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物料對牛糞好氧堆肥過程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了解決牛糞纖維含量較高,C/N值低,不易腐解的問題,本試驗結合當地農業廢棄物特點及數量,從玉米秸稈、糠醛渣、菌渣等材料中篩選出適合牛糞發酵的輔料,采用好氧發酵方法,通過測定發酵期間堆肥溫度、容重、pH值、有機質、氮磷鉀含量、種子發芽指數等指標,檢驗牛糞與不同輔料配合的發酵效果。結果表明,配方1(牛糞69%+輔料A31%+菌劑,輔料A為糠醛渣、秸稈、氧化鈣)、配方2(牛糞76%+輔料B24%+菌劑,輔料B為秸稈、尿素)、配方3(牛糞86%+輔料C14%+菌劑,輔料C為糠醛渣、氧化鈣)、配方4(牛糞63%+輔料D37%+菌劑,輔料D為糠醛渣、菌渣、氧化鈣)在發酵23d后各項指標趨于穩定;四個配方在發酵過程中達到50℃高溫的時間分別為1、6、3、3d,維持時間均在23d以上,達到了好氧發酵的衛生要求;0~1dpH值下降,1~11d升高,11~23d呈現下降趨勢,23~32d穩定,最終pH值達到7.5~8.2;有機質、氮、磷、鉀含量變化幅度較大的時段是0~23d,發酵結束后氮、磷、鉀含量均升高,C/N值由30下降到15.3~20.3;四個配方發酵產物浸出液的發芽指數均在95%以上,達到了無害化程度。綜合各項指標,四個配方在發酵23d后達到無害化程度,均適合做牛糞發酵的輔料;發酵到23d時四個配方的有機質含量乘以1.5后均達到70%以上,符合NY525—2012有機肥的標準;N+P2O5+K2O含量大于4.3%,接近商品有機肥的標準,四個配方的發酵產物均可以作為商品有機肥的原料。
關鍵詞:牛糞;有機物料;好氧發酵;秸稈;菌渣;糠醛渣
中圖分類號:S141.3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9)05-0076-07
隨著畜禽養殖業集約化程度提高,養殖業與種植業的日益分離,循環農業的鏈節中斷,畜禽糞便用作農田肥料的比重大幅下降,亂堆亂排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比如NH3、NOx的揮發造成酸雨;氮、磷流失及病原微生物的擴散造成水源富營養化,生活用水及地下水受污染[1];散發的惡臭氣味嚴重影響著附近居民的身心健康[2]。因此,有效合理使用畜禽糞便,已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所重視。
大量研究證明,好氧堆肥是實現畜禽糞便無害化的有效措施,通過調控有機物料水分和碳氮比等條件,使微生物繁殖并分解有機物,將堆肥原料中不穩定的有機物,通過高溫好氧發酵,逐步降解為性質穩定、對作物無害或改良土壤的堆肥產物[3]。堆肥腐熟若不充分,則有害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而過度腐熟,有機碳與氮素損失大、肥效低[4,5]。因此,針對畜禽糞便類型及發酵堆肥的用途,篩選出適合糞便好氧發酵的輔料是決定發酵質量的關鍵因素。牛糞纖維含量較高,不易腐解,C/N比約為13,不能滿足發酵所需要的C/N比為25~30的條件[6],所以需要添加一定C/N較高的輔料將其調配到適合發酵的C/N、容重等指標。調節C/N比的輔料主要有農林廢棄物或食品副產品等。劉超等[7]以蘑菇渣、稻殼為輔料,研究表明C/N為25時堆體達到的溫度最高,達到最高溫度所需時間最短且保持65℃以上時間最長。朱海生等[8]利用鋸末調節牛糞C/N,添加鋸末顯著降低牛糞貯存過程中總溫室氣體排放量。Zhang等[9]在園林廢棄物中添加魚塘底泥和磷礦粉,可以加速腐殖化進程,使發酵時間從90~270d縮短至22d。輔料的選擇一方面要考慮達到發酵的條件,同時需要考慮輔料的來源,由于商品有機肥的利潤問題,所以最好選擇運輸半徑較近的原料,即充分利用當地農業廢棄物作為輔料。關于不同輔料的添加比例、發酵效果目前沒有統一的技術規程,本研究擬結合當地的玉米秸稈、糠醛渣、菌渣等輔料,篩選出適合牛糞發酵的輔料并確定其添加比例,以便提高牛糞發酵速度,實現牛糞無害化的同時,充分利用當地廢棄物資源。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牛糞:成年奶?;旌霞S便。(2)玉米秸稈:濟南附近農村購買。(3)菌渣:栽培雙孢菇的下腳料。(4)糠醛渣:生物質類物質如玉米芯、玉米稈、稻殼等農副產品中的聚戊糖成分水解生產糠醛(呋喃甲醛)產生的廢棄物。(5)微生物發酵菌劑:復合微生物(光合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線菌、芽孢桿菌等多種微生物,有效活菌數≥2×108cfu/mL)。(6)氧化鈣:CaO含量85%,大連老虎礦業有限公司生產,主要用于調整物料pH值。試驗材料基本理化性質見表1。
1.2試驗方法
好氧堆肥的關鍵是發酵條件,大量研究表明,最佳發酵條件是C/N為(25~30)∶1,pH值在6.5~8.0,含水量推薦上限在50%~60%[3]。本試驗根據物料特點,將其初期C/N調整約為28∶1,含水量約為60%,pH值約7.2。根據上述原則,試驗設置4個處理,各處理的原料及其比例(重量比,干基計)分別為:配方1:牛糞(69%)+輔料A(31%)+菌劑,輔料A為糠醛渣、秸稈、氧化鈣;配方2:牛糞(76%)+輔料B(24%)+菌劑,輔料B為秸稈、尿素;配方3:牛糞(86%)+輔料C(14%)+菌劑,輔料C為糠醛渣、氧化鈣;配方4:牛糞(63%)+輔料D(37%)+菌劑,輔料D為糠醛渣、菌渣、氧化鈣。4個配方處理的菌劑相同,用量為牛糞+輔料總重量的0.5%。
試驗于2017年5月22日至6月23日在濟南老伙計生態肥業有限公司進行。將玉米秸稈粉碎至1.5~2cm左右,然后將牛糞與粉碎好的秸稈、糠醛渣等物料混合,再加入發酵菌劑、尿素、水分等其它物料,充分混合。然后將混合物料運送至發酵槽中,堆成高約1.2m、寬約2m、長約3m的堆體。
于每天上午9∶30—10∶30和下午15∶30—16∶30,測定堆體中間位置的上中下部的溫度、含水量(采用SY系列堆肥專用溫度/含水率傳感器測定)、氧氣含量(采用堆肥專用氧含量分析儀測定)等指標。一般適宜的含水量在50%~60%,超過這個范圍,水分會堵塞物料間空隙,易形成厭氧狀況,微生物分解活性會降低[10,11],產生臭氣,養分損失大,堆肥速度慢;水分在35%~40%時,堆肥中微生物的降解速率會顯著下降,小于30%時,降解完全停止[3]。所以當含水量低于30%時,開始補充水分至60%。一般認為堆體中的含氧量保持在5%~15%之間比較適宜。氧含量低于5%會導致厭氧發酵;氧含量高于15%則會使堆體冷卻,導致病原菌大量存活[12]。本試驗中氧氣含量低于5%時,翻堆;溫度達到65℃以上時,也開始翻堆。同時記錄周圍環境的平均溫度,以便有效控制堆肥進程和產品質量。分別于0、1、5、11、19、23、27、32d,采用5點法在堆體不同部位取樣一次,取樣量為200g左右,樣品混合均勻后測其pH值[13]、有機質[14]、氮[13]、磷[13]、鉀[13]含量、容重[3]。 發酵結束后,采用發芽率試驗檢測發酵物料腐熟度。具體測定方法:首先進行堆肥發酵物浸提液的提取。新鮮堆肥樣品和去離子水按固液比為1∶10(W∶V=質量∶體積)比例混合,在200r/min的速度下振蕩浸提1h,將其離心(4000r/min)10min,得到堆肥水浸提液,過濾后取上清液于塑料瓶中4℃貯存備用。在9cm培養皿內墊上一張濾紙,均勻放入20粒油菜種子,加入堆肥樣品浸提濾液5mL,在25℃培養箱中黑暗培養48h,取出計算發芽率,10d后,測定油菜根長,每個樣品做3次重復,同時用蒸餾水做空白試驗。按照以下公式計算發芽指數(GI):
GI=(堆肥浸提液的種子發芽率×種子根長)/(蒸餾水的種子發芽率×種子根長)×100%
1.3數據分析
運用MicrosoftExcel進行數據處理及作圖,用DPSv7.00軟件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應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有機物料配比堆肥過程中溫度的變化
好氧堆肥的關鍵是溫度,溫度變化是反映發酵是否正常的最直接、最敏感的指標[3]。從圖1看出,堆肥溫度變化有3個階段:升溫階段、高溫階段(堆肥溫度高于50℃)、降溫腐熟階段。配方1在堆肥1d后,溫度達到50℃以上,第8d時溫度達到最高72℃,2~25d基本維持在60℃以上,25d后開始下降,但依然在50℃以上,30d之后低于50℃,即1~29d均維持在50℃以上,此后溫度趨于穩定;配方2在堆肥6d時溫度達到50℃以上,第8d溫度達到最高70.9℃,7~24d基本維持在60℃以上,25d開始下降,6~29d均維持在50℃以上;配方3溫度變化較大,第3d時溫度達到50℃以上,20d時達到最高溫度68℃,3~29d間溫度大部分在50~68℃之間;配方4在堆肥3d后溫度達到50℃以上,第18d時溫度達到最高66.1℃,3~25d基本維持在50℃以上,26d開始下降,溫度低于50℃。四個配方相比,配方2溫度上升慢,配方3和配方4溫度低,配方1溫度上升快且25d前一直處于較高狀態。25d后四個配方的溫度均趨向穩定。
按照GB/T7959—2012糞便無害化衛生要求,機械:堆溫≥50℃,至少持續2d;人工:堆溫≥50℃,至少持續10d[15]。從本試驗發酵過程中溫度的變化看出,四個配方在發酵過程中達到50℃高溫的時間分別為1、6、3、3d,維持時間分別為29、24、27、23d,均達到了好氧發酵的衛生要求。
2.2不同有機物料配比堆肥過程中pH值的變化
在堆肥過程中pH值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一般pH值在5~9之間都可以進行堆肥。pH值過高或過低均影響微生物的活性,進而降低發酵速率,導致臭味產生[16,17]。發酵過程中pH值會隨著發酵進程的變化而變化,鮑艷宇等[18]研究表明,在前3d(升溫期),由于微生物分解蛋白質類有機物產生氨氮,促使pH值上升較快;在堆肥后期,隨著氨的揮發及蛋白質類有機物的降解,pH值下降。而李季等[3]研究表明,好氧堆肥初期,pH值一般下降到5~6,而后開始上升,過程完成前可達8.5~9.0。從圖2看出,發酵初期將物料pH值調整為約7.2,0~1dpH值下降,降低值為0.01~0.68,配方1和配方2降低幅度較大,配方2變幅最大,配方3和配方4降低幅度小;1~11dpH值升高,增加值為0.69~1.62,配方2增幅最大,最低的是配方4;11~23d呈現下降趨勢,降低值為0~0.27,降幅最高的是配方4,最小的是配方3。23d后pH值基本穩定,最終pH值達到7.5~8.2。與曹云等[19,2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不同配方間相比,在不同發酵時間基本呈現出配方3的pH值最高,最高值達到8.27;1~5d時,配方1的pH值最低,11~23d配方4的pH值最低;但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
2.3不同有機物料配比堆肥過程中容重的變化
圖3結果表明,發酵過程中,堆體的容重逐漸增加,0~23d間增幅較大,之后幅度變小。與未發酵時(0d)相比,第23d的容重均顯著升高,配方1、配方2的增幅較大,均在100%以上,因為這兩個配方中含有秸稈,因此隨著發酵時間延長,容重增加幅度較大,配方3、配方4的增加幅度較小,分別為21.43%和16.67%。不同配方間相比,配方2顯著低于其它處理,原因是配方2的主要原料是牛糞和玉米秸稈;配方3顯著高于其它處理;不同處理間容重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不同配方的發酵原料差異較大。
2.4不同有機物料配比堆肥過程中有機質的變化
有機碳是微生物在分解有機物料中半纖維素、纖維素等的產物,但它又是微生物本身所依賴的碳源與能源。堆肥前期,水溶性有機碳呈波動上升趨勢[21],因為在堆肥初始階段,溫度迅速升高,被微生物快速降解。此后,隨著易降解有機物的消耗,有機物分解速度減慢。
從有機質變化趨勢(圖4)看,配方1和配方3的整體變化較大,配方2在0~5d間變化大,此后變化很小,配方4在整個發酵過程中有機質的變化很小。有機質的變化主要在0~23d期間,之后變化較小,27d后略有下降。與未發酵時(0d)相比,配方1和配方2的有機質含量在堆肥過程中基本呈現下降趨勢,配方3、配方4的有機質含量均有升高,增幅最大的是配方3。不同配方間相比,11d之后配方2和配方4的有機質含量顯著高于配方1和配方3。試驗結果初步說明,本試驗條件下有機質的快速分解在23d內,此后分解速度減慢,發酵時間延長,有機質損失增加。與常志州等[4]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堆肥時間越長,有機碳的損失量越大。發酵到23d時四個配方的有機質含量乘以1.5后均達到70%以上,符合NY525—2012有機肥的標準。
2.5不同有機物料配比堆肥過程中全氮、磷、鉀含量的變化 從氮含量(圖5)變化趨勢看,配方1和配方4在0~19d呈現上升趨勢,19~32d逐漸下降;配方2和配方3在0~23d氮含量一直呈現上升趨勢,之后開始下降,配方2的上升幅度高于配方3。與未發酵時(0d)相比,不同時間段的氮含量均顯著升高,變幅最大的是配方2,最小的是配方4。這與有機物料堆肥過程一般伴隨著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含量升高及形態的變化[22-25]研究一致。不同配方間相比,配方2顯著高于其它處理,配方3顯著低于其它處理,配方1和配方4差異不顯著。0~11d不同配方處理的氮含量呈現平行上升趨勢,19d開始,隨著時間的推進,變幅差異變大。
從圖5磷含量的變化趨勢看,配方1在0~23d間呈現逐漸上升趨勢,此后下降;配方2在0~23d基本呈上升趨勢,此后基本穩定;配方3在0~11d逐漸上升,此后基本呈下降趨勢;配方4在0~19d基本上升,19~27d下降;所有配方磷含量在27~32d變化平穩。與未發酵時(0d)相比,不同配方、不同階段的磷含量均顯著升高,變化幅度最大的是配方2,最小的是配方4。不同配方間相比,在第11d和第19d時差異較大,說明磷的變化主要在5~23d。
從圖5鉀含量變化趨勢看,除了配方2在第11d時下降較大外,其余時間所有配方基本呈上升趨勢。與未發酵時(0d)相比,不同配方、不同階段的鉀含量均顯著升高,0~11d變化幅度最大的是配方2,最小的是配方4。不同配方間相比,配方2的鉀含量最高,其次為配方1,均顯著高于配方3和配方4,主要是由于配方1和配方2中含有秸稈的原因,秸稈本身鉀含量高,此外含有秸稈的物料發酵后容重變化大。
從氮磷鉀總量(圖5)變化趨勢看出,配方1和配方4在19d時氮磷鉀總量達到最高值,配方2、配方3分別在23、11d時達到最高,此后逐漸下降;配方2最高值為5.04%,達到了商品有機肥的標準,其余配方最高值在4.30%以上,接近商品有機肥的標準,四個配方均可以作為商品有機肥的原料。
上述結果表明氮、磷、鉀素的變化主要在23d前,不同配方間差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養分形態(主要是氮素)的變化,另一方面與容重的變化有關,這與劉超等[7]研究結果一致。在高溫堆肥結束時,全磷、全鉀含量比堆肥初始有所增加,原因是堆肥過程中磷素和鉀素不會揮發損失,而堆體的總干物質下降所致。下一步應該測定發酵過程中總養分的變化及氮素形態變化,進一步明確發酵過程中各類養分的變化規律,為減少養分流失,提高堆肥質量提供解決思路。
2.6不同有機物料配比堆肥過程中C/N的變化
圖6結果顯示,C/N比值由試驗初期的約28∶1降低到(15.3~20.3)∶1。達到了腐熟的C/N值。發酵過程中,C/N比基本呈現0~19d逐漸下降、19~23d開始稍微上升、之后穩定的趨勢。與前人的研究一致,即堆肥化過程是C/N逐漸下降并趨于穩定的過程,腐熟堆肥的C/N比一般為15左右[24]。
2.7不同有機物料發酵產物對油菜發芽指數的影響
種子發芽指數被認為是最敏感、最可靠的堆肥腐熟度評價指標,一般情況下,發芽指數大于50%可認為堆肥對種子基本無毒性,大于85%可認為完全無毒性[3]。
本試驗取發酵23d時的樣品進行發芽率試驗,結果(圖7)表明,不同配方處理發酵產物浸出液處理的油菜發芽指數均在95%以上,達到完全無毒程度。
3結論
?。?)四個配方在發酵23d后均達到無害化的程度,玉米秸稈、糠醛渣、菌渣與牛糞按不同比例混合均適合做牛糞發酵的輔料。牛糞+糠醛渣+秸稈的優點是升溫快,高溫維持時間長。
?。?)發酵到23d時四個配方的有機質含量乘以1.5后均達到70%以上,符合NY525—2012有機肥的標準。配方2的N+P2O5+K2O總量最高達5.04%,達到了商品有機肥的標準,其余配方最高值在4.30%以上,接近商品有機肥的標準,四個配方均可以作為商品有機肥的原料。
?。?)本試驗條件下發酵時間最好為23d,之后養分損失加大。
參考文獻:
[1]常志州,朱萬寶,葉小梅,等.畜禽糞便除臭及生物干燥技術研究進展[J].農村生態環境,2000,16(1):41-43,52.
[2]常志州,朱萬寶,葉小梅,等.禽畜糞便生物干燥技術研究[J].農業環境保護,2000,19(4):213-215.
[3]李季,彭生平.堆肥工程使用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4]常志州,于建光,黃紅英,等.有機物料“差別堆腐”及其評價方法初探[J].江蘇農業學報,2013,29(2):305-311.
[5]李國學,張福鎖.固體廢物堆肥化與有機復混肥生產[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6]田偉.牛糞高溫堆肥過程中的物質變化、微生物多樣性以及腐熟度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
[7]劉超,王若斐,操一凡,等.不同碳氮比下牛糞高溫堆肥腐熟進程研究[J].土壤通報,2017,48(3):662-668.
[8]朱海生,左福元,董紅敏,等.鋸末添加比例對牛糞貯存過程中氨氣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9(3):34-40.
[9]ZhangL,SunX.Additionoffishpondsedimentandrockphosphateenhancesthecompostingofgreenwaste[J].BioresourceTechnology,2017,233:116-126.
[10]李艷霞,王敏健,王菊思,等.填充料和通氣對污泥堆肥過程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0,20(6):1015-1020. [11]魏源送,李承強,樊耀波,等.不同通風方式對污泥堆肥的影響[J].環境科學,2001,22(3):54-59.
[12]LesonG,WinerAM.Biofiltration:aninnovativeairpollutioncontroltechnologyforVOCemissions[J].JairWasteManage.Assoc.,1991,41(8):1045-1054.
[1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NY525—2012有機肥料[S].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14]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1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T7959—2012糞便無害化衛生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16]??×幔顝┟?,陳清.固體有機廢物肥料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17]陳世和,張所明.城市垃圾堆肥原理與工藝[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18]鮑艷宇,周啟星,顏麗,等.畜禽糞便堆肥過程中各種氮化合物的動態變化及腐熟度評價指標[J].應用生態學報,2008,19(2):374-380.
[19]曹云,常志州,黃紅英,等.畜禽糞便堆肥前期理化及微生物性狀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5,34(11):2198-2207.
[20]曹云,常志州,黃紅英,等.添加腐熟豬糞對豬糞好氧堆肥效果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5,31(21):220-226.
[21]張雪辰,鄧雙,楊密密,等.畜禽糞便堆腐過程中有機碳組分與腐熟指標的變化[J].環境科學學報,2014,34(10):2559-2565.
[22]張橋,吳啟堂,黃煥忠,等.未消化城市污泥與稻草堆肥過程中的養分變化研究[J].農業環境保護,2002,21(6):489-492.
[23]蘭時樂,曹杏芝,戴小陽,等.雞糞與油菜秸稈高溫堆肥中營養元素變化的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3):564-569.
[24]侯憲文,鄧曉,李光義,等.木薯渣堆肥過程中理化性質變化和腐熟度評價[J].熱帶作物學報,2009,30(10):1422-1428.
[25]江君,杜靜,常志州,等.水分對藍藻堆肥效果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6):260-2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