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身心健康成長對小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家庭、學校、個體方面因素,使小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這種心理健康問題不利于小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學校孕育人才的搖籃,有必要肩負教育引導小學生重則,要帶來小學生去認知,提升小學生道德素養,進而實現小學教育的有效性。對此,本文著重分析小學生心理看就看的影響因素,提出提升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關鍵詞:對策;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因素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ㄒ唬┘彝シ矫?
據相關調查而知,85%存在心里健康問題的小學生,其家庭對小學生影響較大。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缺乏母愛、關心,形成較為偏見的思想意識,對事物懷有仇視、懷疑、冷漠態度,長此以往,不利于小學生全面發展。而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會形成小學生孤傲、自私、任性心理,使小學生在團體合作中無法生存。同時,一些家長在教育子女中不尊重情感、素質教育,采取暴力教育,使小學生在父母的棍棒下,形成自卑、膽怯的心理。此外,在家庭中,父母不能夠為小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一些小事父母之間就會發生沖突,甚至打架,使小學生淪為犧牲品,無形之中給予小學生不健康的引導,導致小學生形成不健康心理。
?。ǘW校方面
雖然素質教育理念已經落實到教育領域很長時間了,但在當前小學教育中,還是能夠看出應試教育的影子,教育以分數之上,無形之中增加小學生學習壓力,使小學生形成學習挫敗感、焦慮的情緒。同時,在學校在管理小學生方面,還是存在體罰、語言羞辱,使小學生自尊心嚴重受到傷害,導致師生關系不融洽,無形之中使小學生形成不健康心理。
?。ㄈ﹤€體方面
個體方面即是小學生自身原因,由于一些遺傳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小學生與同齡存在差異性,使小學生形成自卑心理,導致小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例如:一些父母因為近親結婚,使孩子相貌不佳、先天不足,甚至殘疾,這些小學生本身就較為孤僻、自卑,加之在學校團體中,一些小學生“不懂事”,利用他人這些缺陷,嘲笑同學,會對小學生身心發展形成一定的影響,甚至一些小學生因為得不到及時引導,容易“鉆牛角尖”,出現輕生現象。
二、提升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ㄒ唬┌l揮德育教育功能
針對上述問題,學校是孕育人才的搖籃,有必要肩負教育引導小學生重則,要帶來小學生去認知,了解生活,規范小學生不良行為,提升小學生道德素養,讓小學生知曉什么事情是該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該做的,如果做了這些事情會為他人帶來的影響,教師要讓小學生懂一些道理,使小學生懂得排解煩惱,進而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在德育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心理教育,運用案例教學模式,為小學生展示生活中的案例,該案例內容大致為:“小學生由于不愛洗澡,受到全班小學生的嘲笑”以此案例為小學生提出問題:“不洗澡小學生做的對嗎?”“全班小學生嘲笑這位小學生對嗎?如何在不影響到這位小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讓小學生講究衛生呢?”教師將小學生分成小組合作模式,讓小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去探討、分析案例,找尋解決辦法的方法,以此案例,能夠讓小學生結合到自身,改變小學生自身不良習慣,使小學生在面對存在缺失的同學,不加以嘲笑,思考辦法幫助同學化解危機,提升小學生道德素養,進而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ǘ┤媪私庑W生
教師要全面了解小學生,積極融入到小學生群體中,針對一些特殊小學生,加強與小學生溝通模式,了解他們生活與學習中的困惑,幫助小學生改變這些問題,以正能量知識教育小學生,進而構建師生良好關系。同時,教師可以為小學生推薦相關的書籍,讓小學生借助課余時間閱讀,增強小學生知識儲備,讓小學生在閱讀中獲取知識,事實上,小學生86%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獲得的,教師引導小學生進行閱讀,較為符合小學生發展需要,因小學生年齡下,需要通過閱讀拓展自身視野與認知面,進而能夠更好的緩解緊張情緒。
此外,教師要與家長形成家校共育關系,向父母了解小學生在家庭中的情況,向家長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良好心理對小學生的危害性,讓父母調整自己,改變以往存在的缺失,為小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快樂的家庭氛圍,同時,父母要有所作為,改變“教育是教師義務”思想理念,要發揮自身引導性作用,觀察小學生,從小事教育小學生,引導小學生,規范小學生,并且一些事中,要對給予小學生認可,讓小學生知曉父母是愛他的,增強小學生情感教育,進而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ㄈ樾W生營造健康教育環境
在小學教育中,教師要立足于小學生實際,根據小學生興趣愛好,為小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興趣活動,讓小學生融入到活動中,發展小學生思維能力,完善小學生心智,使小學生在活動中享受歡樂,彌補小學生心理上的缺失,進而使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興趣活動是根據小學生興趣愛好,立足于小學生發展需要開展的活動內容,需要教師對小學生有所了解,根據小學生實際,結合教學內容,為小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使小學生在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跟隨教師的指引參與到活動中,使小學生在活動中發揮自身所長,樹立小學生自信心,進而實現興趣活動開展的有效性。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開展愛教師、孩子愛媽媽、三八婦女節活動,增強親子與師生之間情感,豐盈小學生內心世界,讓小學生能夠在活動中感受到愛,進而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學校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以素質教育為導向,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全面改變應試教育模式,進而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每一個小學生都存在差異性,教師不能夠采取一視同仁教學模式教育小學生,要全面了解小學生,根據小學生實際,為小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幫助小學生解決困惑,進而提升小學生自我管理與教育能力。因此,在小學教育中,要發揮德育教育功能,全面了解小學生,根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小學生實際,為小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工作,加強對小學生心理教育,進而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莉君,米豆豆,鄭穎. 小學課堂教學中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探討[J]. 健康研究,2010,30(03):198- 201.
[2]余欣欣,鄭雪. 離異家庭初中生應激生活事件、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結構模型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2007(09):69-74.
作者簡介:房雪瑜,1986年12月,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本科,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曲陽橋鄉東漢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