為切入點,通過對其派生動因、派生形式的分析,詳述了楚鳳與其他紋樣題材的派生關系。楚鳳紋與龍紋的派生源于楚人對紋樣通天功用的強化。楚鳳紋與云紋的派生則是秦漢對楚文化的承續,以及當時仙神思想盛行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楚鳳;紋樣造型;系統化;派生
中圖分類號: J522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9)03-0078-05
在中國上古時期的奴隸社會中晚期,若稱楚美術為南方藝術之冠,則楚鳳圖像可謂這座王冠上最絢麗的明珠。楚鳳紋將楚美術靈巧、俊逸與清奇的特征表達得最是酣暢淋漓。因此,對楚鳳紋樣的系統化研究于楚學尤為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傳世古籍以及出土的絲綢、漆器、陶器等文物中皆有占據一定比例的龍鳳合體、云鳳合體紋樣的刻畫表達。而彼時,龍鳳文化尚未呈現今天我們所共知的內涵蘊意,那么這種紋樣的演化是怎么出現?又代表何意呢?日本學者山本謙治提出,在紋樣史研究中進行造型性的系統化研究,其主要有三個內容,一是相同題材的紋樣如何變化,二是多個題材間的影響、生成關系,三是失去主題的紋樣的系統化[1]。這種對紋樣主題系統化的研究方式,對于厘清楚鳳紋造型演化、內涵衍變的脈絡極具價值。因此,本文擬以山本謙治所述的紋樣造型系統化分析方法,對楚鳳與其他紋樣題材的派生關系展開闡述,即多個題材間的影響、生成關系,探討研究樣本在傳播過程中與不同題材紋樣間發生的派生現象對其主題流變的影響,以獲得更開闊的研究視野。
一、概念的由來
派生原指江河湖泊源頭所分流出來的支流,后引申為從主要事物中發展分化出來的思想、事物等。派生,亦是詞法學造詞法的一種,指在詞根上加上派生詞綴以構成新詞的方法。在楚鳳紋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同時期所流行的思想、文化、紋樣等對楚鳳紋具有一定影響,從而產生了楚鳳紋在與其他紋樣的碰撞交流中發生同構表現以及衍生變型紋樣的現象,而這種分化出來的變型紋樣我們且將其稱為紋樣史領域中的“派生”關系。
二、楚鳳紋與龍紋的派生現象
?。ㄒ唬╊}材派生的動因
有學者認為鳳是太陽神祝融的象征,而龍則是時間或四象中的東宮蒼龍及祖先神靈坐騎的象征。龍紋最初表達的是四季的更替,并不具有王權色彩。古人為便于對天象的研究和觀測,將夜空中沿黃道或天球赤道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分為二十八星宿,又每七宿稱為一星宮,分別以東、南、西、北和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組合搭配,按照方位搭配為東宮蒼龍、南宮朱雀、西宮白虎及北宮玄武。龍紋即為東宮蒼龍的具象表達。《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生動描述了東宮蒼龍七星宿從春分至秋分逐漸隱去的運動軌跡?!皷|宮蒼龍”的第五宿心宿第二顆星,即心宿二,又稱大火星,是一顆極特殊的星。相傳自顓頊帝時,開始派人專門觀測此星,并發現了運用大火星相對于地球方位關系來確定季節的規律。在楚人的天文學范疇中,“東宮蒼龍”圍繞北極星呈規律的旋轉運動從而形成四季的更替變化,“北極星”又象征著祝融、顓頊、等楚人所尊崇的神靈。因此,古代帝王則與形成四季更替的“龍”在楚人筆下中有了新的表現形式,古代學者在描繪楚人所尊崇的神靈時多以龍為坐騎,如《山海經·海外南經》:“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為最典型的描寫,包括《大戴禮記·五帝德》:“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濟于流沙,東至于蟠木”,而古代帝王也將龍作為通天的坐騎,如《大戴禮記·五帝德》中“黃帝乘龍戾云,順天地之德”,帝嚳可以“春夏乘龍,秋冬乘馬”等。又如荊州博物館藏的人乘龍玉佩。這種龍為神靈、帝王坐騎的題材,是以祝融為代表的太陽崇拜與龍可通天形象的一種結合。
龍的形象也因為神靈馭龍的渲染在古人的腦海中逐漸上升為通天的工具[2],如長沙子彈庫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描繪的便是墓主人乘龍飛升仙界的場景。《屈原·九歌》中:“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以及《逍遙游》中莊子的“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中的龍皆以坐騎的形象出現。而鳳亦有類似的“功用”,如張正明先生講:“楚人以為,只有在鳳的導引下,人的精靈才得以飛登九天周游八極。”[3] 這一時期龍紋、鳳紋的結合或出于楚人對強化通天功用的強烈期許而進行的紋樣創新。
?。ǘ╊}材派生的形式
楚國時期龍紋、鳳紋的流行奠定了龍紋與鳳紋派生的基礎。究其派生的形式主要有三種,其一為鳳首龍身組合的形式,其二為龍首鳳身組合的形式,其三則是鳳首為頭、龍首為尾的形式,如表1所示。
其一鳳首龍身的造型,是飾有龍形鳳紋的古物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種,可見當時其流行的程度。該鳳紋的首部有著極具辨識性的鳳啄,與龍身相接呈波浪、彎曲或螺旋的動勢。龍身有時飾有鱗片,有時飾有龍腿龍足,鳳腿鳳爪出現的頻次較少。而尾部則以蛇尾造型的居多,魚尾占少數。
其二則與鳳首龍身相反,是具有龍首、鳳冠、鳳足等特征的龍頭鳳身的樣式。古籍也有所表述,如《山海經·南山經》:“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張慶、方敏將這種樣式分為兩個亞類。第一種即紋樣的龍頭無角呈三角形,頭部裝飾著有與鳳冠十分相似的長型花冠,鳳爪和龍頭口部均有藤蔓花朵裝飾,但并未見鳳羽的存在。第二種即龍首上飾有鹿形的角,搭配長型的鳳冠,整個鳳身呈“S”形。與第一種不同的是,第二種鳳身的兩個側面均有表現,一個較細長與龍首相接,一個呈鳳的形態帶有鳳羽和鳳足。
其三為鳳首為頭、龍首為尾的造型,在楚國的絲綢、漆器等古物中均有這類造型紋樣的體現。其造型特點是鳳首與龍首通過蛇形無足的龍身相接,兩個首部的大小應要求而改變,無具體尺寸比例。如馬山1號墓出土的龍鳳相蟠紋繡、春秋晚期的曹家崗5號楚墓的彩繪漆木瑟紋樣。 從其總體特征來看,龍、鳳的造型皆有所簡化,形成了鳳首、鳳身與龍首、龍身四個主要部分交錯搭配的融合形式。其中鳳的鳳喙、鳳冠、鳳羽和龍的身形、龍爪是其突出的特征,學術界將此種紋樣稱之為龍形鳳紋。
三、楚鳳紋與云紋的派生現象
楚鳳紋的派生現象中,最為常見的便是與云紋的派生,這與云紋產生及發展的歷史背景聯系密切。尤其是在春秋戰國以及兩漢時期,云紋與楚鳳紋的結合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的變化時期,衍生出了抽象的鳥云紋和云鳥紋。
?。ㄒ唬╊}材派生的動因
云紋,是兩漢時期古人對自然天象的解讀描繪,以及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崇拜而形成的一種裝飾紋樣,極具吉祥寓意,如《史記》:“慶云見喜氣也”;又如《河圖帝通紀》:“云者天地之本也”。楚鳳紋與云紋派生的動因,何蕾將之歸納為秦漢統一、手工業興起、士族階層崛起以及審美意識發展四個方面,認為楚鳳紋與云紋的派生現象,離不開秦朝時期大一統狀態下的社會狀況、思想和審美價值觀念[4]。王磊在秦漢云紋紋飾的研究中對其發展的動因則從秦朝統一、生死觀念、哲學思想以及生產發展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5]。
秦先后吞并六國完成華夏大一統,雖僅歷時十五年的時間,但足以汲取楚文化的養分并將之發展傳承。之后楚人陳勝、吳廣掀起的“大楚興”風和劉邦建立的漢朝,都是楚文化被繼承發揚的體現??梢姵m然覆滅了,但楚文化仍然以某種形式潛伏在秦文化中,所以楚鳳紋與云紋的交融派生現象,是秦一統天下后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等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發展的必然結果。
先秦時期,流行的紋飾圖案中多帶有神秘色彩,運用的圖像元素則多神話傳說、宗教崇拜的對象。而在西漢時期,社會富足,生活穩定,民眾有更多的時間關注日常,本我意識逐漸強化,日常生活場景和自然元素逐漸在流行紋飾中變得多了起來。加之漢代時期的王侯熱衷于神仙方術,如《后漢書·方術傳》所述:“漢自武帝,頗好方術,天下懷協道藝之士,莫不負策抵掌,順風而屆焉。”因此,以距離“天”最近的“云”為載體,“云紋”既表達了古人對神山仙界的向往,又表露出民眾祈求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而鳳鳥紋與云紋的聯系歷來緊密,楚國紋樣中的鳳紋與云紋常有共生情形。這是因為,一方面鳥與云都常見于天空,與“神靈”的距離要比地面上的人更近;另一方面,鳳在楚文化里的地位極尊崇,寓意又極美好,其圣潔高遠的空間方位需借助云來表現。
古人對云和鳳的追崇推動了該類紋樣的流行,隨著手工產業的迅速發展和社會審美價值觀念的轉變,在絲綢、漆器、青銅器等服飾和器物中的紋飾逐漸程序化、商業化。這種社會性的廣泛運用,極易在傳播過程中根據人的審美意識而進一步演化,鳥云紋和云鳥紋就產生于這一演變過程之中。加之如前所述,秦漢文化與楚文化間存在較強的承續關系,鳳鳥紋與云紋的結合幾乎不存在意識形態上的阻礙。鳥云紋和云鳥紋的產生和發展,其動因離不開秦漢時期社會主流思想的轉變。即從“神人之和”到“禮樂之和”(從原始崇拜到人的自身),從哲學思想到通俗思想(道家、儒家、陰陽五行到死后升仙的思想)。以社會文化大融合、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以及人本思想的發展為背景,中原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云紋,與楚文化中高貴吉祥的鳳紋,這兩種主流吉祥紋樣十分自然的融合,是循著當時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思想意識這些歷史因素而出現的必然產物。
?。ǘ╊}材派生的形式
鳳鳥紋與云紋的派生,大多以鳳鳥紋為主,云紋為輔。此時期的鳳鳥紋形造型逐漸抽象化,與云紋融合形成鳥云紋,又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演化出了更加符號化的云鳥紋。其圖形多呈現為當今學者所歸類的“B”形、“S”形、“C”形的造型,其構圖方式多相互穿插、重疊排列,亦常見正負形的運用,如表2所示。
鳥云紋的造型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鳳鳥形象的抽象化,即用保留鳳鳥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元素轉化為抽象的鳥首,在云紋轉折處用以代表鳳首,身子則轉化為流暢曲線。另一種則利用正負形的構圖方式,鳳鳥包圍成負形的云紋,如此云紋負形則占面積比例最大,處于一個視覺中心的主導地位。不過在鳳鳥紋樣的范疇中多為鳳鳥為實形,云紋為負形,主要呈現出的還是鳳為主,云為輔的狀態。云紋動感特征的曲線與楚鳳紋的結合,使其裝飾感更加強烈。
云鳥紋則是在鳥云紋的基礎上進一步抽象化的結果。其特點即鳳鳥的造型已經更加趨于云紋的曲線化,為增加紋飾給人的動態感,鳳鳥的曲線身軀上或周圍經常會圍繞著與鳳羽近似的小筆觸,像逗號亦像羽毛。云鳥紋與云氣紋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其局部仍呈現出明確的鳳鳥特征,不應與云氣紋混為一談。
以上兩種形式的云形鳳鳥紋有著共同的造型特點,即鳳鳥的形象趨于抽象化,保留了鳳鳥紋具有辨識性的特征,再與云紋,尤其是云氣紋動態感十足的曲線結構融合,使楚鳳紋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更具視覺沖擊力和韻律感。
四、結語
上述派生現象均以楚鳳紋為基本元素,結合相應時期的流行紋樣,歷經無數次的組合、解構和重構,從而演化出全新的楚鳳紋樣形態??v觀楚鳳紋樣體系的流變,這類打破常規的組合方式,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與開創精神。尤其在西漢時期,楚鳳紋與云氣紋的結合,使得楚鳳紋樣的風格更趨于靈動自由,其造型上的抽象符號化,為后世紋樣圖形的發展呈現了絕美的范式。而裝飾紋樣圖像的演化,皆是當時社會狀態在平面裝飾中的映射,是人的意識形態衍生出的典型產物。所以,楚鳳紋與龍紋的派生源于楚人對紋樣通天“功用”的強化。楚鳳紋與云紋的派生則是秦漢兩朝對楚文化的承續,以及當時仙神思想盛行共同作用的結果。正如吳艷榮所述:“古往今來,也許因為鳳凰在人們心目中己是約定俗成的神鳥,故而不管是哪個時期的鳳凰,其身姿總是可以千變萬化,卻又有著與那個時代相合拍的精、氣、神,即時代烙印?!?[6]
參考文獻:
[1][日]山本謙治,賈梅.紋樣史研究方法綜述[J].碑林集刊,2010,(10):179-183.
[2]張慶,方敏.楚國絲綢中的龍鳳合體造型探析[J].絲綢,2017,54(1):64-69. [3]張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7-9.
[4]何蕾.論從鳳鳥紋到云氣紋:戰國兩漢漆器紋飾的流變[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11-39.
[5]王磊.秦漢漆器云紋紋飾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2:22-27.
[6]吳艷榮.論楚國的靈鳳[J].江漢論壇,2012,(11):120-123.
Derivative Phenomena in Chu Phoenix Pattern System
FEI Xiaoping, ZHOU Xuesong, WU Zhongyu
(College of Art,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gmen Hubei 448000,China)
Abstract:By using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taking the Chu Phoenix patterns as the main research sample, using the derivative phenomenon of different subject patterns and Chu Phoenix patterns in typical historical periods as the entry path,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derivative motivations and the derivative forms. The deriv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u Phoenix and other patterns is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derivation of the Phoenix and dragon patterns originates from the strengthening by Chu people on patterns function communicating with heaven. The derivations of Chu Phoenix and moire patterns are the continuation of Chu culture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the result of the common action of the thought of immortals prevailing at that time.
Key words: Chu phoenix; pattern modeling; systemic; derivation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66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