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農民再就業能力現狀、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失地農民再就業能力較低,主要表現為較低水平的職業搜尋能力、職業技能能力和職業耐受能力。失地農民再就業能力不僅受到性別、年齡、失地前職業經歷等核心要素的影響,也受到心理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等個體主觀因素和家庭、社會以及政府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運用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介入,轉變失地農民的就業觀念、提高文化水平、拓寬社會支持網、加強人際互動、完善社區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就業能力相關培訓、搭建政府及社會的溝通渠道,這是提升失地農民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失地農民;再就業能力;影響因素;社工介入
中圖分類號: F323.6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9)03-0040-08
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資產,在城市化過程中失去了土地的農民成為了“上班無崗、務農無地、保障無份”的“三無”人員[1],成為徘徊在城市邊緣的弱勢群體,并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之一?,F階段,國家正大力推動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障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讓改革開放的紅利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實現社會公平。因此,關注并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尤顯重要和迫切。就業乃民生之本,提升失地農民就業能力,回應并滿足其就業訴求,是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
一、失地農民就業能力現狀及問題分析
失地農民的再就業能力主要包括職業搜尋能力、職業技能能力和職業耐受能力。下面結合本次在甘肅蘭州市X失地農民聚集區開展調查所取得的數據對失地農民再就業能力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X聚居區是伴隨當地政府大規模的征地和基礎設施建設而形成。
?。ㄒ唬┱{查對象基本情況及其就業狀況
筆者在此次調研中一共發放了340份問卷,實際回收336份,有效問卷336份。關于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下:在性別方面,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別占樣本總量的43%和57%;在年齡方面,20~50歲的人數占樣本總數的88%,與就業年齡段基本吻合,且集中在41~50歲之間的年齡群體占了樣本總量的一半以上;在婚姻狀況方面,樣本中已婚和未婚占比分別為81%和19%。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學及其以下、初中文化、高中及中專文化、大專及以上文化分別占樣本總數的23%、45%、26%和6%??梢?,失地農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從失地前務農的年限來看,失地農民的務農年限一般較長。其中,務農時間在0~5年的占38%;6~10年的占7%,10年以上的占55%。失地前處于學習階段、在家務農、在外務工和自行創業的分別占到樣本總數的4%、72%、22%和2%。
在336份有效樣本中,無業人數占到總數的34.6%,由此可見,失地農民失業率遠高于城鎮人口失業率。其中,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及其它中就業的人數比例分別為10.32%、22.89%和65.79%。失地農民的非農就業主要集中于所需知識技能少、勞動強度大、收入報酬較低的行業,例如保安、保潔、養護、制造、建筑、運輸或餐飲服務業,并且工作流動性大,勞動關系很不穩定,勞動權益保障度低。雖然就業情況不僅僅取決于就業能力,但不理想的就業情況往往是由于較低的就業能力所致。所以,凡此種種足以說明,失地農民再就業能力比較低。
?。ǘ┦У剞r民職業搜尋能力
職業搜尋能力是指個體通過某種途徑獲得就業信息而實現就業的能力。喬治·斯蒂格勒較早認識到,供給和需求結合的問題不容忽視。他從信息的獲取入手探討了價格搜尋過程的成本和收益問題[2]。同樣,在人力市場上,也存在通過職業信息的傳遞而實現供需匹配的問題。為實現再就業而進行的職業信息搜尋本質上屬于職業信息的傳遞過程。是否擁有豐富的搜尋渠道和是否掌握較為完善與便捷的搜尋方法與技能,直接關系著就業能力的高低。失地農民的職業搜尋能力可以從職業搜尋渠道以及自主性兩個方面進行研究,為此本研究設計了問題3“您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哪種途徑來獲取求職相關信息”和問題4“您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主動尋求過哪些幫助”。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得到表1和表2。
由表1可以看出,失地農民職業搜尋渠道單一,主要是通過親朋好友及其他個人關系獲取就業信息。職業搜尋渠道是影響失地農民就業能力的重要方面,渠道太少,失地農民就業能力就不會高。
職業搜尋自主性是指個體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是否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實現就業。由表2可以看出,失地農民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主動尋求政府部門、街道、社區和其他人的幫助的只占很少一部分,更多的人喜歡尋求家人和朋友的幫助,即局限于對身邊現有資源的簡單運用??梢?,失地農民職業搜尋自主性不強。
?。ㄈ┦У剞r民職業技能能力
職業技能能力是指脫離了傳統農業生產領域的失地農民進入到一個新的生產與服務領域所必需的崗位操作技能和崗位輔助技能。前者如從事財務工作所必需的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后者如一般崗位均需要的人際交往與溝通技能。失地農民再就業能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擁有現代工業、服務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他們所掌握職業技能種類的多少,影響著其就業選擇面;所掌握職業技能嫻熟程度以及知識含量的多寡,影響著其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的可發展性。
我們設計如下問題來對失地農民職業技能水平進行考察。對數據分析處理得到表3~6。
根據表3、5與6可知,大部分的失地農民掌握了一定職業技能,但是熟練程度不高,并且大部分失地農民只初步掌握一到兩項職業技能,由此可見失地農民的職業技能單一。由表4可知,接近半數的失地農民沒有接受過就業技能培訓,失地農民的職業技能知識含量少。
?。ㄋ模┦У剞r民職業耐受能力
職業耐受能力是指勞動者的職業風險意識和職業抗壓能力,比如是否對自己的職業做過規劃,是否能夠應對職業所帶來的壓力。勞動者如果具備良好的職業風險意識,就能做到未雨綢繆,從而在職業生涯中處于不敗之地,所以職業風險意識的強弱是衡量就業能力的一個重要維度。職業抗壓能力越強的人,對職業適應性也越強,主動離職度越低,因此就業能力就越高。我們設計以下問題對失地農民職業耐受能力進行研究,對數據分析處理得到表7、8和9如下: 由表7可知,超過三成的失地農民沒有對自己的職業做過規劃,可見,失地農民的職業風險意識較弱。結合表8和表9可以看到,認為當前職業壓力很大或者比較大的占總人數的34.8%;并且,認為自己比較不能和完全不能應對當前職業帶來的壓力的有118人,占樣本容量的50%??梢姡У剞r民的職業抗壓能力較弱。
二、失地農民就業能力問題影響因素分析
從性別上看,無業人數中,女性占到了76%,可見,男性失地農民再就業能力相對較高;從年齡上看,在就業人數中,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分布樣態,30~50歲這個年齡段的失地農民再就業率水平最高;從婚姻狀況看,116名無業失地農民中有86%為已婚,而實現了再就業的220名失地農民中已婚群體同樣占到了78%之高的比例;從文化程度上看,處于無業狀態的主要為小學及其以下、初中文化這兩部分人群,分別占到總數的41%和34%,由此可見,文化程度是影響失地農民再就業的主要因素;從失地前職業經歷看,無業人群中87%為失地前一直在家務農的農民,失地前處于學習階段、在外務工和自行創業這兩部分人群分別僅占無業總人數的8%和5%,可見失地前的職業經歷對其再就業能力影響顯著;尤其是務農時間長短對是否實現再就業影響顯著,長時間在家務農不利于再就業。針對失地農民再就業能力所存在的問題,即職業搜尋自主性不強、職業搜尋渠道單一、職業技能欠缺、職業技能知識含量少、職業風險意識較弱和職業抗壓能力較弱,下面主要從主、客觀兩方面對失地農民就業能力問題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ㄒ唬┲饔^因素
主觀因素可以從個人心理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1.心理資本
樂觀、韌性等積極心態能夠促進失地農民就業能力的提升。強化積極情緒,保持樂觀精神;正確看待挫折,消除消極心理,增強韌性素質;常懷感恩和回報之心,克服功利和索取心態這將使失地農民更富有成長性和就業競爭力[3]。
較低的社會認可度會造成失地農民心理障礙,影響其就業能力,尤其是其中的職業抗壓能力。城郊失地農民,在農閑時分也會進入城市從事一些非農工作,積累了一些城市生活與工作經驗,尤其是其中的青年人,他們更愿意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然而由于缺乏生活的磨礪而朝氣有余,堅韌性不足,心理承受力較差,這使得他們時常更換工作。而就業能力中的職業技能和耐受力需要有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頻繁跳槽既導致他們職業技能不能隨著經驗的積累而得到提升,而且也助長了覺得不適應就走的消極逃避心理,使得其職業抗壓力長期處于低水平的狀態。
2.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可分為身體文化形態、客觀文化形態和制度文化形態。身體文化資本積累會提高失地農民拓展社會資源的能力,因為它一方面有助于其能力符號資源的獲得,另一方面有助于其社會關系網絡的豐富??陀^化文化資本積累會擴展失地農民職業獲得的機會。首先,文化產業發展為失地農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其次,文化產業發展有利于提高失地農民獲得職業的質量[4]。文化資本積累越雄厚,就業能力提升也就越順暢,學歷水平是最顯而易見的文化資本,對此我們通過學歷水平來測量文化資本水平。對數據處理得到表10。
由此可知,失地農民的文化資本占有量普遍較低,這會直接影響對具有知識含量的職業技能的掌握,從而制約其職業發展的空間。
3.社會資本
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制約和戶籍身份的限制,失地農民社會交往面不廣,所占有的就業社會資源較少,他們通常與能促進其地位上升的城市社會關系網隔絕,難以獲得優質社會資源,因而就業社會支持嚴重不足,在就業的博弈中往往處于劣勢。個人的社會資本積累越豐富,在就業能力提升上可利用的社會網絡就更廣。為此我們設計問題5“您覺得您在社會上的人際交往屬于哪一種水平”和6“您可以經常聯系的朋友有幾個”來對失地農民的社會資本水平進行考察。對數據處理得到表11和12。
將問題5與就業情況進行交叉分析得到表13??ǚ街禐?.013,小于0.05,由此可知,人際交往情況和就業情況具有顯著相關性,人際交往越廣越,則就業率越高。而由表11和12可知,失地農民人際交往范圍狹窄,這會直接影響其社會資本存量,這也是導致失地農民獲取就業信息渠道少的直接原因。
?。ǘ┛陀^因素
我們主要從家庭、社會與政府三個方面對影響失地農民就業能力的客觀因素進行研究。
1.家庭因素
家庭是我們最早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會影響到“三觀”的形成,會影響到個人心理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積累,從而會影響到其就業能力。就業能力受家庭經濟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的影響,尤其以一定的家庭經濟水平為基礎。例如,大多數家庭經濟困難的失地農民來自偏遠地區,他們未曾接受良好的教育,外語、計算機水平一般較差,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組織能力也不足,愛好不廣泛、特長較欠缺,實踐創新能力較弱;他們有的存在自卑、壓抑和焦躁的心理情緒,性格孤僻內向,這些負向的心理狀態會極大地影響他們的就業心態,進而影響其就業能力。失地農民基本上沒有特殊的家庭背景,在其就業過程中,往往很難依托家庭通過“走關系、找熟人”找到理想工作。
我們設計以下問題對影響失地農民就業能力的家庭因素進行研究。通過對所得數據的分析處理,得到表14。由此可知,失地農民中的大部分在尋找工作獲得了家人的鼓勵與支持。
2.社會因素
能夠獲取較多社會支持的個體相應的也會擁有更多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在這些有助于個體發展的社會資源的引導下,他們的個人能力也會得到較大的提升。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個體獲取的社會支持越多,其就業能力的發展水平也會更好[5]。通過對問題16回答情況的總結得到表15。
由此可見,社會對于失地農民再就業和就業能力提升方面給予的支持不夠。 3.政府因素
就業是民生之本, 促進就業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 政府必須承擔起相應責任[6]。為了測定政府在失地農民再就業中所發揮的作用,我們設計了問題17、18。對數據處理得到表16和17如下:
由此可見,政府相關部門為提升失地農民就業能力而給予的支持力度不夠,所發揮作用非常有限。
三、失地農民就業能力提升的社工介入
幫助失地農民實現再就業的渠道很多,例如通過機構培訓、個人學習和政府支持三者的聯動發力[7]。有學者從制度角度進行思考,認為征地制度、培訓制度、保障制度三大制度齊頭并進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有效措施[8];有學者從提高失地農民自身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入手,主張對失地農民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培訓[9];有學者主張從構建失地農民的創業支持體系入手,對失地農民進行創業輔導,在創業機會、創業資金和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全方位地促進失地農民創業,以創業促進就業[10]。下面側重就如何運用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來幫助提升失地農民再就業能力進行思考。
(一)個案工作
個案工作是指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知識、方法和技巧,幫助遭遇困難的個人或者家庭發掘和運用自身及其周圍的資源,改善個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適應狀況,促進其正常生活的過程[11]。其一,可以運用個案工作方法實現對失地農民就業觀念的轉變,進而提升其就業能力。就業觀念是關涉個人是否從事、如何從事以及從事何種工作的主觀心理認知。傳統的就業觀念會限制就業的選擇面,進而影響就業能力的提高?,F在真正再就業困難的是那些“2030”[12]的年輕失地農民,因為一方面,他們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經歷,另一方面,他們缺少實踐操作經驗和專業技能,所以只能找一些簡單地體力活,或者是從學徒干起。但是他們又缺少他們父輩所擁有的吃苦耐勞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堅守毅力,再加之受現代媒體的影響,他們不能客觀認識自己和認清社會現實,對自己未來職業抱有超出他們自身能力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預期。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心理輔導、認知輔導、情緒疏導、技能訓練等來改變失地農民所存在的錯誤的就業觀念和工作思想,幫助他們提升職業耐受能力。其二,可以運用個案工作方法來試圖提高失地農民的文化和技能水平,進而提升其就業能力。失地農民的文化技能水平越高,就業適應性就越強,就業能力就越高。社會工作者在針對有需要的失地農民進行服務的時候,應幫助他們將書本知識與崗位所需要的實踐技能結合起來,進行針對性的崗前技能教育。此外,在當今社會,僅有技能尚不足以勝任一份工作,還需要起碼的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一定的組織管理與協調能力,情緒管理與控制能力等。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可以扮演指導者、督促者、面試官的角色,可以在服務中期和后期通過一系列的測試,比如筆試和面試來檢驗失地農民的學習質量。
?。ǘ┬〗M工作
小組工作是經由社會工作者的策劃與指導,通過小組活動過程及組員之間的互動和經驗分享,幫助組員改善其社會功能,促進其轉變和成長,以達到預防和解決有關社會問題的目標[11]。下面主要從拓寬失地農民社會支持網和加強失地農民的人際互動兩個方面來思考如何運用小組社會工作來提升失地農民的就業能力。
大量研究證明,作為能夠為人們帶來價值與資源的社會資本,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能為個人就業提供經濟、精神與信息支持,從而有助于提升其就業能力[13]。所以,針對有相同需求的失地農民,社會工作者可以將這些失地農民組織成為一個學習小組。小組成立之初,由社會工作者引導小組成員相互認識,制訂小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確定學習活動場地和時間,幫助小組成員達成對小組工作的正確期望。通過一系列的小組活動,使得小組成員之間的聯系得到加強,從而起到發展與拓寬失地農民社會支持網的目的。
廣泛與頻繁的人際互動可以加深失地農民之間的聯系,實現信息共享、相互學習,從而取長補短、完善自身和提升就業能力。為加強失地農民的人際互動,社會工作者需要營造平等和諧的氛圍,注意每個小組成員的發言,積極回應小組成員的訴求,適當結合自身經歷對失地農民進行表露,幫助小組成員梳理他們的發言內容。失地農民也應該積極配合社會工作者的一系列措施,在其他人發言的同時,注重傾聽并給予認可,如果意見不一,可以采用適當的方式繼續探討,這樣可以加強失地農民的人際互動。
?。ㄈ┥鐓^工作
社區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的方法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發展的方法和活動[11]。下面主要從完善社區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就業培訓、搭建政府及社會的溝通渠道三個方面來對如何運用社區社會工作提升失地農民的就業能力進行思考。
?。?)完善社區就業服務體系。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通過拓寬失地農民獲得就業信息的渠道與改善獲取就業信息的方式,可以幫助他們節約工作機會搜尋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進而提升其就業能力。失地農民依托于政府在征地后的安置房進行生活,這些安置房成片連接起來,形成安置小區,為開展社區社會工作提供了場地基礎。一個社區往往包括多個安置小區,基于此,可以采用地區發展模式,幫助社區成員組建屬于自己的就業服務自治組織,例如,就業服務管理會。初期,由社會工作者幫助完成對管理會領導人員的篩選及培訓工作;后期則由失地農民自發選舉,社會工作者起到引導和規范作用。建立就業服務管理會,可以調動失地農民的就業積極性,通過相互溝通交流,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
?。?)提供就業能力相關培訓。為了讓失地農民熟練掌握就業所需的技能,對其開展針對性的工作技能培訓是必須的。社會工作者可以組織有意愿的失地農民集中到社區活動室,由社會工作者從學校、企業、協會邀請到具有相關培訓資質的工作人員為他們提供擇業就業技能培訓。例如,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基本行為禮儀規范,專業技能,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抗壓與情緒疏通和管理能力。
?。?)搭建政府及社會的溝通渠道。單個人的力量薄弱而有限,多個人集合起來的力量則不容忽視。失地農民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具有各種各樣的困難與需求,如果不能得到及時響應與合理處置,那么很有可能逐步演化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為此,政府需要借助社區社會工作而加強基層社會滲透能力與治理能力。政府主動的下沉服務是最好的治理手段。政府通過社會工作機構所提供的專業服務而與民眾溝通、聯系與履行自身職責。溝通渠道是連接各種資源的紐帶,失地農民擁有與政府及社會的溝通渠道可以及時反映自身的訴求,了解社會最新動態,以便于完善自身,進而提升就業能力。在此,社會工作者應運用自身機構的優勢幫助失地農民社區連接政府和社會的資源,搭建政府及社會的溝通渠道,讓更多的失地農民走出社區,面向社會,進而充實自己,拓寬職業搜尋渠道,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參考文獻:
[1]孫緒民. 我國失地農民問題的多維透視[J].宏觀經濟管理, 2006,(12):57-58.
[2]劉世定.經濟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3-64.
[3]王堯駿.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J].應用心理學, 2013,(1):65-71.
[4]汪衛平,葉忠.文化資本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支持性的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 2015,(2):100-105.
[5]何安明.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資本與可就業能力的關系[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版), 2018,(3):1-4.
[6]肖云, 杜毅.大學生就業能力建設:政府責任的視角[J].當代青年研究,2008,(4):38-43.
[7]Browder J. O., Carol J. Pierce Colfer. The Equitable Forest: Diversity, Community, and Resource Management[J]. Human Ecology, 2007,(3):379-380.
[8]張媛媛,賀利軍.城市化過程中對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再思考[J].社會科學家, 2004,(2):111-114.
[9]廖小軍.中國失地農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75-182.
[10]鄭風田,孫謹. 從生存到發展——論我國失地農民創業支持體系的構建[J].經濟學家, 2006,(1):54-61.
[11]王思斌.社會工作綜合能力[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4:89-139.
[12]李亞妮.個案社會工作在“2030”失業青年就業中的應用[J].學理論, 2012,(25):77-78.
[13]李詩和.失地農民再就業社會支持網絡完善的社工介入研究[J].荊楚學刊, 2018,(3):22-30.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Employment Ability of Land-Lost Farmers
LI Shihe
?。–ollege of Law,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
Abstract:The reemployment ability of landless peasants is relatively low,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the lower level of vocational search ability, vocational skills ability and vocational tolerance ability. The reemployment ability of land-lost peasants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core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ge, occupation experience before land-lost, but also by individual su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psychological capital, cultur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and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family, society and governmen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the lost farmers by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improving the cultural level, widening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strengthening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mproving the community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providing the training of the employment ability and building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Key words: land-lost farmers; employability; influencing factors;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66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