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背景下高職大學生社會服務模式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就業工作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工作。大學生就業工作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是熱點問題,更是難點問題,它涉及社會和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大學生職業素質等許多相關因素。目前,國內外對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內涵研究已有現成的、系統的成果,但對大學生如何找到一條適合自己職業發展的社會服務模式,全面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方面并沒有定論,研究者眾多,模式也不一。
關鍵詞:高職 大學生 社會服務 模式
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已先后超過俄羅斯、印度和美國,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201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就達 756 萬人,比上年增加 近10 萬人,2017年超過795萬,2018年達到820萬。由于種種原因,社會整體就業壓力持續加大,大學生擇業和就業形勢嚴峻。我國年度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在 1200 萬人左右,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內不會改變。"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新形式下,職業素質成為了大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社會服務模式
培養職業素質成為了當今教育的重點,同時也是國家科教興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核心所在。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基石。高校畢業生作為寶貴的人才資源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生力軍,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中,必須發揮好、利用好這支生力軍的重要作用。隨著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而大學生就業率卻一直保持在 70%左右,未就業人數也在連續增長。由于勞動力市場特別注重實際工作技能,用人單位往往要求應聘者有實際工作經驗,而絕大部分應屆畢業生恰恰工作經歷少、技能弱,這無疑加重了大學生就業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矛盾,導致人才的閑置和浪費。因此,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就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而為了培養其職業素質,尋找適合大學生的社會服務模式也就更顯重要了。
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學校教育能否培養出數量足夠、職業素質優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學校培養的方法、途徑和模式。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是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對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問題的探討,有助于高校大學生就業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提高學生擇業、就業和創業能力,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巨大的就業壓力,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新變化,高職院校大學生如何參與社會實踐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服務模式,使自己真正與用人單位做到零距離接觸。通過對學生的引導,使我系學生參加到學習興趣小組比例達到95%;學生獲得測量、CAD、線路工、實驗工等證書(只少一個)達到100%;學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
二、大學生職業素質的現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現狀研究;大學生職業素質的現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研究;大學生社會服務意識、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培養(職業道德)可持續發展研究;高鐵時代的我院春運實踐分析(結合鐵路企業文化、鐵路規章制度和鐵路安全,分析大學生春運實踐的收獲和存在的問題);交通工程系大學生參與測量等生產性工程項目的分析研究;測量等課程取得職業資格證與就業關系的分析研究;以班級為單位成立各類學習興趣小組或者協會等(測量、制圖等)提升職業素質的長效研究。尋找更多更好的社會服務模式,不僅只是測量、春運等項目;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盡可能擴大新的社會服務模式的覆蓋面;
三、大學生職業素質特色與創新
結合我校鐵道工程學院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尋找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新的社會服務模式,特別值得土建類別的大學生借鑒。如何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怎么實現與用人單位零距離接觸。讓他們真正了解人才需求的內涵,達到擴大就業渠道,提高就業率的目的。這些都是當今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四、大學生職業素質研究的價值意義
大學生社會服務意識、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培養(職業道德)可持續發展研究;高鐵時代的我院春運實踐分析(結合鐵路企業文化、鐵路規章制度和鐵路安全,分析大學生春運實踐的收獲和存在的問題);鐵道工程學院大學生參與測量等生產性工程項目的分析研究;測量等課程取得職業資格證與就業關系的分析研究;以班級為單位成立各類學習興趣小組或協會等(測量、制圖等)提升職業素質的長效研究;圍繞提高學生職業素質,找尋一條社會服務的新模式,以增加學生就業能力,達到提高鐵道工程學院學生就業率的目的?,F在學生一證率已經達到了100%,通過努力,讓學生能拿到更多的就業上崗證。
參考文獻:
?。?)陳繼紅:淺談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體系的構建模式,《學習月刊》,2015年12期
(2)王鵬宇、李宏新、于浩:論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西部素質教育》,2016年05期
(3)李愛紅:高職院校服務社會職能的定位與實現路徑探析——基于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學視角,《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01期
(4)李丹琳:社會實踐場域下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研究,《經貿實踐》,2018年16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8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