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東至縣農機化技術培訓現狀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東至縣為安徽省西南門戶,地處長江皖江段南岸之首,現轄15個鄉鎮,國土面積3 261 km2,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76 364 hm2,人口55萬人,其中農民達37.7萬人,是典型的皖南山區農業大縣。截至2017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已達43.2萬kW。近幾年,隨著農機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對農機化教育培訓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然而,受多方面原因的影響,東至縣農機化教育培訓力度不大,效果不明顯,總體上無法滿足農機化快速發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訓方式,全面提高山區農機化發展水平,是當前必須思考的問題。
  1    培訓工作開展情況
  隨著國家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不斷深入,東至縣農機部門結合東至縣農業機械化人才現狀,增加教育培訓投入,完善培訓內容,強化培訓服務能力,優化培訓師資隊伍,提高教育培訓質量[1]。經過農機化教育培訓部門的不懈努力,多渠道,全方位為廣大農業機械從業人員提供技術培訓和咨詢,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農業穩定發展。
  1.1    以提高農機安全生產水平為目標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制定的《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東至縣農機培訓機構認真按照行業職業標準,精心組織培訓工作,認真落實培訓任務,全面提高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的業務技能和安全意識[2]。截至2017年底,共完成培訓各類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駕駛員達9 827人,發放駕駛培訓合格證9 782份,促進了東至縣農機安全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
  1.2    以落實國家惠農政策為目標
  自2005年國家實施“民生工程”培訓教育以來,東至縣農機校作為培訓農機化技術的前沿陣地,勇于承擔起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責任。為了切實提高培訓效果,采取靈活機動和農戶易于接受的辦學方式,在農民家門口集中辦班授課。一是利用民生工程項目實施平臺,與鄉鎮農機站聯合辦學,方便農民就近參加培訓;二是聘請經驗豐富的授課講師,采取通俗易懂的理論授課方法和應用農機典型案例進行講授,提升學習效果,保證學習質量;三是在全縣范圍內報名人數達20人的村,學校直接把培訓班辦到村里,方便農民就近參加學習;四是提高學員的實際操作技能,使學員盡快掌握新型農機具的操作與管理技術,在培訓過程中,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集中授課和現場指導相結合、培訓與農時相結合的靈活形式開展新型農民培訓[3];五是組織參訓學員到合肥農交會等地參觀學習,開拓視野、更新理念、提升素質;并結合農時,組織學員走進田間地頭實際操作,即學即用。多年來,共計開展各類民生工程培訓班56期,培訓農機大戶、種植大戶等各類農業生產人員達2 793人,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1.3    以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新技術為目標
  充分與“科技三下鄉”“科技之冬”“農機安全生產月”等活動相結合,利用農機科技項目實施平臺,積極開展各類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示范、培訓宣傳活動,采用以課堂講課、幻燈片、現場操作演示以及組織觀摩參觀方式來舉辦各種形式的農機現場示范會,以提高廣大農戶對現代農機化新技術的認知度[4],從而進一步提高糧食、林果、畜牧、特色作物和設施農業等五大產業農機化新技術推廣應用水平,促進東至縣農機化工作全面協調發展。多年來,共發放宣傳資料10萬余份,累計辦各類培訓班、現場會96期,培訓人員達10 000余人次。
  1.4    以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業務能力為目標
  為充分提高農機專業技術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業務能力,東至縣每年都要舉辦農機系統技術人員能力提升培訓班,進行為期5 d的全脫產、封閉式學習。著重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思想政治、“三農”政策理論、農機法律法規、農機化業務技能等方面的知識提升,全面提高農機化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意識、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
  2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    農機化技術培訓師資結構不合理
  農機化技術培訓師資隊伍薄弱,培訓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知識斷層與知識老化問題嚴重,學歷較低,多為大中專,新型農機化專業技術及現代化辦公自動化軟件等知識欠缺,遇到機械故障或技術難題時無法快速應對,難以適應現代農機科技發展的需求。
  2.2    農機培訓工作重視力度不夠,經費投入不足
  由于體制的原因,農機培訓工作沒有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專項經費欠缺,導致培訓質量和效果不明顯。在教學上,受資金限制,缺乏先進實用的電教設備和教學直觀的實物教具,培訓示范性不強;在實踐工作中,普遍存在著重機具推廣、輕技術培訓的認識誤區,認為機具數量的增加就是農機化水平的提高,忽視了農機技術培訓對農機作業水平、裝備水平、安全水平的提升作用,造成了機具的作業效率低下[5]。
  2.3    培訓方式滯后于農機化發展的新形勢
  新形勢對農機化技術培訓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培訓形式和方式對不同層次的培訓人員來說效果各有不同,枯燥單一的形式很難激發受訓人員的興趣點,影響培訓質量和效果。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思想觀念陳舊,在推廣中只注重農作物生產前和生產中的機械化,對生產后的機械化特別是深加工的機械化認識不足,工作內容少有涉及。將有關糧食作物機械的推廣當成主要部分,對設施農業裝備一帶而過。農機推廣培訓過程中沒有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化技術,推廣方式還停留在口頭課堂講解,發放技術宣傳資料等方面,不能全面地讓農民了解到現代農業科技信息[6-7]。
  3    進一步抓好農機化培訓工作的對策
  3.1    加大農機科技知識培訓資金投入力度
  應將農機培訓工作列入政府目標考核中,爭取財政資金支持。當資金投入到位,首先,能夠改善農機專業培訓機構的基礎設施,購置專業的培訓設備,增加對專業技能人員的吸引力;其次,使農機培訓機構能夠有足夠的資金學習新技術、新設備,從而更好地向農民示范演示新設備的功能和效用。   3.2    積極探索建立農機化技術培訓新模式
  建議繼續整合縣農機化技術推廣專家服務團隊,跨區域、跨縣區開展巡回培訓工作。培訓工作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既注重課堂培訓和現場教學,又堅持理論培訓和技能操作相結合[8]。要根據農業從業人員的需要,給他們提供定向的信息和技術指導服務,培訓機構要結合時代發展,創新培訓方式,以更豐富和更易接受的培訓方式來滿足農民對農業機械經營管理、操作和維修的需求。一是聘請經驗豐富的授課教師,將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同臺講授,豐富授課內容,引導學員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二是采用現場演示、課堂講授、實習操作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提高培訓效果;三是通過操作實習,使學員實際操作農業機械,盡快掌握新型農機具的使用技術;四是把農機大講堂延伸至縣鄉村,讓農民專家與基層一線推廣培訓技術人員和農民面對面交流,幫助農民解決實際生產技術問題。
  3.3    努力優化農機化技術培訓人才結構
  農機技術人才培訓,特別是培訓師資隊伍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農機化技術推廣培訓工作質量和效果。因此,建立一支素質優良、技術過硬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培訓師資隊伍刻不容緩。一是建立農機化技術培訓師資料庫。擇優推薦文化程度高、業務素質強的農機、農藝、畜牧、水產等行業專家組成培訓師資庫,加大農業行業整體融合力度,并制訂培訓考核細則,對邀請參加的培訓項目和授課教師進行培訓效果績效評價。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培訓。制訂中長期培訓規劃,有計劃推薦選送師資庫中的專家參加上級業務部門組織的專業技術培訓,使他們更新知識、提升素質,特別是針對東至縣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急需的農機化技術,通過組織交流考察學習等形式,使授課教師能全面地掌握農機化技術要點、作業機具的性能和機具維護保養等技術。三是鼓勵和支持從事農機推廣培訓工作的技術人員牽頭或參與項目實施及課題研究,在具體工作中鍛煉他們的業務能力,檢驗他們的工作水平。
  4    參考文獻
  [1] 鄭維和.基層農機化技術培訓機構的現狀及發展建議[J].南方農機,2015,46(12):22.
  [2] 李成忠,馬釗,崔月梅.新形勢下縣級農機校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4):16-17.
  [3] 曹發海.安徽省新型職業農民農機化方向培訓工作調研[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31):256-258.
  [4] 張新亮.伊寧縣農機校農機化培訓有聲有色[J].農機科技推廣,2017(10):35-36.
  [5] 周蓉.寧夏農機化推廣體系培訓工作淺析[J].農機科技推廣,2017(7):20-21.
  [6] 李小萍.臨渭區農機培訓工作的發展方向[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4(14):8-9.
  [7] 丁亞琳.淺析基層農機推廣服務工作[J].江蘇農機化,2014(4):42.
  [8] 朱風霞.山區農機化的培訓工作探析[J].時代農機,2013(11):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56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