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沼氣服務體系建設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城鄉統籌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永續耕作成了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題,沼氣事業旨在考慮打破定局、方法,實現和維護農民群眾的利益。本文從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質量保證措施、發展措施、日常管理等方面進行探析,以期為農村沼氣的普及提供參考。
關鍵詞 沼氣;服務體系;建設;農村
中圖分類號 F323.2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133-02
近年來,隨著國內對農村沼氣實用技術的深入研究,建設沼氣工程項目已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選擇之一,但就其作為能源工程所作貢獻的探討多數局限在概念和定性的層面上,少有深入的量化研究分析。因此,筆者結合工作經驗,從多角度討論如何發展農村沼氣建設,并就促進沼氣技術的革新優化及農戶沼氣池的有效管理,提出以下見解和看法。
1 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質量保證措施
沼氣生產過程,不僅包括建筑、結構、治水排水、采暖通風等專業技術,還包括管道設備安裝及沼氣制取、凈化、儲存、輸配調節等多項環節的施工技術,其建設施工涉及面廣、復雜性強。因此,提高沼氣施工人員的施工標準化意識,認真學習貫徹相關的工程建設施工規范,是保證沼氣建設質量的關鍵。筆者負責的鄉鎮沼氣國債項目,推出的是統一模具砼澆注8 m3水壓式新式池,除了砂石材料和挖池工人外,其他材料都由政府統一采購,科學、精工、耐用,一直是保障農村沼氣工程建設質量不變的準則。
1.1 技術員聘用條件
技術員須滿足以下3個方面:當地人、長期從事建筑工作、統一培訓上崗。選用當地熟練工可以避免后期沼氣池維護難的問題,如遇技術難題可一起探討;長期從事建筑工作又接受了特定的技能訓練,對沼氣用戶建池規劃布局、附加設施設備建設、沼氣輸送管道安裝等方面能觸類旁通。
1.2 科學組織施工
沼氣池的建造地基選擇非常重要,與沼氣池的建設質量和使用壽命密切相關,所以必須認真對待。由于沼氣池埋在地下,土質、密度、堅實度均會導致沼氣池容許的承載力有所差異。地基應選擇土質堅實、地下水位較低以及土層底部沒有地道、地窖、滲井、虛土等安全隱患之處[1]。經過實踐摸索,若是在土層松軟的砂土或地下水位較高的黏土處挖池基,必須保證挖池速度,并具有妥善處置塌方風險和做泉眼引水溝池等復雜情況的能力。建成的沼氣工程需滿足整體結構強度和整體氣密性合格的基本要求,以杜絕池體沉降或破裂、廢工、廢料、漏水漏氣等現象。因此,只有具備過硬的技術水平,所建沼池才具有省時省料、工作效率高、密封性好、經久耐用、駁接堅固、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2 沼氣池日常管理工作
要使沼氣池真正做到物盡其用,除了要有精湛的建池技術,還要扎實做好管理工作。農村沼氣管理包括戶用沼氣系統常用設備的使用與維護、沼氣池常見故障與排除等。
2.1 嚴格畜禽養殖場的規范化治理
在沼氣所需的鮮豬、牛、羊、馬糞及玉米秸稈等常用原料中,鮮豬糞最常用。為保障原料充足,生豬養殖要逐步規?;?。一是根據形勢發展及時做出調整,提倡標準化養殖,規模養殖戶要以豬糞百分之百進行能量轉化為重點,加速“養殖—沼氣—種植”資源利用模式的整合;二是加快養殖戶與沼氣用戶的融合對接,目前國家政策鼓勵農戶發展循環農業,生態目標則以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為標準。推動生豬養殖行業集約化發展,需要政府進一步完善相關管理服務結構,遵循共商共享原則,措施是養殖戶豬糞納入完全能量轉化管理,不污染群眾生活環境,沼氣用戶只需支付運送豬糞的人工費用,政府按生豬出欄數予以定補,最終形成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2.2 妥善處理沼氣出料及渣液處理問題
一是小型池出料問題,以戶用水壓式8 m3新式池為例,其底層出料的圓筒式構造具有造價較低、使用方便等優點,一般情況不需要大出料,群眾易于接受;二是種養結合循環農業需要區域推進。種養結合一體化(標準化規模養殖)項目使傳統農業的單一經營模式轉變成以山地、大田、庭院等為依托的農林復合系統的資源利用模式,渣液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2.3 勤進料、勤出料保證多產沼氣
沼氣池運行一段時間后,料液中的營養成分會逐漸消耗,要定期取出部分料液,添加新料液,糞便不足時添加青草或秸稈以維持平衡,提高產氣效果[2]。此外,要經常攪拌沼氣池,使原料與沼氣發酵微生物混合均勻,避免料液的局部酸化。沼氣若是正在燃燒,不要人為出料,尤其不能快速出料,以免出現負壓回火引起沼氣池爆炸現象。
2.4 天天用氣保持較低氣壓
用氣時如果爐具電子或電池打火失靈,以明火點火時要“火等著氣”,不能“氣等著火”,防止沼氣著火造成傷害。不用氣時擰緊開關,要經常檢查導氣管及輸氣管路,發現問題及時尋找沼氣服務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處理。
3 沼氣池建設意義
沼氣池能節能減排,為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沼氣的生命力體現在其農業多功能性和綠色施工技術推廣應用兩方面,為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農業多功能性是指沼氣的能源功能、環保功能、生態功能、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強調基層服務與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在打造宜居家園方面,國債項目“一池三改”(即沼氣池、改廚、改圈、改廁)與清潔鄉村的“改廚改廁”項目有所不同。前者(指小沼氣)在處理糞污問題上,嚴禁向沼氣池內加入劇毒農藥和各種殺蟲劑、殺菌劑以及電石等,以免破壞糞便的正常發酵和產氣;使用沼氣燒熱水清洗廚具、青菜等,幾乎不用清潔劑,沼氣池可綜合利用水資源和消化人畜糞便,其“堵污除臭”功能對潔凈鄉村是一大助力;沼氣產生的渣液成了優良的綠色肥料,按有機食品標準種植農產品,較常規施肥,不僅提高了作物產量,而且果蔬維生素含量高,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后者(指“改廚改廁”或“改水改廁”)因技術含量低,大多考慮糞污往外排,只做到自家衛生,鄉村家園系統改善程度有限。 其次,從綠色施工技術推廣應用層面來看,利用創新技術最大程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堅持源頭控污,衛生治理,才能解決農村新能源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復合式種養、資源重組和綜合利用,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并對下游飼料產業、畜牧和水產養殖產業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形成生態良性循環,達到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食品安全等效果。
4 農村沼氣發展措施
4.1 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提升農戶建池積極性
豐富的農業資源為沼氣建設提供了優勢條件,通過制訂一系列農村沼氣發展的政策措施,黨員干部進村入戶宣傳走訪,引導培育綠色生活方式來增強建池農戶內在的動力。如召開專題會議,加大宣傳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力度;各個村屯干部向養殖戶發放宣傳資料,村寨張貼告示;組織多方面學習考察活動,讓大家主動了解和研究沼氣建設方面的知識,引導農戶主動投入沼氣使用隊伍,實現農業生產節能減排與農村生態環境清潔的雙贏模式。
4.2 資源整合,實施集中建池方式
以村屯為單位建設沼氣池,既能大幅降低模具、水泥、管件等物料的搬運費用,又能節約時間,提高沼氣建設的工作效率,同時池子掃漿等輔助工作人工方面也有了保障[3]。定點定位的控制方式是影響沼氣池質量的決定因素之一,因而要周密部署,嚴格標準。
4.3 健全農村沼氣工程質量維護體系
建立國債項目資料數據庫,確保錄入內容的準確、可靠、完整,健全農村沼氣工程質量維護體系。要保證工程項目總體目標的實現,就必須把“沼氣惠民”落到實處,需要工程運行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熟悉沼氣工程處理工藝和設施、設備的運行要求與技術指標。例如,需在池基挖好之后才撥給水泥和管件等物料;項目實施后期,要加強監管和驗收,以杜絕不合格沼氣工程交付使用;沼氣池的使用需登記身份證和聯系電話等信息,注重規范管理。
4.4 戶用沼氣池小型化建設
把戶用沼氣池小型化建設作為今后宜居鄉村“改水改廁”項目的重要任務。對工程質量而言,沼氣池的結構要“淺”(池子深度淺)、“圓”(圓形池)、“小”(容積小)。深度淺的池子,既便于管理又能夠減輕出料的勞動強度;圓池底能增大厭氧微生物與發酵原料的接觸面積,提高產氣量;沼氣發酵是一個產氣和造肥并進的過程,使用該技術有效解決了當前大棚蔬菜栽培中二氧化碳虧缺、地溫過低、病害嚴重、土壤生態惡化等四大難題[4]。“小”,一是相同容積的沼氣池,圓形比長方形的表面面積小,能省工省料;二是容積小,如4 m3、6 m3池的預制件機械化程度高,可精確定位和批量生產,能有效縮短工期并提升質量。
4.5 提高沼氣實用性
農村戶用沼氣工程是中國可再生能源建設的重點項目,必須進一步提高沼氣的實用性。農村沼氣建設要堅持推廣先進工藝技術與強化建設管理相結合,突出積肥供應功能,實施常態化管理?!靶≌託狻边m用于千家萬戶,它的格局在于基層,既要規劃合理,還要牢記服務宗旨,在擴大用戶范圍的同時,質量和安全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為避免“重建輕管”,力戒“一年用、兩年荒、三年不用全拋光”后續服務質量低的影響,沼氣建設必須堅持后續產業發展及深化技術合作,適時改造不能正常運行的沼氣項目。由于目前便利性稍差的池子較多,需要改進,因而職能部門要積極研究、引進、推廣沼氣新技術,并不斷研發新材料,以適應沼氣用戶追求更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5 結語
農村沼氣的推廣普及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農村戶用沼氣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公益事業,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沼氣發展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沼氣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水平不高,各項扶持政策還不夠健全,農村推廣的沼氣池勞動強度大等。一方面,沼氣從建設管理到維護使用,涉及種植、養殖、厭氧發酵產物的綜合利用等多項技術,需要加強能力建設,營造沼氣建設者人人爭當工匠能手的氛圍;另一方面,農村戶用沼氣建設仍是實現農業發展模式轉變的重要途徑。要樹立新資源觀,高度重視農村能源建設,大力加強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積極宣傳農村戶用沼氣建設政策、做法和經驗。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然的選擇和重要保證,“小沼氣”則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形式。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問題,突破瓶頸,沼氣處理資源化利用是重要舉措。大力推廣沼氣不僅需要政府服務機構具有較強的群眾工作能力和環保認知水平,還需要社會各領域、多層次、全方位地共同努力,不斷創新沼氣發展模式,暢通沼氣發酵原料渠道,將農村沼氣實用技術同種植業、養殖業技術重新組合,提升農村沼氣建設的能源效益,并逐步形成“專業化施工、制度化運作、產業化發展”的為民服務機制,切實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6 參考文獻
[1] 趙耀,趙明東.培育市場農業經濟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跨越[J].農業工程學報,2003,19(增刊1):24-27.
[2] 丁鋒,朱世坤.發展湖北省特色農業經濟的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7):4235-4238.
[3] 陳關聚.我國農業經濟全要素增長效率研究[J].經濟縱橫,2013(10):22-26.
[4] 羅敏.甘肅省農村沼氣建設的現狀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8(41):92-95.
作者簡介 劉有進(1963-),男,廣西賀州人,工程師,從事農業技術服務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