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工匠精神培養的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改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該文指出了高職工匠精神培養的現狀和不足,分析了新時代下工匠精神的廣泛內涵,總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新拓展,最后提出了基于工匠精神新內涵的人才培養改革思路和實施步驟。
關鍵詞:工匠精神 高職教育 智能制造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4(c)-0144-02
在“中國制造2025”向中高端產業轉型升級邁進的今天,“工匠精神”的回歸和培育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如何實施“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學改革,以及如何將智能制造的時代精神融進工匠精神,成了一項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并成為近年來高職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
1 高職工匠精神培養的現狀
然而,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工匠精神依然只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說”的多“做”的少,有少數開展實踐的單位,也只是在素質教育課上提一提,跟專業技術課關系不大,所以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不是大家不愿意實踐,而是工匠精神太“虛”,不知道如何落“實”。將智能制造視域下的工匠精神內涵研究清楚,并探索一種能將工匠精神具體化和形象化的方法,有效地架設起工匠精神和專業技術課程之間的橋梁,真正將工匠精神落到實處,成為當前高職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2 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
新時代下,工匠精神的內涵具體指什么,又應該補充哪些新的內容,成為很多學者研究的焦點。美國學者亞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書中提到,對于工匠精神的內涵大概有三方面:第一,人民用他們周圍已經存在了的事物去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東西,這是創造層面的內涵;第二,創造的過程能夠激起工匠的激情、迷戀和執著,即便創造不一定成功或者偏離方向,這是精神層面的內涵;第三,它是一種“破壞性行為”,只有不斷推翻過往、推翻自己才能有新的突破,這是哲學層面的內涵[1]。
揚州的施玉梅教授認為,職業精神也稱職業素養,是工匠精神的載體和現實體現,它代表的是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和未來支撐其職業生涯的品行素質,良好的職業精神涵蓋了工匠精神的核心與內涵,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在高層次上的體現與升華[2]。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李營指出:當代工匠精神應在傳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入時代特征,其內涵應包含知識、能力、素質、文化四個方面的元素,其中,文化元素是最復雜和多元的,是衡量工匠精神的主要依據[3]。
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張士印認為,職業教育必須融入“工匠精神”,這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新的訴求,而不是一句口號一場運動,只有把“工匠精神”浸透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才能真正使“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綻放光彩[4]。
沈陽市教育研究院的張越也認為,工匠精神,不單可以概括為不斷精益求精的技術追求,不斷鉆研改進工藝的職業理念和原則,更可以涵蓋進對新科技、新技術永不止步的追求和探索[5]。
趙怡悠對工業4.0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內涵做了分析研究,但視角卻局限于思想道德方面,對工匠精神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面的體現沒有研究,因此對實際教學改革缺乏指導意義[6]。東北師范大學的閆立文對職業院校工匠精神的現狀、原因以及對策路徑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7]。
從以上研究的現狀來看,對工匠精神的新內涵確實給出了不少新建議和新觀點,但是普遍都過于抽象,對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改革的指導意義不大,造成的結果是:“工匠精神只是用來說的,沒法做”,這也正是工匠精神始終很難落地的重要原因。
3 智能制造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新拓展
其實,從技術層面上來說,我們的新時代就是智能制造時代,或者叫工業4.0時代,是人工智能和現代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時代。沒有人工智能之前,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由工業1.0-3.0時代的技術特征來界定。而進入人工智能的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也理應再次升級,以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
面對智能制造或者叫工業4.0時代的到來,一些研究人員從知識和技能的更新入手,改革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并進行了初步實踐,比如華東師范大學的石偉平教授提出,應該根據工業4.0的框架,重構職業教育知識、能力和素質模塊[8];南京師范大學的杜連森博士提出應該將智能制造所需要的技能分級,再根據不同等級來重構培養方案[9]。這種純粹根據知識和能力需要為導向的培養方案設計方法,有一個很大的缺陷是沒有充分考慮人的因素,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缺乏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職業發展的潛力不足。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素質教育入手,強調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標:追求品質、精益求精、勇于創新,而不關心培養的方法和途徑,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注定空洞、脫離實際,對教學實踐指導意義不大。二是通過具體化工匠精神著手,認為知識扎實、技能過硬、素質高尚就是工匠精神,最后將工匠精神的培育簡單變換成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優化。這方面的研究確實可能提高學生技能水平,但是并沒有培養出工匠精神,學生的職業發展潛力依然會不足。
4 基于工匠精神新內涵的人才培養改革
改革的思路是首先從智能制造的技術特點出發,分析出職業技術人員應該具有的熱衷技術、持續學習和不斷創新的真正的工匠精神以及對應的具體實際案例,這樣一來,知識和技能有了升華,工匠精神有了具體體現,再依此來構建培養方案,并用于實踐。
改革最主要的目標在于能將工匠精神落到實處,將工匠精神和智能制造核心技術和技能的訓練學習結合起來,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具體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調研智能制造的典型技術技能崗位。通過對崗位當前所需的核心技術技能以及最新發展趨勢的分析,得出保持技術技能持續發展以及持續創新所需的知識體系、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進而歸納出工匠精神和對應的培養案例庫。 第二步,研究當前高職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在第一階段研究結論上,對比當前人才培養體系中不適應智能制造工匠精神培育的因素,并制定改進對策。接下來,設計出基于新工匠精神的人才培養體系。
第三步,轉入實踐研究。通過1~2年的新人才培養體系實踐,對比分析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效果,最后總結改進,得到最終的人才培養體系。
5 結語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體現在技能上的持之以恒和精益求精,這應該是個技能不斷提升的動態過程,而不應該只看做靜態的技能點。我們將技能分解成經典部分和提升部分,而工匠精神主要就體現在提升的動態過程中。所以首先要通過認真的崗位調研,找出適合研究的崗位樣本,既有經典崗位又有對應高端崗位的樣本。
工匠精神的培育應該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重點是“身教”而不是“言傳”,要通過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不斷提升技能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精益求精的樂趣,積累起支持以恒的信心和決心,工匠精神便在這個過程中水到渠成了。這一步的關鍵是崗位樣本中,和工匠精神內涵所對應的技能發展動態案例庫的建立。
經過前兩步的工作,建立起智能制造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和對應的技能案例庫。接下來便是將他們融進專業培養方案,為實施做好準備,可以通過在現有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對比分析和調整,設計出新的專業培養方案。
選取1個班級作為試點,將新的培養方案通過1~2年的實踐,不斷總結和反饋修正,最終得到基于智能制造工匠精神的工科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 陳勁譯.亞克力·福奇.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創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 施玉梅.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培養路徑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17(1):10-15.
[3] 李營,雷忠良.高職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8):85-87.
[4] 張士印,楊靜.高職教育融入“工匠精神”探索——以機械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25):246-247.
[5] 張越.職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時代內涵與價值取向[J].決策咨詢,2018(2):88-90.
[6] 趙怡悠.基于工業4.0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8.
[7] 閆立文.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8] 李偉,石偉平.智能制造視域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標準與路徑新探[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19):19-23.
[9] 杜連森.技能人才培養的課程重構:知識+技能+素養[J].職教論壇,2017(34):26-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09893.htm