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優良無性系篩選及育苗技術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開展了13個泡桐優良無性系篩選試驗,并比較了脫毒組培育苗和埋根育苗技術。通過比較組培苗與埋根苗的苗高、地徑年生長量,篩選出4個速生優質、抗性強、適應性好、無叢枝病的優良無性系品種,分別為菏引0501、菏引0502、菏引0004、菏引0708;而且發現生長前期組培苗較埋根苗生長慢,速生期組培苗生長量漸高于埋根苗,生長后期組培苗的生長量持續高于埋根苗,且苗高、地徑、最長根、最粗根等也均高于埋根苗。
關鍵詞 泡桐無性系;組培快繁;脫毒組碚苗;埋根苗
中圖分類號 S79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118-02
篩選泡桐優良無性系、明確其物候期及適宜的育苗技術,對于制定科學的栽培措施、調節樹體生長發育、挖掘其速生豐產潛力十分有益。本文觀察了13個泡桐優良無性系的物候期,并開展了組培快繁和埋根育苗技術對比試驗,以期篩選出生長勢強、無叢枝病、抗性強的優良泡桐無性系和適宜的育苗方法?,F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13個泡桐優良無性系,分別為菏引0501、菏引0502、菏引0503、菏引0004、菏引0505、菏引0506、菏引0507、菏引0708、菏引0712、菏引0713、菏選0714、菏選0715、鄄優。
1.2 試驗方法
1.2.1 莖尖脫毒組培育苗。對13個泡桐優良無性系,采用熱處理(38 ℃)結合莖尖(5~8 mm)培養方法脫除植原體病菌,處理后經PCR檢測確定不帶菌后進行組培快繁。莖尖組織分化誘導、增殖培養、生根培養培養基都是在MS培養基的基礎上對各種激素(NAA、6-BA、KT、IBA等)進行不同量的增減找出的最佳配方,分別為:MS+6-BA 1.0 mg/L+KT 0.2 mg/L;MS+6-BA 2.0 mg/L+NAA 0.2 mg/L;1/2 MS+IBA 2.0 mg/L+NAA 0.2 mg/L+B9 0.05 mg/L。組培苗下地移栽應選在少風的陰雨天,避免太陽直接照射。先在壟床上覆膜,然后用小鏟在膜上的株點處破洞,去除組培苗的營養杯,盡量不要松動營養土與根系的接觸,以防止根系損傷造成成活率下降。組培苗放入穴中后,周圍覆土擠實,澆水,用土封實破膜后留下的孔洞。
1.2.2 種根催芽育苗。選13個參試無性系健壯、無病蟲害及機械損傷的根,長15~20 cm、上端直徑1.5~2.5 cm,剪成上平下斜的根段,種根粗度與長度對埋根成活率和苗木生長有一定的影響。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選背風向陽處開溝催芽。溫度保持在15~30 ℃,15 d左右種根就開始露白、發芽,90%的種根芽長0.5~1.0 cm時及時揭膜煉苗,3~4 d后即可移植至大田育苗[1-2]。為培養出一年生高桿壯苗,埋根育苗在3月中下旬進行為宜,最遲不晚于4月下旬。埋根時將種根直立放入穴內,頂端略低于床面,覆土擠實,上面覆土厚2~3 cm,然后整平床面,覆蓋厚0.015 mm、寬80 cm的農膜,四周用濕土封嚴壓實[3]。
1.2.3 苗期管理。5月上旬至6月中旬,苗木生長緩慢,根系不發達,底肥充足,不需施肥,但需澆水保墑。7—8月苗木生長旺盛,結合追肥采用溝灌側淹的方式進行澆水,并注意病蟲害防治[4-6]。
1.3 調查統計方法
觀察13個泡桐優良無性系的物候期。苗木生長季節,選擇生長勢中等的苗地標準株30株,從出苗后5月15日開始每10 d定株測量一次苗高、6月25日開始每10 d定株調查一次地徑,苗木停止生長后9月25日結束調查,計算旬生長量;秋季落葉休眠后逐株調查一年生苗木的苗高、地徑、根幅、總根數、2 cm以上根數、主根數、根重、平均剪根母數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觀測
由表1可知,各無性系均在4月上中旬萌動,4月下旬至5月初展葉,8月底至9月下旬封頂,10月底至11月中旬落葉。引進的12個泡桐無性系葉幕期為207~213 d,其中菏引0004最短、菏引0506最長。不同引進地區、相同泡桐種類的物候期不同,可能是由于泡桐在原生長區域為了適應當地環境發生了改變。不同泡桐品種的物候期也不同,這種不同是按照內部遺傳上所確定的固定程序進行的。因此,泡桐的物候期體現了泡桐生物學特性和當地氣候之間的相互關系,認識這種相互關系,對于制定科學的栽培措施、調節樹體的生長發育、挖掘速生豐產潛力是有益的[7-9]。
2.2 泡桐脫毒組培苗與埋根苗年生長量比較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生長前期組培苗較埋根苗生長慢,速生期組培苗生長量漸高于埋根苗,生長后期組培苗的生長量持續高于埋根苗的生長量。組培苗的生長拐點出現在8月6日,而埋根苗在7月29日,即組培苗速生期比埋根苗晚結束7 d;組培苗的苗高為455 cm、埋根苗為420 cm,組培苗比埋根苗高8.3%。由此表明,組培苗速生期出現較晚,結束的也略晚,生長量較大,暴發生長能力強。
2.3 一年生組培苗與埋根苗根系生長情況對比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組培苗的根系較埋根苗發達、粗壯,組培苗總根重為6.1 kg,埋根苗僅為3.2 kg,組培苗根重是埋根苗的1.9倍、總根數是埋根苗的2.38倍、主根數是埋根苗的5.12倍、2 cm以上根數是埋根苗的2.5倍、葉幅是埋根苗的1.39倍;苗高、地徑、最長根、最粗根等也均高于埋根苗。在不影響造林質量的前提下,每株組培苗平均可生產出直徑2.1~3.5 cm、長15 cm的根段43條,是埋根苗的5.38倍。采用組培育苗不但能培育出優質一年生高桿壯苗,而且還能大量生產出一級脫毒種根,滿足生產需要。 3 結論
本試驗通過物候期觀察及對組培苗與埋根苗的苗高、地徑年生長量進行比較,選出4個速生優質、抗性強、適應性好、無叢枝病的優良無性系品種,分別是菏引0501、菏引0502、菏引0004、菏引0708。菏引0501形態特征為主干通直圓滿,樹冠卵形,冠幅中等,側枝較粗;經測定,五年生樹的樹高、胸徑、主干材積分別為對照無性系鄄優的102%、104.7%和115.2%,為連續接干類型,自然接干能力強,明顯優于對照鄄優,抗病性強。菏引0502形態特征為主干通直圓滿,樹冠長卵形,冠幅較窄,側枝細,分枝角度大;經測定,五年生樹的樹高、胸徑、主干高和單株材積分別為對照無性系鄄優的98.4%、107.2%、105.6%和123.9%,自然接干能力強,明顯優于對照鄄優,抗病性強。菏引0004形態特征為主干通直圓滿,冠幅中等,側枝較粗;經測定,五年生樹高、胸徑、材積分別比對照無性系鄄優高41.52%、9.56%和35.38%,抗病性強。菏引0708形態特征為主干分枝角度小,樹干直;經測定,五年生樹高、胸徑、材積分別比對照無性系鄄優高10.6%、16.5%、56.7%,抗病性較強。
試驗通過調查對比移栽造林后組培苗和埋根苗的生長情況發現,組培苗生長前期較埋根苗生長慢、速生期生長量漸漸超過埋根苗、生長后期生長量持續高于埋根苗,且苗高速生始期較埋根苗晚、結束的也略晚;組培苗的根系較埋根苗發達、粗壯,總根重、總根數、主根數、2 m以上根數、葉幅、地徑、最長根、最粗根均高于埋根苗;在不影響造林質量的前提下,每株組培苗平均可生產粗2.1~3.5 m、長15 m的根段43條,是埋根苗的5.38倍。綜上所述,組培育苗不但能培育出優質一年生高桿壯苗,而且還能大量生產出一級脫毒種根,可滿足生產和推廣需要。
4 參考文獻
[1] 張獻周.泡桐根插快繁育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2):231-234.
[2] 劉華.泡桐沙床埋根催芽育苗及幼林接干撫育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1):171-173.
[3] 王克來.泡桐豐產栽培管理技術[J].農技服務,2010(4):523-524.
[4] 范秀娟.泡桐的繁殖及造林技術[J].山西林業科技,2010,39(4):48-50.
[5] 王曉娟,龐曼,張蒙,等.泡桐扦插繁殖試驗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18(12):51.
[6] 梁勇,朗懷國,李月文,等.白花泡桐無性系“桐優1號”引種栽培試驗[J].南方農業,2018,12(34):66-68.
[7] 馬躍,葉金山,潘啟龍,等.越南白花泡桐引種試驗初報[J].林業科技通訊,2017(10):35-37.
[8] 趙陽,喬杰,王保平,等.南方低山丘陵區泡桐無性系生長和干形綜合選擇[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7,39(9):32-40.
[9] 王國霞,關欣,范新,等.不同泡桐無性系埋根育苗特性及幼苗生長節律[J].西北農業學報,2016,25(11):1710-1715.
收稿日期 2019-01-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