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叢枝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泡桐叢枝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泡桐傳染病,一般情況下發病率在20%-40%,但是有些地區高達80%,很是嚴重。本文通過簡述泡桐叢枝病的病原菌,研究病原菌分布及運行規律,分析其流行條件,提出泡桐叢枝病發生防治技術,并希望在今后能夠在更多的領域中探索和研究出泡桐叢枝病發生的防治技術,為以后的相關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泡桐;叢枝病;發生規律;防治技術
泡桐是一種落葉喬木,原產地是中國,有很多品種,分布非常廣泛,除了內蒙古、新疆等地區外,遍布全國各地,因為它生長力強,耐干旱能力也強。它的經濟價值很高,花葉果加工后可以作為藥材,泡桐的木質均勻,易于加工,一般生長幾年就可以加工利用了,非常適合目前我國木材缺乏的現狀。但是,泡桐很容易受到叢枝病的侵害,一般情況下,幼苗在被病原 感染后,會在當年枯萎,最后逐漸死亡,而較大的樹木不會有原來的生長趨勢,逐漸衰敗,最終死亡。進而影響到泡桐的種植和利用,因此,需要探索和研究泡桐叢枝病的防治技術,使得更多的泡桐免遭叢枝病的侵害。
一、病原
日本是世界上最先發現泡桐叢枝病的國家,認為泡桐叢枝病的病原是類菌原體(MLO)。這種病原類型不一,有些是圓形,也有些是橢圓形,還有少數是棒狀,在韌皮部的篩管中移動,生長繁殖最后擴散至整棵樹。研究表明病原的大小0.2-0.82μm,一般沒有細胞壁,有三層細胞膜包裹。1967年日本學家首次研究表明,類菌原體對四環素具有敏感性,預測其可以成為治療的輔助手段。在1974年農科院學者用四環素治療泡桐叢枝病病苗,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證明了泡桐叢枝病病原是類菌原體。
二、病原體分布及運行規律
河南省農科院學者通過實驗得出結論:泡桐叢枝病的蔓延途徑是因為泡桐種根帶病,并把健芽嫁接到泡桐叢枝病苗上,最終會達到100%的傳染率。而后日本也做實驗觀察是否能夠通過昆蟲傳泡桐叢枝病,結果證明茶翅蜂可以在泡桐之間傳播病原。在此實驗之后,山東、河南和北京也通過實驗證明了昆蟲可以傳播病原。河南學者又在研究種子是否傳播病原,就用MS培養進行了幼苗的培養,結果表明種子也可以傳播病原。綜合以上研究數據,泡桐叢枝病的有很多傳播途徑,比如:嫁接,種子,昆蟲等都能夠傳播病原,因此可以根據傳播途徑采取對應的有效措施。
三、病害流行條件
1.留根育苗。留根育苗的時間越長,就會導致越多的病苗,這是因為病根的長年累積。有研究表明,某林場2015年的留根育苗發病率很低,在3.7%左右,留根1a后,發病率為7.6%,留根2a后,發病率達到了15.4%,病苗增長的速度非??臁?
2.平茬。平茬是指樹木在移植后,把根頸部以上的枝條全部剪除,就能夠重新萌發筆直而又健壯的樹干,在根據需求的不同確定高度。而泡桐的苗干太低時就會萌發高干,但在平茬后,就會出現較高的病株率。究其原因,在根處的病原在萌發成高干時,隨著養料和水分一同向上聚集在枝頭。
3.播種育苗。河南省的有些地區已經開始將育苗在溫床進行播種,不僅可以減少炭疽病,也遏制了叢枝病的發生。因為泡桐種根帶病也是常見情況,而種子帶病發生較少,并且在溫床栽苗時,拋棄了病苗,所以留下的幼苗是健康的。還有就是泡桐是異花傳粉,出現后代分離和天然雜交的現象,因此具有抗病并且速生的天然優勢。
四、防治技術與效果
1.改良幼苗的防病技術。根據上述的原理,可以將該留育苗的方式舍棄,換成插根育苗;舍棄床平茬苗,換成當年出圃苗;并且最好采用播種苗,盡快挖除病樹,病苗等措施。
2.使用抗病幼苗。使用抗病幼苗進行播種,提前選出叢枝病在那些幼苗中發病率低,然后進行播種。
3.選跟和溫水浸根。首先要選出健壯的根,作為下一年的種根,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種根帶有叢枝病,在此基礎上,也可以用溫水將種根浸泡一段時間,在浸泡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殺死根內的病原,減少傳播。而以上做法,已經在某些地區進行了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注射藥物。已有研究表明鹽酸四環素對治療叢枝病的病原菌有很好的效果。也有實驗證明注射硼酸土霉素液也能產生較好的效果,治愈率高達80%左右。叢枝病治愈的幼苗在以后的生長中相比較對照組的幼苗,復發率低,在3%左右。
5.合理施肥。研究表明,磷肥更有助于泡桐的生長,而鉀肥盡量將減少。這是因為,栽種的土地中含磷越多,泡桐叢枝病的發病率越低,而相反的是,含的鉀越多,發病率就會越高,并且嚴重程度和土地中含的磷鉀比例大小是有關系的,一般需要將比值控制在0.5以上,就會有效地減少泡桐叢枝病發生。
6.昆蟲防治。在5、6月份時,提前將媒介昆蟲的防治藥物,噴灑在泡桐的葉面上,一般都是選用土霉素,噴灑次數不要太過頻繁,1-2次就好,會得到很顯著的效果。
7.修病枝的技術與防治效果。對于小樹和大樹上有病的枝杈,在冬天或者秋天快結束時,進行徹底剪掉,這一舉措可以減少病原菌在大樹體內冬眠,生長,繁殖以及擴散,有效的減輕或者抑制其病況,甚至能夠徹底治愈。如果剪掉較粗大的病枝,會導致樹木的傷口較大,不容易愈合,還會在周圍生出新的病枝,復發率較高;與此同時,大的病枝上往往還附帶著健康的小樹枝,一旦全部砍出,會導致營養跟不上,原來生長的勢態一定會大大減弱,非常不利于以后的生長。所以當泡桐樹有病枝存在時,要按照實際情況解決,如果是小的病枝,那就徹底剪除,保留其他。如果病原在大病枝上,那就環繞樹干全切,讓其枯死,從而降低泡桐樹的叢枝病發病率。
五、結語
盡管人們已經想出很多泡桐樹叢枝病的解決辦法,但目前的方法并不能真正從根本上完全解決病原菌的傳播。所以,筆者認為我們還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1.由于叢枝病原菌不能夠通過人工培養而獲得,所以對它的本質特征根本就不了解,現在的檢測技術也達不到要求,無法弄清其病理機制,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2.還需研究更為適合的藥物,或者針對泡桐叢枝病具有特異性的藥物,利用藥物真正的殺死病原菌,劑量小,效果顯著,價格較低,很實用。3.也可以從其他方向出發,如生物分子技術中的DNA重組等,從細胞分子水平進行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周志濤, 張霞, 丁建領. 泡桐叢枝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J]. 安徽農學通報, 2015(14):103-104.
[2]李建峰. 淺談泡桐叢枝病的發生與防治方法[J]. 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 2014, 37(4):77-77.
[3]夏青波, 劉四鳳, 鄭遠濱. 泡桐炭疽病和叢枝病發病規律與防治措施[J]. 現代農村科技, 2014(7):35-3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