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重要分支,其在高素養應用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傳承文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為區域經濟發展起到智力支持以及人才支撐的重要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越發重要,在社會轉型發展的新形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的新背景下,增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顯得尤為必要?;诖耍撐氖紫日撌隽烁呗氃盒I鐣諏嵭缘南嚓P內容,然后從解讀現階段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現實出發,客觀分析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增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的優化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社會服務 實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c)-0196-03
社會服務職能作為高等教育三大職能之一,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就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進一步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社會服務職能是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進步的過程中在教育系統上產生的職能定位和能力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持續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強調“強化社會服務功能是高等職業院校當前以及今后實現更好發展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是保證校企之間進行長期合作的關鍵所在”。因此,加快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建設,充分發揮社會服務效能,是社會進步以及國家規劃對于高職院校建設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自我需求。
1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內涵解析
1.1 相關概念解析
當前關于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等的概念尚未形成較為一致的界定認識,從眾多研究文獻以及著名學者的研究內容來看,理解“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的內涵,首先,要把握高職院校的特點,明確分析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的差異區別,高職教育地方性、職業性、應用型的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具有雙向性、豐富性、實體性、導向性;此外,隨著校企合作以及高職院校與社會聯系的增強,高職院校越發具有區域性、特色性、企業參與性等特點。
其次,明確社會服務的內容。高等教育的所有類型都具有社會服務的內容,而具體到高職院校,要以論述的主體特點為依據。當前學術界關于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內容上大體可以分為狹義概念和廣義概念,從狹義概念來說,要考量除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科學研究之外,學校利用自身教育教學資源,在促進區域社會發展上的多方面服務性活動?!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對于高職高專類院校社會服務提出新要求:“密切產學研合作,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再如,教育部出臺的《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細化具有突出優勢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的要求,一方面要高瞻遠矚,突破區域服務思維,另一方面,深入農村,提高服務農村教育,等等。
最后,關注“實效性”。實效,即效率,效能。強調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任務的能力,強調服務活動在整體服務系統中的關鍵性地位和作用。此外,延伸實效性,其意味著投入與產出關系的深層次分析??傮w來說,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要講求服務活動的科學合理性,強調高職院校具備參與到該項社會服務活動的能力,能夠處理好校企關系,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區域社會進步,其中,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人才實力以及政府的相關政策落實是制約效能發揮的關鍵因素。
1.2 增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的必要性
一是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社會正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社會迫切需要高職教育能夠提供更高水平的高素養應用型人才,與此同時,通過發揮高職院校在教學、科研的資源優勢,既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好的人才培訓,又能夠依托其在前沿科技、現代管理等多方面的優勢實現先進生產力的成果轉化。因此滿足社會經濟發展要求,人才培養上要求高職院校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要求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具備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密切與社會的聯系,能夠把自身的優勢資源以更優化的形式運用到社會的發展需求中來。
二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求。強調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首先來說是社會進步對于高職院校的客觀要求,而高職院校要想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又需要不斷地提高與社會的密切程度,提高服務能力來換取。一方面社會養育了高職院校,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提供社會服務,由此,服務社會的效能決定了高職院校在社會的價值。
三是人才培養的最佳路徑。改造社會以及社會轉型關鍵在于人才,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歸根到底離不開高職院校培育人才的支撐。無論從客觀要求還是自身發展需求來講,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最大受益人群是在校師生,社會為人才成長提供了施展的舞臺,通過學校的社會服務活動項目參與,有助于發揮專業教師的才能,有助于提升拓展學生的實踐視野,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使專職于科研教育的教師能夠憑借自身的真才實學獲取更好的社會待遇。
2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建設現狀
2.1 發展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持續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特別在近10年的發展中,為了更好地解決職業教育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相適應的問題,國家政府提出了多項政策引導、扶持高職院校的發展。而高職院校也從國家教育政策以及自身發展考慮,在密切社會、優化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果。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服務的意識持續增強。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以及政策引導上,服務社會的理念共識已經達成,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走產學研用的道路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共識。
第二,社會服務體系逐步建立。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在社會服務優化的經驗表明,社會服務體系越完善,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提高職業教育社會價值的能力就越強。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社會服務方面國家政策、學術研究以及人才培養上的重視,高職院校主動對接市場,開展教育改革,拓展服務領域,完善合作機制,并越發凸顯出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重要地位,逐漸形成以專業服務、技術創新與研發、培訓與再教育、志愿服務以及對口服務為主體內容,以院校聯合、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三大主要形式的現代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體系。
第三,社會服務效能逐漸提升。在互惠互利、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市場導向、開放聯合方針的指導下,通過發揮高職專業優勢、人才優勢以及應用型特色優勢,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及市場經濟規律等客觀規律基礎上,不斷拓展自身的社會服務渠道,在科技研發服務上整合校企科研力量,搭建科技服務平臺,組建科技服務團隊,大力提升社會培訓服務能力,豐富培訓內容,擴大培訓范圍,對于社會培訓和再教育體系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此外,在文化服務內容上充分利用自身優質的高等的文化資源,在政府咨詢、文化教育下社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進展。整體的社會服務效能得到了顯著提升。
2.2 存在的問題
在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的背后,依然存在著一些老問題和新情況需要解決和分析。具體如下。
第一,從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整體角度來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力分布不均衡,服務內容較為單一,政策導向性明顯。究其原因,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力分布不均衡體現在區域地理分布的不均衡上,此外,高職優勢實力的不同也是整體社會服務實力不均衡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服務內容上雖然依托逐漸成型的社會服務體系,但是服務活動的內容依然停留在較為低級的形態。以社會培訓再教育的服務內容為例,單一的技能培訓仍然占據著較大的比例,技術創新以及綜合能力的培訓項目依然較為少有,而這種單一的形態也與我國社會教育服務體系的不健全有很大的關系。與此同時,從科技服務內容現狀來看,國家在科技創新以及科技服務等方面的重視程度與現有的高職院??萍挤枕椖拷ㄔO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政策導向性明顯。以當前各級示范性以及非示范性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為例,其社會服務的能力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非示范性院校的社會服務由于定位問題、經費問題以及校企合作層次問題等參與社會服務的能力較低,社會服務的實質建設較少。
第二,從高職院校自身建設角度來看,大部分高職院校既要承擔人才培養教育改革的任務,同時也要擔負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使命,改革的機制制度聯動不強,已經成為制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緣由,一方面是高職院校歷史發展的問題,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較快,但是建設時間較短,很多高職院校都是從改革開放后發展起來的中職院校升格上來的,同時也是從“照搬”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道路走過來的。再加上社會認可程度普遍低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事實,因此造成高職院校職能發揮實效性普遍不高的歷史問題。另一方面,缺乏較為完善科學的社會服務運行體制,部分高職院校把社會服務工作交由二級學院管理,學生工作部門主要負責社會實踐,教務科研管理部門主要負責科研、專業設置以及課程建設,兩者的緊密程度較低,再加上大規模招生后帶來的師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整體的教育改革任務過重,科研能力較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廣度。建立統一管理且專門負責社會服務的管理組織機構,完善關于人才社會服務實踐、校企合作以及師資培訓等方面的制度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有效性提升的迫切需求。
3 增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的優化策略
3.1 提升社會服務意識
社會的進步和重視以及高職院校危機意識的增強使得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意識逐漸增強,而對于改革發展來說,重視思想教育,提升社會服務意識都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對此,首先,持續關注社會需求,樹立社會需求決定論思維,把服務建設在需求分析基礎上,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教育教學改革。其次,關注自身價值,加快辦學理念的轉變。更要以主動服務社會的姿態,樹立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不斷克服“等靠要”思想,從自身條件出發,了解自身的優勢,明確自身的社會服務定位,不貪大、求快。最后,重視社會服務的實效性。注重社會效益,樹立成本思維、科學化思維。
3.2 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制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案,突出人才服務社會的價值觀教育,充分利用企業的優質、高素養的對口人才,重視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根據企業需要以及行業轉型需求,引入創新創業教育,積極改組專業設置,深化課程體系改革。與此同時,加快關于高職院校教育校內實習基地以及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統籌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訓基地的連續性和統一性,實現教學內容與崗位核心素養的一致性,確保實踐教學與企業生產效益的共贏性。
3.3 升級社會服務內容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內容上過于單一、低級的建設現狀,豐富社會服務種類,升級社會服務內容顯得尤為必要。對此,第一,依托對口交流服務,提升高校在高素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擴大對口交流的范圍、創新對口交流的方法,積極借鑒先進成功的對口交流建設成果和經驗,加快同類或者同類型優勢的高職院校交流合作的程度,與此同時,放眼世界,加快對外交流的發展。第二,提質增優,不斷加快社會服務內容的層次。在社會人才培訓上進一步加強關于科技創新型人才以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訓,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上關注社會需求,并在學生實踐教育上提高社會服務性質的社會實踐訓練。在科研服務上,努力發揮自身科研資源優勢以及師資人才優勢,加快科技服務平臺、科研團隊科技創新以及應用轉化效率。 3.4 完善社會服務機制
社會服務不僅是高職院校的基本職責,同時也是政府、行業企業的社會責任,在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重要性越發凸顯的當下,建立政、行、企、?!八姆铰搫印钡纳鐣諜C制已經成為客觀趨勢。對此,要明確參與主體的責任、權利,注重社會效益,明確資源共享的雙贏機制,確定彼此的利益歸屬。具體到高職院校,要設立專門的管理組織機構管理參與各方的信息交換以及服務活動相關事項商議。改革完善現有的部門連接不緊密、信息交流不通暢的校內社會服務制度。具體到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職能,以學校、企業的資源優勢整合為目的,制定并落實相關的傾斜政策,確保關系的穩定性。
3.5 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是確保增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的根本保障。對此,一方面突出對雙師型師資隊伍結構的優化,提升教師在社會服務的貢獻程度。師資隊伍的實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效能的高低。對此,加快校企合作方面關于教師到企業掛職、任教等方面的機制制度,與此同時,優化教師隊伍結構,解決教師數量不足、兼職泛濫以及實踐教學能力薄弱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搭建社會服務的科技服務平臺、區域人力資源再生平臺以及對口交流平臺,整合校內優勢資源,提高在科研成果轉化、社會培訓再教育以及人才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的激勵機制,以信息公開、公平競爭的制度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主動性、積極性。規范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活動,完善相關的社會服務管理制度。
3.6 營造適宜的社會環境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的提升離不開與之相匹配的社會環境,對此,在政府層面要發揮中介作用以及引導作用,政府是校企合作實現以及合作深化的橋梁,因此,加快諸如科技孵化基地、科技產業園、科研中心等校企合作高端服務平臺的中介作用,加快校企資源整合的進度。完善校企、校政、校際等形式的溝通交流機制。與此同時,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引導高職院校強化優勢特色服務建設、引導院校樹立優質服務品牌思維。此外,加強與科研院所等協同發揮社會服務職能的機制建設,共同致力于經濟社會的發展。
3.7 構建社會服務評估體系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效性需要一套科學嚴謹、便于操作的社會服務評價體系,這對于正確介入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提高服務的效能以及推動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建設可持續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建立行業、企業、學生(人才)以及社會中介的合作平臺,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另一方面,構建高職院??蒲性u價指標以及教師能力評價指標,引入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實效性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 唐湘桃.產學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體系的探索[J].工程技術研究,2017(7):238-239.
[2] 項春媛.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創新發展研究: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7(26):1-2.
[3] 翟志華.提高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服務能力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1):78-81.
[4] 黃冠群.高職示范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擴散效應研究[J].企業導報,2015(16):179-180.
[5] 王為民.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定位及途經研究[J].成人教育,2015,35(5):21-23.
[6] 雷久相.高職院校如何增強社會服務能力芻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4):66-69.
[7] 楊淼森,岳燕星.提升職業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研究[J].北方經貿,2011(12):172-17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74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